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
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
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
国。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
“伸张主义”。他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
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眼看兵
临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
发了。
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
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
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
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
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
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
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
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的德军
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
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
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
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
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
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
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
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
… Page 25…
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
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
国决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
协了。
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
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
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
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
“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
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
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
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在万般
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
首官”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给已达成的交易补办
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 《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
须从10月1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
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来到,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
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四个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
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五个月,就以侵略波
兰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英、法两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去助长法
西斯的野心,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消灭褐色瘟疫”
1932年冬。一个寒冷的早晨,罗曼·罗兰家的门铃响了起来。德
国驻日内瓦领事带着两名随从登门造访。
“尊敬的罗曼·罗兰先生,”领事脸上挂着谦恭的笑容,“为了表彰您在
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敝国总统兴登堡先生特委托我向您赠送一枚‘歌
德勋章’,请你接受这一崇高的荣誉。”这位领事先生的话音未落,就听见罗
曼·罗兰那浑厚的男中音厉声回答:“我不能接受这一荣誉!今天的德国已
非歌德之德国。自由被抛弃,人权被践踏。反对党受排挤,犹太人遭受迫害……
凡此种种已引起全世界的公愤。我怎能在这时候接受来自德国的‘荣誉’呢”!
这是罗曼·罗兰在与纳粹分子的斗争中所碰到无数事件中的一件小事。
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和音乐家,以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而蜚声
… Page 26…
世界,并因这部著作和其它一些作品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两次
世界大战期间,罗兰作为一个热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士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
西斯主义的斗争。他组织集会,发表演说,撰写政论文章,抨击和揭露法西
斯主义的反动本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成了一架疯狂的战争机器,第二次
世界的大战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罗兰更加积极地投入了反法西斯斗争。
1932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大会在荷兰召开,由于罗曼·罗
兰的崇高声望,他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他在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号
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保卫和平。他热
情洋溢地为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辩护,认为反对法西斯就必须保卫苏联,
因为“苏联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向剥削者的旧世界挑战。”会后,
罗兰以“反对希特勒法西斯斗争援助委员会”的名义,亲自起草签发了许多
传单。这些传单被运往世界各地散发,也被送到了德国。于是,这年秋天,
在柏林街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一群身着褐色衬衣的纳粹党冲锋队员正趾高气扬地走在街上。突然,
他们头上纷纷扬扬地洒下了一片片“雪花”。他们感到奇怪。定睛观看,哪
里有什么雪花,分明是一张张传单。拣起来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消灭褐
色瘟疫!”后面有一个龙凤飞舞的签名:“罗曼·罗兰”。
纳粹党徒们暴跳如雷。原来,褐色衬衣是纳粹党的规定服装。人们据
此送了他们“褐色瘟疫”的“雅号”。他们一边飞报纳粹党部部,一边四处
搜查,同时还争论不休。
一个问:“这罗曼·罗兰是谁?”一个说:“嗯,这定然是一个化名。”
第三个说:“什么化名,这是一个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名称。”当这群无知的党
徒还在争吵的时候,柏林纳粹党总部的头目们却正在为罗兰的事情伤脑筋。
慑于罗兰的国际声望,他们不能公开与他为敌,也不敢派人暗杀他。他们想
来想去,决定拉拢他。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1933年,纳粹分子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借机对德国共产党
进行大迫害。罗曼·罗兰此时已上了纳粹的黑名单,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
营救德共总书记和季米特洛夫而四处奔走。这下终于彻底激怒了纳粹分子,
他们撕破了脸面,开始公开把罗兰称为“德国的敌人”。罗兰的书被禁止,
一本论文集《自由精神》刚刚印好,被全部销毁;一家已经谈妥出版小说《母
与子》德译本的出版社撕毁合同,拒绝出书;《约翰·克利斯朵夫》与马克
思、恩格斯以及一些德、俄共产党人的书籍一起,被列为“罪恶书籍”……
罗曼·罗兰得知这一切,并不感到惊奇。他反而很高兴,认为这是对他作品
的最高评价。他一如既往地工作:写作、演讲、组织集会、签发传单……他
的精力惊人地充沛。在如此繁忙的日子,他也没有停下他的创作。或许是对
自由的热爱,对和平、民主、进步的渴望支持着他。正象他在《贝多芬传》
的序言中呼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打开窗子,呼吸一点英
雄的气息!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军队大
举进犯法国。不久,罗兰的家乡被占领。此时他早已从瑞士回到故乡小镇。
这样。罗兰落入了魔掌。他的住宅被监视、行动被跟踪、电话被窃听。不时
接到恐嚇电话或匿名信。身穿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