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整体精神与生活风貌的概括与写照。同样,面对今天的他们,以及他们同伴的精神变化与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依然感到真实可信。
  在秦俑博物馆副馆长吴永琪的办公室里,这位当年随着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延安地区插队,后调到秦俑馆工作的北京知青,向我介绍了大量工作人员的艰苦生活与奉献精神后,又特地叮嘱:“在你的文章里不仅要有秦俑人的乐观和自豪,还要有他们的忧思和对前景的真实心理感受,这样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秦俑人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我在点头称是的同时,心中暗想,秦俑人经过了十几年生活磨炼和情感积淀后,终于摆脱了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盲目乐观与自豪,而实实在在地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与事业、甘苦与忧虑了。
  那么,我们现在该关照些什么?
  秦俑人的忧虑是多方面的,但生活的困境则是构成忧虑的重要因素。尽管秦始皇陵园和秦俑博物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尽管这块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弹丸之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尽管早在十年前就正式对外开放,但秦俑博物馆仍然未能摆脱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束缚,它依旧并注定要永远坐落在这偏僻闭塞的山野荒滩之中。
  当年来这里工作的人们,也许并未意识到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会这样长久地和山野荒滩作伴,更未令他们预料到的当自己的青春及生命将要被岁月无情地耗掉时,仍将和这大山与荒滩相伴的竟是自己的儿女们。现实已经证明和仍在继续证明着这个事实,最早来这里工作的马青云、王志龙、张文立、杨异同等人的儿女,已经在这里沿着父辈的足迹踏上了自己生活的途程,他们将别无选择地要同自己的父辈一样,把青春与赤诚全部注入这块黄土,他们注定要经受生活赋予自己的缺憾与磨砺。
  我在秦俑馆采访的日子,感觉最深的是环境的苍凉与寂寞,文化生活的贫乏与物质生活的不便。只有当游客到来的时候才显得热闹,有了生机,当游客一旦全部离去,又分外让人感到孤寂与空荡,甚至伴有淡淡的伤感。尽管这里的泉水拥有让一个幼童洁白的牙齿渐渐变为黄色并足以使少男少女因牙齿的缺憾而哀叹不尽的奇效,但秦俑馆的日用水源却仍不能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我在秦俑馆的日子,就时常饱受找不到一点水洗去脸上污垢的痛苦。
  当我针对水源问题询问副馆长吴永琪时,他的回答令我遗憾又无可奈何,“这里每打一眼井都要经过上级批示,我们好不容易得到批示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出了水,但这里水位却极深且出水量极少,积攒一天一夜的水几乎难以满足洗菜做饭的需求,所以秦俑馆至今未能建一个澡堂,职工们洗澡只好跑到3 里外的缝纫机厂去沾人家的光。其实不仅是水源短缺的问题,这里的职工买一把菜、看一场电影都要跑到十几里外的临潼县城。而生活上的困难倒还可以容忍和逐步解决,目前最困难和令人头痛的是子女教育问题。秦俑馆这么多干部职工子女,很少有人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要在这里于下去。
  如此教育不足的恶性循环,对国家和对个人都没有利益。我们这一代人倒是没有什么额外的需求和欲望了,但眼睁睁地看着下一代孩子高考落榜后那痛苦的表情,心中总是感到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难以言状的内疚……”环境、水源、文化、教育、交通……困忧着秦俑人,使他们越来越感到创业的艰难与跋涉的痛苦。但面对眼前的现实,又似乎没有什么招数可以摆脱这种困境。这帮已有妻小、人到中年或近老年的秦俑人,只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低下头颅,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他们认了,他们豁出去了,他们有了和兵马俑博物馆共存亡的悲壮精神与刚烈意志。
  但这种精神和意志并不是所有秦俑人都具有的。在采访的日子里,我有意识地接触了几位刚踏进秦俑馆的工作不久的年轻大学生。让我感到惊讶和新鲜的是,他们具有的却是另一种悲壮的精神和刚烈的意志。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他们要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他们的目标是走出秦俑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那是一个既停水又停电的夜晚,我闷在黑洞洞的屋子里,因为不能整理采访笔记而感到烦躁不安,便索性来到已燃起蜡烛的另一个房间,和两位刚分进秦俑馆不足半年的大学生进行了交谈。
  “你看这日子还怎么让人活下去!”跳动的烛光映照着一张算不上漂亮但朴实、可爱的少女的脸。她在无意识地向我和她的伙伴发着牢骚。
  对她的具体情况我了解得不多,但早就相识。记得我刚驻进秦俑馆的头几天,多亏了她和她那位同伴的帮助,才喝上了几杯热水。她的朴实与真诚恐怕要令我终生难忘。
