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业务范围性目标内容的制订,除须配合社会经济性目标外,尚需根据
下列因素制定:一是国内外新市场的开拓;二是相关新产品的开发;三是改良品
的开发;四是多元化业务的创办;五是品质、效率、服务、利润、工作环境及行
为规范等水准的提高;六是产品的裁并或放弃。
第三,企业的社会经济性目标与业务范围性目标经制订确认后,应定期以明
确适当的方式表达,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指导。
第四,企业主管人员应督促企划及公共关系部门制订书面的企业规章,表明
全体员工应努力追求的方向及目标,以使全体员工自觉地向这个目标努力。
第五,企业整体性经营目标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必要时应随时检查。
(五)个体性经营目标的制定
第一,企业个体性经营目标的制订应以企业整体性目标内容为前提,并参照
外在环境预测情况、内部资料条件及经济策略,作出理智的选择。
第二,企业个体性经营目标应指出概略的数值及时间。凡期间越短者其数值
应越详细及明确,期间较长者可较粗略。但较短期性的目标亦应与较长期性目标
维持密切关联。
第三,企业的个体性经营目标可依长期、中期及年度(一年)时间区别,选
择下列项目:一是销售额及销售成长率;二是利润额及利润率;三是市场占有率
;四是生产力及生产力成长率;五是投资报酬率(可再依净值报酬率、总资产报
酬率等不同基点分列);六是待开发新产品数目及项目;七是产品改良数及项目
;八是财务结构上的重要比例;九是产销稳定性(或波动性百分比例);十是人
力资源的发展及动用项目;十一是组织变动项目;十二是应付环境变动的弹性及
多元化项目;十三是研究发展项目及经费;十四是工作环境的改善项目;十五是
社会责任的履行及公共关系的改进项目;十六是环境污染的防治项目;十七是其
他适当的项目。
第四,企业个体性目标的表达,除应含数值及时间因素外,并可依产品类别、
不同地区别、企业性质或生产性质,作简明的叙述,以构成目标体系的重要部分,
其表列方式应按年期列出努力的数值或内容。
第五,企业主管人员应按公司的现有组织单位,将所考虑的个体性目标予以
明确的划分及指派,以建立责任中心体系。当个体性目标或指派体系发生变化时,
则责任中心体系亦应相应修正。
第六,企业主管人员应鼓励各级单位或责任中心负责人,运用目标管理的观
念及技巧,将所公认的目标以最适当的方式与下属人员研讨,并确定各分目标的
最终归属。
第七,各级主管在讨论并接受上级指派的目标后,认为有重大困难无法实现
时应迅速报告上级,便于上一级主管重新修订,再进行讨论。
第八,经研讨后无重大困难的目标,即成为全公司、各责任中心及全体员工
在该时间内的确定工作目标,企业主管人员应将重要目标项目报董事会通过;若
因环境情况变更需更改目标内容及其分派时,也应依照上述方法处理理。
第九,企业主管人员应与整体性目标的检查相配合,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或修
正其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及专案计划中的个体性经营目标,作为制订策略及经
营方案的根据。
(六)确定经营目标的优先顺序与考核
第一,企业主管人员在制订经营目标过程中,应就各整体性目标间及个体性
目标间确定优先顺序,以便于资源的运用。
第二,企业业务目标的优先顺序,应作客观的成本效益分析,或以主观的
“评分”及“权数”进行比较。
其一,对社会经济性目标的贡献程度;贡献越大者其评分越高。
其二,对公司效率、技术及人性管理成效的贡献程度;凡贡献越大者其评分
越高。
其三,所需投入资源多少;凡资源投入越少而产出越大者其评分越高。
其四,所需特殊人才多少与其获得及培养的难易;凡特殊人才越少或获得及
培养越易者,其评分越高。
其五,所需技术水准高低与其获得及发展的难易;凡技术水准越低或获得及
发展越易者,其评分越高。
其六,所需达成时间长短及其正面影响时间的长短;凡达成时间越短及其正
面影响时间越长者,其评分越高。
其七,某项目标与其他项目标间关联性的高低;凡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性越高
者,评分越高。
其八,国内外竞争压力的高低;凡竞争压力越低者其评分越高。
其九,其他为企业主管人员及相关单位主管认为重要的因素。
上列因素对业务项目的影响程度,若能转换为数量时,应以“成本效益分析”
