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烈争议,在国外却受到一致好评。 1976年在英国竟有35家剧院同时上
演此剧,英国该年度的戏剧节也被称为“阿尔布卓夫戏剧节”。
《我可怜的马拉特》写的是马拉特、列昂尼吉克和丽卡三个年青人的故
事。他们在战争中萍水相逢,成了患难之交。两个小伙子都爱着丽卡,他们
先后参军,流血立功,战后与丽卡相见,丽卡无法决定取舍,马拉特主动退
出,远走他乡,成全了留下的一对挚友。13年后,马拉特成了有成就的桥梁
建筑师,但他深感离开了丽卡,自己已成了“熄灭的火山”,奋斗的勇气和
生活的激情都已减退,他找到老朋友,想得到鼓舞,不料丽卡和列昂尼吉克
精神状态比他更糟,丽卡满足于上班下班,列昂尼吉克则已意志消沉,对生
活感到厌倦。他们在一起回忆起早年的抱负,都痛感必须重新开始生活。列
昂尼吉克意识到自己已被安逸的生活侵蚀,并且消磨了丽卡的意志,于是毅
然离开了丽卡和马拉特,决心去过独立的、真正的生活。
当着西方社会的青年人纷纷“垮掉”,在“迷惘”与绝望中“嚎叫”,
颓废、自戕时,当“他人即地狱”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存在主义者们为
互相隔膜、找不到出路、被严重异化的公众寻求对策时,阿尔布卓夫的戏剧
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彼此相爱、理解、帮助,奋不顾身地为
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未来而奋斗,不断追求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质量。
西方评论家承认,从本剧中“体会到一种与我们日常所见全然不同的价值和
观念的体系”。阿尔布卓夫眼中的世界是完整的、可知的,未来是可把握的,
他对人充满了自信。
与其世界观上的抱元守一形成对照的是,在戏剧观上阿尔布卓夫则是充
分开放,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演出方式上不断打破成规,广征博采前人的
手法,创造新的舞台景观。他将古希腊悲剧的歌队形式引入他的正剧中,让
歌队的活动贯穿全剧,或交待情节,或品评人物,抒发情怀,或探询剧中人
的隐衷,或分担其痛苦,激发其勇气,歌队成了舞台演出的灵魂。另外,以
灯光的变幻控制演区,处理时空,以观演间的直接交流打破幻觉,都给演出
平添了生气。富于创意的演出形式与剧作独到的抒情描写,富于动作性的情
节安排,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机智的对话相得益彰,构成了阿尔布卓夫戏剧的
… Page 94…
独特风格。
9。万比诺夫
亚历山大·瓦连季诺维奇·万比诺夫 (1937~1972)在创作的盛年不幸
溺水身亡,年仅35岁。但他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却代表了当代的苏联戏剧的
一种新的走向,使他成为阿尔布卓夫之后苏联最有成就的剧作家。
万比诺夫生长在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对大自然的景色有一种本能的
亲近,从小所受的俄罗斯古典文学熏陶使他具有敏感的气质。大学毕业后当
记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受5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的动荡气氛,他对现实和未来的看法保持了上一代人积极向上的态度,但
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多面性。他描写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纯真的爱情,
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与关怀,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同时对生活的严酷
性,对日常琐事中潜伏的悲剧因素,对人性、道德、精神的沉沦深表关切。
在他笔下有着阿尔布卓夫所没有的忧郁的情调和精神批判的锋芒。
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是1964年发表的独幕剧《窗户朝着田野的房子》,写
一个在农场教书、即将离任的大学毕业生,在临行前发现自己与年青的女场
长彼此相爱着,经过一系列羞涩而幽默的试探和交流,两人心心相印,大学
生留下不走了。
多幕剧《六月的离别》1966年发表,写大学生柯列索夫与校长的女儿塔
尼亚相爱,校长一次又一次阻挠,柯列索夫为了学籍和研究生文凭,一次次
接受校长要他忘掉塔尼亚的条件。塔尼亚感到自己被当成交易的砝码,断然
与他分手。这部剧中的爱情已经出现了阴影,不复如前一部剧那样纯洁无瑕。
在初稿中作者还让他二人重归于好,修改稿则改变了结局,可见作者对生活
的态度已趋于严峻。
《长子》(1970)写一位音乐家萨拉法诺夫相信了一位上门来的青年布
西金的话,认他为失散多年的长子,后来发现布西金是为求宿而说的谎话。
但在相处期间,两人都为对方的真诚所感动。布西金还爱上了音乐家的女儿,
于是假戏真做,音乐家仍认他为儿子,他也诚心诚意地留在了这家。
