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插到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的侧翼和后方。在斯大林诺哥尔斯克以南,一个骑兵师和两个坦克师开始渗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的后方。西方方面军从叶廖缅科那个在11月10日被解散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接收许多反坦克炮团和迫击炮团,除此之外,它还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充兵员和新的部队。更为重要的是,在10月和11月又组建和训练了九个集团军。这些部队部署在奥涅加湖、雅罗斯拉夫、高尔基、萨拉托夫、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一线。到11月底,将有两个整集团军和三个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到达莫斯科地区。这些集团军中某些师是由征召的新兵组成的。不过,有些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从俄国中部和西伯利亚各军区抽调来的。为了把这些部队运送和集中到西方方面军的后方,整个铁路系统划归军队使用。10月24日,莫斯科铁路局完全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根据苏联的史料记载,大量的军车自托木斯克、鄂木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古比雪夫开出,每天行驶五百至六百英里,中途不换车头和乘务人员。在10月和1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为莫斯科保卫战做了大量的后勤准备工作,组织了大批驮载运输连、畜力运输车连和雪橇运输连,因为在泥淖中或松软的雪地上马匹的机动能力远远胜过轮式机动车辆。然而,由于对运输工具不足、天气和地形条件不佳所造成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所以,前方部队都储存了七日份的口粮、六个基数的油料和三个基数的弹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军还是第一次停止了战斗行动,而且是在10月第二和第三周因受雨水和泥泞所阻而停止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总是想把德军停止行动的理由说成是借口而加以嘲笑,强辩说,包克停止行动完全是苏军的勇敢和智谋所致。
在10月下旬,苏军加强了抵抗,而且在莫斯科以西、以南抵抗尤为顽强。若对这个事实加以考察,就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德军的进攻在初期仍然有希望达到夏末时那样的进攻速度,取得那样辉煌的战果,后来进攻速度突然下降,其原因在于天气和地形。在“台风”作战的最初两周中,中央集团军群消灭了将近七十万苏军,相形之下,己方损失甚微。如果再有三周干燥、温和晴朗的天气,它肯定已经进了莫斯科。直到此时为止,德国对波兰人、法国人、英国人和苏军的作战之所以能获得那样辉煌的战果,完全是由于德军集中使用坦克和战术空军,在机动力和火力上取得了极大优势,再加以良好的通信手段和大胆的指挥。一旦丧失了机动性,也就失去了火力,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思想就不灵了。俄国的几乎难以令人置信的恶劣条件和泥泞海洋使一切车辆停止了转动,也毁了战马。履带式车辆可以继续行驶,但效率大大降低,燃料的消耗大得惊人,由于燃料的供应也己中断,不久,履带也停止转动。几乎得不到多少空中支援。低云和很差的能见度使得任何形式的持续性空中攻势或空运支援十分困难。德国步兵继续向前行进,在没膝深的,有时甚至是没腰深的泥水中行进。但是,他们不再是协同动作良好的强大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在没有坦克或空中支援,没有多少火炮和迫击炮可供使用,有时甚至把反坦克炮也扔在后面的情况下,步兵每天最多也只能走几英里那样艰难的路程。火力支援、弹药、装备和食品、衣物、防寒用品、帐篷、医药奇缺,因为甚至生活必需品都运不到前方。突然,几乎是一夜之间,德军得依靠一些得不到支援的、疲惫不堪的、不满编制的、担当先头突击部队的步兵营来获取进军莫斯科的胜利,而陆军其他兵种、空军,想动动不了,有劲使不上,只得在一旁观望,徒唤奈何。
象往常一样,苏军的抵抗有强有弱,发展不平衡。在土拉和纳腊河(这一带,新的部队在不断开到),抵抗最为坚决顽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抵抗则微不足道,此处有很多高加索骑兵缴械投降。10月中旬以后,苏军只是同德军的一部分交战。诚然,苏军在运动时也遇到德军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可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是在一千英里长的交通线的另一端作战,而苏军离其主要基地几乎不到四十英里。任何阻碍运动的条件必然使守方受益。
当然,把德军的失败全部归咎于天气和命运是完全错误的。德军的失败主要是在于判断错误和时机选择不当,因为“台风”作战开始得太晚,是在天气会突然变坏的季节开始的;其次,是对于俄国的天气和地形对机动性作战的特殊影响缺乏了解;再次,是人力物力一直不足。由于攻势发动太晚,需要其他某种形式的支援来代替(或补充)机动车辆之不足。此时唯一可以采用的办法是空中支援,如果能获得(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空中运输和空中供应所需的人力物力的话。要求德国地面部队(尤其是步兵)所做的事实在太多了。部队减员也过多。1941年11月6日草拟的一份文件,如果与其他文件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低估了情况的严重性。这份文件估计德国在东线(芬兰除外)的一百零一个步兵师的作战实力不超过六十五个接近满员的师。十七个装甲师的作战实力己下降到六个装甲师的水平。东线的德国陆军,按编制序列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师,但其战斗力仅相当于八十三个师。