方法进行客观的区分;若无法转换为金额时,则以进行主观的优先区分评核。
第三,所列因素的主观权数,由企业主管人员决定。各因素对不同业务项目
的评分,可由最高主管指示某一级助理或专家建议。
第四,企业个体性目标的优先顺序,可由各单位主管建议公司企划部门综合
整理后,送企业主管人员参考。
(七)目标管理与预算的统一
1。预算的特点
预算是以计量的方式表达短期目标并提供执行目标确实可行的方案。
预算即为短期营运计划,其期间通常为一个会计年度。就理论上而言,预算
的编拟需与长期计划所期望的目标配合,即预算是达成短期目标的里程碑,并且
是完成长期目标的踏板。
预算程序的特征在于机械式的、技巧的,很少或不涉及人性因素,例如,编
制预算时首先模拟求出数值资料,然后加以系统的处理并以有意义的方式予以表
达。
预算目标需要有人来执行,而此一目标的拟定却无执行者的参与,结果在组
织内形成一种阶层对立:预算编制人员,以管理阶层的立场设定目标,作为预算
执行人员(劳动阶层)绩效的衡量标准。
由于预算执行人员对预算目标的设定并无实际参与,故对预算的达成不感兴
趣。此外,执行人员害怕以预算目标来评估其绩效,视预算为枷锁;而主管人员
更倾向于利用预算目标为护身符,以树立其权威。预算的主要功能原为计划,次
要功能为控制,这种结果使预算的功能本末倒置,其效用变成不在于积极达到目
标,而在于消极惩处达不到目标的人。因此,员工为了个人安全起见,必会适度
地修正将被评估的工作绩效。
这种不准确的资料层转至高阶层,势必会造成错误的措施,而使整个预算的
计划与控制程序流于形式。就如同David Cherrington 及Owen Cherrington所说
的:“在某种情况下,预算只不过是一既无意义又无用的文件而已。最糟的是其
最大的刺激乃在使员工偏向于反对经理人员”。
如果能将预算编制人员与预算执行人员的对立予以消除,而视所有员工为
“管理团体”里的一分子,则预算制度的缺陷必可大为弥补。因员工受激励便会
主动出谋划策参与设定预算目标。这样,将促使员工乐于接受目标、振奋士气,
进而提高生产力。
许多高阶层人员认为,员工被通知执行决策时,参与行为即已完成,其实这
是“假参与”。除非员工的投入起了具体作用并成为最后决策的一部分,要不然
就不能算是参与。
任何管理团体里,设定绩效标准后,就要求部属对其承担的任务负全责,这
就违反管理上所谓“责任需授以适当权限”的原则。
2。目标管理的特点。
近年来目标管理已成为一重要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制度,它强调管理的基础是
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果不知或不能明确认识目标是什么,则经营管理
有如无舵行船,势必徒劳无功。基本概念已由著名的管理学家费尧、泰勒和德鲁
克等人证明甚为简单。不过在管理上的功能直至最近才被认可。精明的经理人员
已承认,要发挥有效的计划功能,务必以考核成果来替代考核作业方式。所以,
目标管理能以目标完成程度的考核来取代作业完成程度的考核,作为增进长、短
期计划功能的最有效工具。
传统的方法针对个人的仪表、自信心、判断力、廉洁、合作性等人格来评估
管理绩效。
上述特性充其量只不过能增进工作效率,并不能确保必定能达成较佳的成果。
故传统绩效评估最大的缺点在于主观地判断工作方式,而不是依据目标评估工作
成果;目标管理则能以明确的目标来评估管理绩效。
由于民主风气的盛行使目标管理日益受重视。目标管理的精神为自我设定目
标、自我评估与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制度鼓励部属设定挑战性的目标。经理人员
的责任在协调并帮助其下属设定个别目标同时,建议个别目标与其单位目标相互
吻合,最后,个别目标、单位目标需与总目标协调一致,作为经营计划与绩效的
评估基础,此即为目标管理,如图3…1 所示。管理阶层若能与员工水乳交融、相
互合作,则足以改进自我观念、激励士气、鼓舞动机、沟通意见,并消除不利的
冲突。
3。预算与目标管理统一的必要。
目标管理是制度,旨在更有效的达成预算的计划与控制的理想。此制度运用
民主的方法而有助于承认“量”与“质”的目标,并强调这些目标为经营管理的
基础。事实上,预算为目标管理的先驱,现将二者的关系列表如下表3…2 所示。
很多目标管理论著均忽视了此两种制度的目的与方向的共同性。如果传统预
算制度能具有目标管理的观点,则其缺陷当可消除。预算制度的分权观念、参与
方式以及经验,为建立目标管理制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