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发展缓慢,而文学事业则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个性意识、民
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当代作家希望自己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从而
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
1945至1990年,拉美国家有5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在1986年至1991
年短短5年之中,非洲有三位作家获奖。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正在以崭新的文学显示其独特的魅力。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的拉美“爆炸文
学”,将艺术的主根须深深扎入印地安神话和拉美的神奇现实之中,广泛地、
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在感受方式、观
察视角和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不单在西班牙拉美地区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
位,而且在欧洲和北美风行一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文学倒流”现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使得欧洲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发
生偏移,形成文学上的多元共生局面。
4。多元化的世界文学
20世纪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东西方文化走向的对流现象。日本、中国、朝
鲜及东南亚国家先后引进西方话剧,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出现
西化现象,而西方人则如获至宝地从梅兰芳的京剧、日本的歌舞伎和印尼的
巴厘戏剧寻求创新灵感,从老庄孔孟的哲学中挖掘救世良方。两次世界大战
荼毒生灵,摧残人性,却也以残暴的方式在各地区各民族间进行了沟通和联
系,交通和信息业的发展使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村庄,地球人已越来越
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境地了,因此,非洲、拉丁美洲以至亚洲文学的崛起,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学共同构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在19世纪占尽风光,至20世纪已是强弩之末。现
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仍在顽强地展示其生命力。它受现代主
义的诸多先锋派的冲击,铅华退尽,而风骨犹存,正在不断地调整、更新、
变换角度、加强深度,打破疆 界,丰富手段,随时窥测时机,以图再作狮
子吼。现代主义自诞生之日就以创作为旗帜,数十年中,除旧布新,标新立
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次大战之后又自我革命,脱胎换骨,形成后现
代主义潮流,并成为主流文学。后现代主义以极端的态度反传统,反艺术,
反美学,破坏规范,消解中心,抹杀意义,很容易走进山穷水尽的境地,因
此有回归之意,许多极具前卫意识的作家对现实主义的风格已较为心平气和
… Page 7…
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擅其长,并在互相冲撞、交融中丰
富和发展自己,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雅文学、或曰正统文学与俗文学、或曰大众文学的消长更迭是当代文坛
另一景观。商业原则使金钱成了艺术价值的尺度和艺术生产的动力,高度发
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正逐步从文学家手中夺走知识权力,娱乐业蓬勃发展,而
文学则受到冷落;与此同时,适应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学,诸如侦探小说,武
侠小说,言情及色情文学和电视肥皂剧,纪实文学异军突起,成了公众文学
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个世界性的文学兴趣减退的现象再次将文学与社会生活
的关系问题提到了文学家面前。在适应当代生活和公众趣味上,大众文学有
其优势,正统文学如何借鉴?大众文学的即时性、一次性消费特点使它能快
速大量地制作并广泛传播,但却形不成艺术积累,如何增强其艺术含量,对
此文学界已有足够重视并在进行摸索。雅俗文学间的互相渗透势不可免,会
不会雅文学走向消亡,俗文学升格以取代之?未可知也。可以肯定的是,占
据未来文学主导地位的,必然是适应当时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文学。
… Page 8…
二、法国文学
1。概述
战后的法国文学,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已成明日黄花,但作为一种艺术精
神,创作态度和方法却依然存在。罗曼·罗兰、巴比塞,戏剧家巴涅尔、马
丁·杜伽尔这些活跃于战前的作家仍未放弃现实主义方法,亨利·特罗亚、