13第十三章 罗斯托夫、提赫文和莫斯科第十三章 罗斯托夫、提赫文和莫斯科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在乌克兰地区,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已然减少,但仍继续东进,经顿涅次盆地向高加索地区进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其所属的一些部队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其它战区以后,现在只剩下大约四十个德国师(其中只有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此外还有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的一些部队。由于缺少汽车,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又被炸毁,补给品和燃料的供应情况越来越糟。激烈的战斗使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一部分陷在克里木地区无法脱身。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当时该部队的番号已改为第1装甲集团军)在胜利地结束了扎波罗日耶和奥西片科之间的包围战之后,把汽油集中调配使用,然后向罗斯托夫推进。在第1装甲集团军的北翼,由新任司令官赫特指挥的第17集团军正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卢甘斯克)和北顿涅次河前进。赫特的左侧是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当时仍然想尽量与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保持联系。第6集团军于10月10日攻克苏梅,然后向别耳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前进。
希特勒一再干预作战行动,这时又命令第17和第6集团军都向东南方向前进,以便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保持密切联系并向它提供支援,尽管哈尔德当时就提醒希特勒,这样做会使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暴露,并使第6和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间隙。事实上当时德军的各集团军是在各不相同的方向上而不是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前进,这样在各集团军之间就必然会出现间隙。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继续开往东南,然后再向东,以便与其南面的第6集团军保持联系。这样就不可能给北面的古德里安以任何支援了。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当时正向东北朝莫斯科前进。由于魏克斯不能给予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完全暴露了,这种情况是危险的。
大约在10月6日天气开始变坏。两天以后哈尔德注意到,由于天气不好,伦斯德特的前进速度正在慢下来。10月11日终于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泥泞,第17和第6集团军停止了前进。当时黑海沿岸天气尚好,因此克莱斯特还在继续前进,并于10月11日到达塔甘罗格西北的米乌斯河。他在那里遇到了敌人顽强的抵抗耽搁了几天。10月14日天降暴雨,使得克莱斯特也只得停止前进。
顿涅次盆地是苏联最主要的煤炭产地,有“煤仓”之称。1941年该地区生产的煤占苏联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焦炭占百分之七十五,此外还生产占苏联总产量百分之三十的铁和百分之二十的钢。德军前进的速度减慢,使苏联的拆迁工作队有足够的时间拆除大量工业设备,这使顿涅次和哈尔科夫地区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对德国人来说几乎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德军的推进遭到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编成内有第40、第21、第38和第6集团军)、切列维钦科的南方方面军(编成内有第12、第18和第9集团军)的抵抗。巴甫洛格勒和哈尔科夫以西的战斗使苏军遭到重大伤亡,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这两个方面军后撤,以便使战线取直,缩短战线,并借此建立一支预备队。新的防线是从卡斯托尔诺耶沿铁路线经旧奥斯科耳、利曼、戈尔洛夫卡到米乌斯河。预备队被编成一个新的集团军,即第37集团军,由洛帕京指挥,集结在伏罗希洛夫格勒东南地区。10月17日塔甘罗格失陷。10月底,德国人已到达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是顿涅次盆地的一部分,是通往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的必经之路,而罗斯托夫又是高加索的门户。
南方集团军群认为哈尔科夫和沃罗涅日地区的苏军部队后撤是为了抽调兵力增援莫斯科方向或罗斯托夫方向,于是,伦斯德特命令全线追击。然而,这是部队的能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在白天雨雪和泥泞使得部队无法持续地前进,而在夜间严寒又使车辆与地面冻在一起,也使得疲惫不堪的部队无法睡眠。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的队伍拖得过长。此时该集团军已到达顿涅次河,但却不能渡河去牵制正在撤退的敌人。赖歇瑙不肯在部队尚未靠拢,补给系统尚未恢复正常时再继续前进。在赖歇瑙的右侧,第17集团军在阿尔条莫夫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附近停了下来。由于天气不好,燃料供应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