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十八白打(手搏、打拳)。说法不一,大致相同。
实际上,古代冷兵器超出了十八般。
十八般兵器的构造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使用方法。刀劈斧砍、矛戮剑刺、
戈啄棒打、弓射鞭抽等等,各有各的用处。古人制作兵器,开始常从一些自
然现象中受到启示,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
… Page 16…
和啄刺敌人。由此推想,当初人们狩猎,见禽兽用角抵御,仿其形而制成兵
器。又如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戟,柄前按直刃以刺敌人,旁边枝生横刃以钩
啄敌人。戟的特征为有枝,犹如棘的特征为有芒。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冶金技术已相当进步,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十
八般兵器逐渐发展齐全。但后来十八般兵器中有许多成为仪仗的专用品,有
的不被普遍采用而销声匿迹,独有大刀长矛一直威风到民主革命时期。
弓箭的由来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弓箭,距今已有两万余年。在当
时用作狩猎动物,后来则转换成主要的作战器具。
原始弓箭制作简单粗糙,发展到周代,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制作工艺。关于选材、
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到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
都镶有铜饰和玉饰,并制作出毒箭,即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以增加其杀伤
力。
弓箭在古代是一种远程作战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起到极
为重要的作用。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补充军火之不足的故
事。到了清代,弓箭形制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弓按官阶品秩的不同而定其
尺度纹饰,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等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弓有两种:
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箭也分为尖形
和棱形两种,尖形的称“梅钺箭”,棱形的称“鈚箭”,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剑的由来
迄今发现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
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叶形青铜短剑。
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剑成为步兵手中的利器,剑身加长。如吴王光
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战国时期,剑身继
续加长,并已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
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能。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
长94厘米,剑身窄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代表了青铜剑制
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矛的由来
矛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
成。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
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
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
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到汉代,钢铁
制造的矛头逐渐取代了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
大并更加锐利。西汉时骑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出现了专供骑兵使用
… Page 17…
的长矛。
唐代以后,矛头的尺寸减小,更轻便合用。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矛的
种类也增多了。火兵器出现以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兵器
并用到清朝后期。
鸣镝的由来
鸣镝也叫响箭、 箭、嚆矢。它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一般的箭。一般的
箭头,无论是铁的、铜的、骨头的,都是实心的,而鸣镝的结构特殊,在小
小的箭头上钻有像火柴头那样大的小眼,必须上下相通,能使空气流通。小
眼的方向多半与箭杆垂直。这样的箭发射后产生一种呼啸的响声。
古代,军队的进攻发出信号,鸣镝就是一种。指挥官的箭囊里往往装有
许多支鸣镝,需要时,指挥官便向进攻地点射击,士兵听到这一呼啸的响声
后,立即向鸣镝的方向放箭或者进攻。三国时魏国著名诗人曹植写道:“揽
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名都篇》)这两句诗就是描写鸣镝作为冲锋
信号,指挥战士进攻南山的情景。
战车的由来
战车出现于我国战国以前。那时由于武器原始,所以战车在战争中一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车的多寡,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因此人们
常常把强国称之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我国古代战车的种类比较多,除了主帅乘坐的“戎车”和士兵们乘坐的
一般战车外,还有一些特殊战车。如用来侦察敌情的“巢车”;专门放射箭
支的“驾车”;用来弹射石块的“抛车”;用堆放滚木来冲撞敌人的“疃车”;
还有用牛皮伪装的“轒辒车”等等。
古代战车多是轮式马车。有单套马或双套马的两轮战车,四套马的两轮
和四轮战车。战车上一些军人驾驭马匹,另一些军人用矛、剑和弓箭作战。
战车车辕上有时固定有矛,车轴上固定有镰刀,马身上披有铁甲。中世纪时
西欧曾经使用有坚固高侧板的战车,车上乘有射手,甚至有轻型大炮,可通
过战车侧板上的专门射孔进行射击。古代东方许多国家如埃及、亚述和波斯
等国都使用过战车。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从60年代起,相继研制出一
种步兵战车,它是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为水陆两
用,且可空运和伞降。最大时速:履带式为65—75公里,轮式可达100公里,
车上可载一个8—9人的摩托化步兵班。
装甲的由来
严格一点讲,大约在4000年前就有了装甲,那是夏朝的帝杼在作战中使
用的。当然,那时的装甲不是金属,而是以生革和木藤为材料造的甲。
现在能查到的金属甲,要算商朝的最早。在河南安阳有一处殷墟,那里
出土了商代的铜盔,铜盔上刻着兽皮般的花纹,上边插有羽毛,看上去十分
威武。古埃及和古希腊在战争中也流行过铜制盔甲。
… Page 18…
秦汉以来,盔甲便以铁制为主了。赫赫有名的楚霸王项羽,作战时就穿
着铁甲。三国时袁曹官渡之战时,双方的骑兵则是铁甲满身了。铁甲优于铜
甲,因为铁的强度比较大不容易戳穿。金兀术用铁甲连环马攻宋,使宋将董
先伤亡5000人马,显示了装甲的威力。然而,满身披甲的金兵也有破绽,岳
家军看准了连环马露出四蹄,便用钩连枪击溃了金兵。
枪炮等火器大量使用之后,击到装甲上的子弹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薄薄
的铁甲无济于事了。于是出现了装在战船上的装甲,名之曰“铁甲舰”。邓
世昌指挥的舰队里就有铁甲战舰。
火药的由来
火药的产生,前后经过了大约130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有一位叫计然的人曾经说过:“石流黄出汉中”,“消石出陇道。”石
流黄也就是现在的硫黄,消石实际上就是硝石。对于组成火药的另一种成分
即木炭,我们的祖先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广泛用于冶金或取暖、烧饭了。
对干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是火药产生的先决条件。而我国
古代的炼丹家们,正是发现这三种物质性能的先行者。古代炼丹家们发现,
硫黄可以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的硫化汞。另外,它还可以与铜、铁等金属
化合,这种制服金属的奇异物质,使炼丹家们万分惊异并欣喜非常。于是,
他们以极大的兴趣,试图炼制出所谓神奇的“金液”、“还丹”。但在炼制
过程中,有一点使炼丹家们愁眉不展的,就是硫极易着火飞升,为了设法擒
住这条火龙,聪明的炼丹家们利用它和其它易燃物混合加热或发生某种程度
燃烧的办法使硫变性,这种方法便是有名的“伏火法”。
伏火法的发现,为火药的发明打开了一条通路。另外,炼丹家们在改变
药物性质时,常常使用硝。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炼丹家逐渐掌握了硝作为一
种强氧化剂的化学性能。硝的引入,成为制取火药的一个重要关键。公元 7
世纪,唐朝的炼丹家如孙思邈等人,就已经掌握了火药的初步配方。当时的
《诸家品丹法》、《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真元妙道要略》等著作,都有
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呈褐色,一般称为“褐色火药”或者黑色火药。它
是硝酸钾、硫黄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当把它们充塞进某种容器里,并
使之燃烧时,由于体积突然膨胀达几千倍,就会发生爆炸。
火箭的由来
我国唐代人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黑色火药,成为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