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第三个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土地
国有化。我们没有规定土地国有化,我们相信在合作范围内的土地私人
所有制。第四个区别是,共产主义不相信私有制。我们说过,我们把所
有制分成剥削的所有制和非剥削的所有制,我们相信私有制,但我们不
相信剥削的所有制。我们说过,我们正在消灭剥削的所有制。第五个区
别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规定要通过暴力无情地消灭和粉碎
资产阶级或者说是我们所说的反动派,我们不这样做,我们说过,我们
要在不使用暴力消灭统治阶级的情况下,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冲突和矛
盾。
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包括物质的和伦理的二个方面,强调平等、公
正和繁荣,并植根于伊斯兰教的土壤和阿拉伯的文化遗产之中。就其主要方
面而言,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或是阿拉伯民族主义或是伊斯兰教教
义,各个国家或地区虽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阿拉伯统一,反对外来意识形态
(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既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又
强调保护私人所有制等方面则是共同的。
②巴基斯坦的社会主义。巴基斯坦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由来已久。早
在立国之前,伊克巴尔 (1877—1938)和他同时代的乌巴德拉·辛迪、希赫
兹·拉赫曼·西赫瓦维已对伊斯兰社会主义作了初步的讨论。伊克巴尔承认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互不排斥、互不对抗,“只有通过伊斯兰教的精神和伦
理原则,才能实现最高的社会主义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宗教原则,
但他还没有建立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乌巴德拉·辛迪则把伊斯兰教看作
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比较明确地设想了印巴次大陆的穆斯林摆脱英国殖
民统治的解放道路问题。而希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则把他的“社会主义”
理论建立在伊斯兰教法的传统结构之上,主张现代国家应以早年的正统哈里
… Page 11…
发时期的神权政体为楷模,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某些共同之点
只是形式上的和词句上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古兰经》为基础的,
他主张进行伦理说教,使富者和贫者认识到财富、天赋、贫穷等都是真主的
考验,应使富者甘心情愿地施舍、纳税,贫者勤奋、忘我地劳动,以此“攀
登社会的阶梯”、“弥合阶级差别的鸿沟”,达到经济上的公正和平等,建
议试行合作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的银行业以禁止高利货,主张规定私人财产
的限额和范围,矿产、交通运输等公共事业应由国家控制,允许私人占有工
业,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由国家牢固地控制,以消灭一切可能
的剥削并保证劳动福利(参见《世界宗教资料》1986年第1期,第2页)。
巴基斯坦穆斯林学者关于伊斯兰社会主义的观点,与阿拉伯社会主义(除
了复兴党外)的主张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更加强调其民族特性。阿拉伯社会
主义是阿拉伯社会传统价值观念上的“社会主义”,而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
核心则是单一的、完整的“乌玛”信念(自从穆罕默德于622年在麦地那创
立穆斯林公社“乌玛”以来,“乌玛”一直是阿拉伯民族心目中的社会模式
的典范),他们主张在追随这一社会模式的同时,还应对当今的阿拉伯社会
实行必要的改革。在他们看来。阿拉伯社会主义既没有脱离阿拉伯民族的传
统信仰,也不是东方的或西方的“舶来品”,它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和社会
主义的结合。
③非洲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是在反殖民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由
于殖民主义人为地划分主权范围,新独立的非洲民族国家不是按民族而是以
前殖民主义划分的实体 (或势力范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缺乏单一的语
言、文化和宗教传统,伊斯兰教在非洲各民族独立之前虽有一定影响——很
多非洲人民接受了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并不是大多数非洲伊斯兰国家的广
大民众的唯一宗教信仰;即使接受了伊斯兰信仰的那些穆斯林,在他们的信
仰中仍夹杂有万物有灵论的信仰,原始村社或部落的首领或酋长往往就是他
们的宗教领袖或苏非神秘主义教团首领,二者是政教不分,合二而一的。
在非洲大陆,先后宣布实行社会主义的有32个国家,人们统称为“非洲
社会主义”。其中,除了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苏丹等阿拉
伯国家外,诸如塞内加尔、几内亚、马里、索马里、西撒哈拉等伊斯兰国家
的主体居民是黑人。它们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其社会主义模式中很