剧中萨拉法诺夫事业上失意,在家中也得不到温暖,一双儿女都只想远
走高飞而不管父亲,因此对冒充的儿子给予了真诚的关怀和信任,正是这份
真情感动了爱开玩笑爱撒谎的布西金,对老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同情。作品
证明了人的真正的关系不在于表面上的血统,同时对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给予
了肯定。
3幕剧 《打野鸭》写的是一个中年工程师齐洛夫的精神状况,基本情节
通过6段回忆展现出来。齐洛夫有头脑,有能耐,但缺少激情,漫不经心,
浑浑噩噩。在一次大醉之后勃然奋发,痛斥身边一伙“正派”朋友的虚伪与
道德沦丧,表现出少有的清醒。他对自己不满,更厌弃置身其中的生活,于
是决定出外打猎,在大自然当中,在自身的行动中寻求转机。
《外省轶事》包括两个独幕悲喜剧。其中的《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
讽刺官本位社会中权力崇拜观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类似《钦差大臣》;《和
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则讲的是一个类似传说的故事:一个人诚心行善,
却被人们当成骗子、流氓、疯子来审问,还要将他送入精神病院,因为他们
不相信世上会有无私的行善。这种集体猜疑与集体谴责的心理正揭示了现实
… Page 95…
社会中真诚与善良的流失。
《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完成于1972年,是作者最后一部剧作,基本
上是一个道德寓言。花园栅栏的便门总被抄近道的人弄坏,18岁的姑娘瓦莲
京娜则一次次把它修好,并决心修到人们学会沿人行道走为止。显然,她给
自己出的是一道难题,直到戏的结尾,她仍在埋头修门。在她周围,她自身
生活在进行:从深山老林来到镇上办退休手续的老人空手而归;从城里来散
心的青年沙曼诺夫搅动了瓦莲京娜的心扉,并表示要带她离开;瓦莲京娜爱
沙曼诺夫,却摆脱不了浪荡青年的纠缠,也拗不过庸俗的父亲,答应了一桩
没有爱情的婚事。最后,沙曼诺夫只身回城去,瓦莲京娜仍在默默地修破损
的门。
万比诺夫认为环境影响个人,而环境又是由个人的行为构成的,因此每
个人都应自问:我有什么东西影响了别人?瓦莲京娜是以善影响环境的典
型,虽然这种影响显得缺乏力度,况且她自己在生活的浊流里也难以掌握自
己的命运,但她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瓦莲京娜的形象所透射的是作者对人的
道德状况深切关注: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使人生不
致失却精神价值。
… Page 96…
八、日本与亚非文学
1。概述
战后的日本,由于军国主义枷锁的解除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学出现了
空前繁荣的局面。久负盛名的一批老作家重返文坛,揭露和抨击侵略战争及
其造成的恶果。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和《静静的群山》,正宗白鸟
的《战争受害者的悲哀》,谷崎润一郎的《细雪》,野上弥生子的《孤》,
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
及高仓辉的《箱根风云录》,山代巴的《板车之歌》是其代表,戏剧界有村
山知义、久保荣、岸田国士和森本熏等人的剧本。
这个时期以 《近代文学》和《综合文》杂志为基地的“战后派”逐渐成
为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这批作家比较年轻,又经历过战争,并深受西方现代
派作品影响,在创作上有非现实主义倾向,主要有野间宏的《真空地带》和
《脸上的红月亮》,梅崎春生的《樱岛》,大冈升平的《俘虏记》和《野火》,
中村一郎的《在死亡的阴影下》和椎名麟三的《深夜的酒宴》等。
战后的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有吉佐和子的《非色》,佐多稻子的《树
影》、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和《华丽家族》,石川达三的《金环蚀》,
山本茂实的报告文学《啊,野麦岭》,西村寿行的《追捕》和西村京太郎的
《温柔敦厚的诈骗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民族民主运动,或揭露战争遗患、
社会黑幕,或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或抨击病态和畸形的社会现实。有
的作品侧重表现经济繁荣背后的新的社会问题——生态平衡与环境污染问
题,老人问题等,如井上靖的《榉树》和《方舟》,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
水上勉的《海的牙齿》等。
五六十年代戏剧出现复兴局面,文学座、俳优座、民艺剧团、新协剧团
及东京艺术剧场自战后初期就很活跃,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