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刃,前面还有一个独立第39旅作为屏障。三叉戟的柄,则是河间、大名一带担任预备队的赵登禹第132师。
从上面的部署可见,第29军军长宋哲元颇通兵法,并没有把兵力完全集中于北平。这个布局中央相对较弱,两翼较强,后方也有强力的预备队。如果日军先取中央冯治安部,则可能遭到两翼和后方刘、张、赵三路夹击,若是先取两翼,其威胁对宋部核心的北平地区又鞭长莫及。外围还有其他北方军阀万福麟、冯占海等部,一旦开战也可期待获得他们的策应。
可惜,布阵虽好,但天下没有必胜的阵法。宋哲元的这个三叉戟阵法,在七七事变以后,可说纯粹被他自己搞得七零八落。
要说宋哲元没有与日军作战的勇气是不正确的,29军上下的抗日热忱,与这位军长的默许有密切关系。但是,他确实缺乏和日军决一死战的精神。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迟迟不肯从乐陵老家的“守孝”中返回任上,只是让部下与日军委蛇。到任后他又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一再向日军表示欲让步求和解,即便作战,也是“只应战,不挑战”。这些做法都使第29军领导层思想不明,严重影响了对日作战的全面展开。张克侠回忆,当时南京方面向宋哲元要对日的作战计划,宋根本拿不出来。
与宋哲元千方百计与日军和谈不同,日军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川岸20师团,关东军的两个旅团利用谈判期间纷纷就位,对29军形成了战略的切割包围。而日军的眼光,也就瞄在了29军三叉戟戟头与戟杆相连接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南苑——战前29军军部机关的所在地。
二
南苑,在北平正南,是29军在北平南方的大本营。如果说宛平城是北平南方大门的锁,卢沟桥是开锁的钥匙,那么,南苑,就是这扇大门的门枢。所以,卢沟桥失守后29军并不十分惊慌,依然有何基沣旅反击的后手。因为即便丢了宛平,只要南苑这个门枢还在,29军依然有可能看住自己的南大门,也就是说,依然有和日军继续周旋的本钱。但一旦丢了南苑,整个大门就会轰然倒下——日军在北平东南西南的部队打成一片,北平便成为日军的囊中之物了。
所以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作出的总攻计划,将主力整整一个第20师团加一个步兵联队,都用来攻打南苑。
从中日双方的纪录来看,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日军进攻南苑之前,曾经给第29军预先通了气。
日方当时的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通回忆,在预定27日开始进攻南苑的前两天,香月清司授意属下便装到和29军关系密切的中国要员家中,转达了日军即将发动攻击的消息。
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3)
所谓兵贵神速,兵行诡道,怎么会进攻前预先通知敌人呢?这在战争中实在是令人费解的行为。
但是,日方的评论认为,这正是体现了香月清司是一名“中国通”的地方。
香月清司作出这个决定,首先,是他认为南苑之战没有悬念,如果打,日军会以轻微代价拿下这一要地。因此,让29军知道他要攻打南苑,对日军整个行动并没有多大风险。
他有如此把握,和29军军长宋哲元这一阶段的表现大有关系。
七七事变后的两三个星期里,虽然29军与日军战斗不断,宋哲元却始终忙于“政治解决”,军事布防上毫无变化,更无主动部署。战场上和日军对抗的,仅仅是一个37师,另外三个师按兵不动,三叉戟根本就没有舞起来。宋哲元的想法是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妥协,但是不能交出宛平。日军威胁宛平他是要打的,而且37师一直打得不错。如果日军同意停战,可以把责任推到37师身上,用38师或者132师和37师换防,就可以达到不伤筋骨保住地盘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宋用心良苦,一方面和日军不断交涉,达成一个一个停火协定,又一个一个被日军用枪炮推翻(日军则说统统是中国军队挑衅造成的……那宋哲元忙着搞这些协定干什么?)。另一方面,对来挑衅的日军,29军又坚决还击,决不让日军占到大便宜。与此同时,谣言却漫天飞舞,不一而足。比如卢沟桥事变是共产党搞出来的;比如37师和38师不和,想和日军开战的只有37师;比如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并不是29军打的,而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干的。同时,他又阻止中央军北上参战……
一连串万花筒般的动作让人目眩神迷,搞不清这位军长心里到底是什么主意。
宋哲元对日军的态度十分微妙,他是1933年长城抗战与日军死战杀出来的,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抗日精神,所以他和部下一样对日军有着深深的敌意,投降,他是不肯干的。但是,他又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地盘和军队都是他的命根子。和日军火拼,会使他的军队伤筋动骨,与日军的实力差距,又会使他有很大可能丢掉华北的地盘。抗战当然是光荣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丢了地盘和部队,单光荣有什么用?九一八后依兰镇守使李杜是奋起抗日的,全国舆论皆呼英雄。结果呢?打到弹尽粮绝,仅剩一个勤务兵用爬犁将他送过黑龙江,回上海只能作个寓公,谁认得他李杜是谁?出于保地盘的心理,宋对日军百般妥协,竭力争取将七七事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所以才有这万花筒般的表演。