  我知道她和她的同伴在大学都不是攻读考古专业,却不知道像这种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某个企业或机关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大学生,为何要分到这偏僻的秦俑馆来。
  我知道她对自己的分配和现状并不满意,便即兴问道:“当初分配时为什么不找找关系留在西安?”“我是个女孩子,老爹又没本事,向哪里去找关系?”她说完,拿起身边的毛线织起了毛衣。
  “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一下班就织毛衣,未免有点像家庭主妇了吧?”我为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惋惜,因为在和她们相识的日子里,我看到她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无休止地织着一件或几件毛衣。
  “不织毛衣,你又让我干些什么?”她抬起头望着我,稍黑而又红润的脸上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我无言以对。
  “你是否终身会在这里工作?”沉默了一阵后,我问。
  “那不可能。”她没有抬头,和我说话的同时,仍在忙碌着查找那散乱的线头。
  “那你今后怎么打算?”我问。
  “当然是回西安市,我的全家都在那里。”她的言语透视着坚定不移的心理。
  “你能调回去吗?”我问。
  “走着看吧,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我想上帝总有发慈悲的时候。”她放下毛衣,两只乌黑的眸子静静地望着我,表情充满了激奋与自信。
  我无语,似理解又不理解地点了点头,当我要跨出门口起身告辞时,我心里涌起了一阵莫名的惆怅。
  这次闲聊之后的第二天晚上,我特意邀请了一位在大学攻读考古专业同样是刚分到秦俑馆不久的大学生,我觉得应该更广泛地了解他们这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心理走向。
  这位大学生深刻而富有诗意的讲述,竟使我大吃一惊。
  “人生的路有时竟由不得你个人选择。我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糊里糊涂地学了考古专业,毕业后又是不容你个人选择地分到了秦俑馆。作为考古专业的大学生分到这里,按说是幸运的,如果立志于这项工作和考古研究,或许在这里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就会比在别处还强。但当我到来时,心中就蒙上了一层忧虑和阴影,难道我的一生就永远在这块天地里生活下去吗?我认为一个人对前景不应该看得太清、太透,如果看得太清、太透就变得毫无意思甚至比较可怕了。我现在才20  多岁,如果不作别的选择,注定要在这里熬到两鬓斑白直至退休。这种生活和前景太令人不可想象了。何况秦俑这块骨头已有无数人在啃吃,只要秦陵不揭开,要再想以啃秦俑这块骨头成名成家是极其困难的。即使秦陵揭开也不见得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世界知名的,尤其是同行,大多都成为相互残杀、相互排挤、相互打击、相互诽谤的冤家对头。这种现象其实在秦俑这十几年的发掘中就已明显暴露出来了,如果不是相互排挤和残杀,许多事情不至于搞成两败俱伤的结局。对这些现象我是极为讨厌的,我将尽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其实想透了,这些作法也是极为无聊和没有意思的,即使争得了秦俑研究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又怎样?秦俑再伟大再辉煌也毕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个小小部分。
  要想成为真真的考古大家,取得考古界的重要地位,仅研究一个秦俑是不够的。必须把目光放开、放远,面向整个古代人类文明遗迹,去做更广泛的探索、发掘和研究,同时作为考古学家个人要有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机敏与聪慧。中国考古学巨匠夏鼐就是极好的例子。他不但参加了中国文化遗迹的发掘,而且在长达5 年的英国留学生涯中,参加了许多国家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因为有这段不同寻常的国外经历,才产生造就了伟大的夏鼐。正如日本考古学家通口隆康先生所言:‘夏鼐之所以能保持了中国考古学界顶峰的地位,是由于他高尚的人品以及专心一致力求学问的精进。他不仅对于国内考古学,而且对于国际上考古学方面的知识之渊博,涉猎范围之广泛,作为一个考古学者来讲,是无人与之匹敌的。’“所以我想放弃秦俑这块骨头到国外去,并且放弃考古学改为专攻人类学。我认为人类学是一门更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科,有着极为广阔的领域,它既和考古学相联,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假如有一天我的出国梦能够实现,我想是会做出比秦俑馆更大的成绩来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辉煌梦想,因此我目前的心理极为复杂,工作热情也自然不是很高。我所喜爱的不是兵马俑,也不是铜车马,而是馆外的田野和田野中生长着的早木。每当麦苗返青,杏花开放的季节,我几乎每天早晨和黄昏都要到野外散步,用手轻轻拨弄麦苗上的晶莹、荡动的露珠,用唇亲吻杏树林中迷人的鲜花。我感受到的是青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生生不灭的力量。那麦苗的兴旺,那鲜花的芳香以及远处的山野丛林和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