德吕翁、罗热·瓦扬、弗朗索瓦斯·萨冈等战后崛起的一代作家也都主要是
以写实手法为读者中的最大多数讲故事。以雅克·罗朗、罗歇·尼米埃为代
表的新古典派,反对萨特的“倾向文学”,作品张扬悲剧性英雄主义,又具
有幻灭后的彻悟、挑战性的恣情放任、玩世不恭,其语言纯正,风格古雅,
流露出对传统文学的依恋;罗曼·加里、埃尔韦·巴赞、让·多梅松等人则
以描绘当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为己任,亨利·特罗亚甚至被誉为“仅次于
巴尔扎克”的小说大师。
当代的现实主义已不同于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作家对真实性有了进一步
发展,讲究细节准确和事实俱在、铁案如山的效果,语言注重民间口语的采
纳,具有简洁明快、直截了当的风格。有的作家在写实的作品里融入若隐若
现的神秘气氛,显出传奇色彩。大部分作家不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精雕细
刻,而将笔触深入到事件的背后和人物心灵世界的底层,去开发和表现更为
广阔、丰富、深邃的精神现象。
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在表现当代生活方面力有未逮,那么在历史题材
的领域里它依然宝刀不老。亨利·特罗亚以俄国历史为背景的《正义之光》、
《只要大地长存》、《莫斯科人》,德吕翁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宫闱秘
史为题材的《坏国王》,尤瑟纳尔将历史和家庭纪事熔于一炉的《虔诚的回
忆》、《北方卷宗》可为代表。此外让娜·布兰的《淑女深闺》,法尼·戴
尚的《布甘维涅的女人》,皮埃尔·格里玛尔的《西塞罗》也都是传诵一时
的作品。历史小说迎合了读者厌倦现实,从往古寻找旧梦的心理,因此持续
不衰。
但是战后的法国人毕竟面临着一个新世界。在战争灾难中,人们对战胜
法西斯后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战后的现实却令人迷惑不解,大夫所望:
战时的盟友转眼成了仇敌,硝烟未退,东西方两大阵营已处于冷战之中;深
受法西斯凌辱的法兰西又以同样的方式奴役和镇压阿尔及利亚和东南亚人
民;工业化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加之核战争的威胁,地区冲突的不断发生,
使得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一系列的原则、信仰、价值、意义变得难以
捉摸。旧的生活制度,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基在崩溃,文学家们认为应当“给
我们四平八稳的生活打上一个问号”,重新考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应
当直面当代生活的混乱、疯狂、暴力、贫困、荒诞与死亡。面对共同的世界,
勇于探索的作家们各自寻找自己思考的基点、观察的角度和表现的方式,于
是出现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戏剧和新小说,它们继续着本世纪现代主义文
学潮流锐意革新、精神探险的势头,在新的生活处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形成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
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底蕴的后现代文学潮流有着强烈的哲理色彩。无论处
理当代还是历史题材,它始终着眼于人的基本处境,永恒的不幸,痛苦与矛
盾,在对现实的描述中渗透着形而上的思考。存在主义文学有着鲜明的思想
… Page 9…
倾向,人物场景都具有抽象性,以“非诗意化”的方式赤裸裸地展示当代人
的心灵体验;荒诞派戏剧以“反戏剧”的姿态出现,在剧本结构、舞台程式、
观演关系等一系列领域进行颠覆性变革,以新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揭示世
界图象的破碎感和人生的荒诞感;新小说则对传统小说的形式、内容和技巧
加以彻底改造,对存在主义小说的“倾向性”也加以摒弃,更多地对结构主
义思潮表示认同。新小说作家不仅以创作试验其新的小说范式,而且积极介
入理论批评领域,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
“新小说”之后,“新新小说”、“新寓言体”崭露头角,但从总体看,
文学的发展已呈颓势,以电影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及政界、演艺界的明星
们更多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文学要重新赢得读者,仍需进行新的探索。
2。存在主义文学
法国评论家艾玛纽埃尔·穆尼埃在1946年写道:“本世纪最荒诞的事情
莫过于存在主义的风行一时。”其时法国存在主义浪潮的洪峰已经到来,在
持续多年的喧嚣之后,它不仅在表面上风行一时,而且产生了一批极富新意、
影响深远的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是战后法国文学的主要潮流之一,它可以说是由战前德国
存在主义哲学在当代法国文学中激荡而起的艺术冲动。存在主义哲学由 19
世纪的丹麦人克尔凯郭尔开其先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分别由
此生发出无神论存在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萨特留学德国时曾潜心研究海
德格尔的哲学,加缪也深受其影响。萨特和加缪在各自写出他们的成名作时
彼此还不认识,法国也从未出现过一个存在主义的文学社团,况且,加缪一
直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