要说这样的表演一点用处没有也是不对的,至少,日军华北驻屯军总司令田代皖一郎就被晃晕。这位中将本来年事已高,指挥作战力不从心,加上宋哲元这眼花缭乱的表演,实在让人琢磨不清,结果心力交瘁——心肌梗塞发作了,躺了三天后7月15日见天照大神去了。田代成了抗战开始之后死在中国的第一个日本将军,虽然不是打死的。香月清司就是接他的职务。
然而,宋哲元的表演,更大的受害者则是中国方面。
因为他没有弄明白,无论他怎样表现退让和无辜,日军早已决定痛击29军。在宋哲元忙于“政治解决”的时候,日军则在源源不断增兵和调整作战部署,到20日,其作战部队,已经把宋哲元的三叉戟死死按在地上。其中,刘汝明的143师,遭到从长城外威逼的日军关东军东条纵队的威胁,动弹不得,张自忠38师后有海光寺窝着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前面和37师之间被廊坊的日军截断。北面,日军混成第1、第11旅团构成了巨大压力,而日军的主力,包括第20川岸师团和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则被香月集中起来作为机动兵团,专门准备从南面切断29军的退路。日军如此强硬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华北志在必得(1935年日军就曾策动白坚武、石友三发动建立“华北国”运动,此后又大肆推动“华北五省自治”,其野心不言自明),另一方面是和中国军队多次交手,如29军这样强硬的对手十分罕见,日军认为这是中国军方抗日情绪高涨的表现,必须予以猛烈打击,杀一儆百。特别是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表示和平根本绝望,便只有抗战到底。同时下令中央军北上,更让日军感到如不加以阻止,就会进一步引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一定要予以扼杀。从全局角度认识这一点,作为地方军阀的宋哲元是远远没有这种战略眼光的。
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4)
于是,当香月清司即将以20师团为主力(还有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牟田口部)进攻南苑的时候,在他看来,南苑的守军根本不堪一击。
此时南苑的守军,包括37师一部(这里本来是38师的防地,后转交37师)、佟麟阁副军长率领的军部机关人员和军官教育团、特务旅孙玉田部两个团、骑9师郑大章部的一个骑兵团,还有一二九运动之后,热血学生组成的一个学兵团(还没有发枪)。其中,特务旅所部和骑兵部队比较有战斗力。这之前,佟麟阁副军长也不断指挥骑兵和特务旅出击骚扰周围日军,颇有战绩(佟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骑手,很欣赏骑兵,而特务旅的装备在29军中首屈一指,一个班两挺捷克式机枪,两具掷弹筒)。日军进攻南苑前夕,原29军文书关经谦从北平到南苑送信,路上就看到被骑兵击毁的日军装甲车,当时还很激动(29军骑兵用什么武器打的日军装甲车,就不清楚了)。不过,这支部队总的来说兵员虽然不少,但番号混乱,非作战人员较多。与第20师团相比,无论装备、训练、人数上都不成比例。
所以,日军一方面公式化地向29军发了最后通牒(这种通牒多了,29军已经有点儿麻木),另一方面,又悄悄让人通知29军自己即将进攻南苑的消息。香月的看法是认为29军属于军阀部队,作为“中国通”,他知道军阀部队作战很少拼死力,多以“政治仗”敷衍了事以免损伤实力。得知日军兵力,中国军队大半会自动撤离南苑。这样,日军可以兵不血刃取得这一要地,同时,给29军卖一个面子,为将来收服29军为己用打下伏笔。
根据双方材料推测,这个在日军和29军之间奔走的中间人,就是当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潘毓桂。
但是,香月这次的算盘有点儿没打对。29军得到这个消息后,没有决定放弃南苑。相反,看到日军部署的宋哲元,终于明白此战日军不可能让他像以前一样保留平津地盘,于是下定了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即刻部署对日军进行全面反攻,试图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其实,29军在7月下旬制定了一个反攻的计划,但一直被束之高阁。说实话,日军完成增兵计划后,此时反攻,29军已失先机。但是,宋哲元这个决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没有了地盘的29军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宋哲元有两个选择,要么和日军拼死一战,要么俯首称臣,在日方羽翼下未必不可以做第二个殷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