自然地含有伊斯兰的因素。非洲社会主义一方面以部落村社制度作为非洲社
会主义的基础和理想的社会制度的模式,认为从村社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勿
需社会革命,甚至认为村社制度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在村社基础上发展经济、
实现工业、农业的现代化似乎就能达到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又把非洲文化、
非洲思想、非洲价值观念等非洲传统精神、非洲特性 (黑人性)以及人道主
义、平等主义等作为一种伦理、精神准则以实现社会主义。除个别国家外,
非洲社会主义总是强调其反马克思主义、反外来意识形态的性质,而把非洲
社会主义视为源自非洲社会传统和非洲特性的“社会主义”。
尽管伊斯兰世界的社会主义或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始终没有形成系
统的理论学说,但在伊斯兰世界最为流行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大致
可概括如下:
第一、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主张社会正义、社会平等,走中间道路的社会
主义。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谴责资本主义和各种形式的剥削,它以“社会主
义平等和人们之间的兄弟情谊为基础”,并且认为只有伊斯兰社会主义才承
… Page 12…
认(人的)五项自然权利(生活权、自由权、教育权、尊严权和财产权),
通过立法和反对贫困、疾病、无知、恐惧及堕落以建立社会平等。
第二,伊斯兰社会主义是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
主义所追求的完美无瑕的社会制度是一方面反对和厌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
切罪恶与弊端——贫困、危机、饥饿、失业、疾病、偷盗、娼妓、堕落等,
力求摆脱并消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一不合理、不正义的社会现象;另一
方面,又不愿意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与利润,不愿消灭私有制度,只企图通过
互助、互济、合作和兄弟情谊来摆脱现实社会的苦难。就是说,他们要的是
关心人的社会福利、个性解放、个人主义发展的社会主义。
第三,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信奉神明的社会主义,即“真主+社会主义”。
1974年,《穆斯林文札》登载了一幅插图“前进中的穆斯林”,十分形象地
表述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真实含义。在插图中,大批穆斯林手持横幅,列队
前进。在队伍前列的横幅写的是“伊斯兰教”,它左面写的是“共产主义+
真主=伊斯兰教”,右面是“资本主义…利润=伊斯兰教”,其后面的大量横幅
则写的是“伊斯兰民主”、“伊斯兰专政”、“伊斯兰民族主义”……而在
这些横幅的中间,则是“伊斯兰社会主义”。
2。伊斯兰复兴运动
70年代是战后伊斯兰教发展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在西亚、北非、南
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伊斯兰教在社会中空前活跃,各种宗
教力量迅速上升,并对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伊
斯兰复兴运动”。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亚北非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伊斯兰极端分子占领麦加大清真寺、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刺等一系列震惊世界
的重大事件,把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伊斯兰复兴运动既对伊斯兰教
本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伊斯兰世界,乃至国际范围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社会基础
伊斯兰世界各国的中下层群众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真正的社会基础。社
会中下层群众之所以不再热衷于 20多年前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而转向伊
斯兰复兴和伊斯兰主义,在于伊斯兰世界各国的青年人 (在各国人口占据较
大比例)既没有他们的祖辈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那种受欺压、受凌辱
的生活经历;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年代又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令人沮丧的问
题:政治上屈从于西方 (美、英等国)或东方(苏联)大国,某些当政者贪
污腐化、昏庸无能,军事上的连连失利,经济不振、失业、物价飞涨、贫困、
西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的道德沦丧等等,而这一切正好是伊斯兰主义者
斥责和抨击的目标。
埃及人口在战后 (1947)为1900万,到1956年7月增至2340万;10
年后人口统计为3005万;1976年为3810万。在1947—1976年的30年间,
人口猛增了200%。1990年人口已达5470万,即在1976—1990年的15年间,
埃及人口又增长了140%。在1990年度,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年人有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