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拉丁美洲文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蹂躏,从此,她仇恨所有男人。发誓报复男人。

  一天,巴巴拉偶然遇到年轻的庄园主罗伦佐,二人一见钟情,不久便同居并生下一女儿。罗伦佐嗜酒成性,不顾家庭,动辄打骂巴巴拉,这勾起了巴巴拉心中对男人的仇恨,她的爱情和良心也随之泯灭。她运用各种手段和计谋,在律师的帮助下,乘机攫取罗伦佐的家产,并摧残他的身体,然后抛弃了他,将他和女儿赶到一间破旧的茅屋。从此,她胡作非为,依靠一群恶棍偷盗他人的牲畜,强占别人的土地,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不久便成为奥里诺科河以北的土霸王。还凭借自己的美貌、权势,虐杀一切落入她手中的男人。

  阿塔米拉诺庄园与巴巴拉庄园毗邻,其少庄主鲁萨多由于家庭纠纷、世代冤仇,十五岁时就离开家乡和母亲,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在现代文明的培育下成长。成年以后,母亲逝世,他回到故乡。整顿已被贪婪的不忠实的管家搞得破败的庄园。这时,巴巴拉买通了地方官吏,在他们的庇护下偷盗鲁萨多的田产、牲口。在回乡的路上,鲁萨多已从船夫的口中了解到巴巴拉的为人,到家后,他试图通过善意的谈判和法律手段来制止巴巴拉的非法行为,但无济于事。一时他面临险恶的挑战。

  巴巴拉一见到鲁萨多,立即为他的风度所迷住,决定把鲁萨多变成另一个罗伦佐,也就是说要从物质上、身体上吞掉他,既占有他的财富,又满足她的欲望。但鲁萨多聪明干练,全然不为她的美色所动。巴巴拉下定决心,要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征服他。

  没多久,鲁萨多认识了巴巴拉的女儿马丽塞拉,他倾心爱慕这位美丽姑娘,热烈地追求她,同时又教育和帮助姑娘,劝她过文明的生活,最后两人决定结婚。

  巴巴拉闻讯后极为震怒,决定杀掉自己的女儿。她立即赶到鲁萨多的庄园,透过窗户,只见女儿和鲁萨多正亲热地坐在一起。强烈的嫉妒心使巴巴拉拔出手枪,瞄准了女儿的心脏。但是,看到女儿那样痴情。幸福地望着未婚夫,“她的手臂掉下来没有开枪,”她在瞄准女儿心脏时好像突然看见了自己,在荒野的河滩,篝火照耀下,一个纯洁的少女正和阿斯特鲁瓦尔谈恋爱。她的良心发现,她的爱情复苏;她的母爱唤醒。她无法下手。最后,她把财产留给女儿,悄然乘船离开了草原,从此不知去向,文明终于战胜了野蛮。荒凉未开化的大草原获得了新生。

  《堂娜巴巴拉》这部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重视内心描写。作者特别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荒凉大草原的生活,尖锐的矛盾斗争,来刻画人物。首先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巴巴拉。巴巴拉是草原的女儿,是野蛮、落后、保守势力的象征,她是这个野蛮、落后、保守的社会的产物,她的性格特点是这块未开化的土地所决定和塑造的,是凶猛的大自然、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人际关系所锤炼出来的。但她又是一个私生女,十五岁那年,残酷无情的命运使她失去了父亲和爱人,又被水手轮奸,心灵受到残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男性的恶意和她的青春欲火混杂起来,使她成为“吞噬男人的女人。”并养成了自私、贪暴、残忍的性格,因此她是草原蒙昧的牺牲品和代表。

  巴巴拉这个形象具有深刻的的典型意义:野蛮的大自然造就了野蛮的人,她身上带着一种野蛮的力量,一种凶残的破坏一切的力量,她是任何文明、进步力量的敌对者。为了表现她这颗混浊、晦涩、不可捉摸、若事生非的灵魂,作者不是让她自己表白,而是通过景物的对比,把景物与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奥里诺科河上她牺牲了美好的青春;圭亚那河畔她燃起了复仇的烈火;在阿布雷大草原上她强占别人土地,偷盗他人的牲畜……总之,她的一切行为都与大自然 (大草原大河)紧紧联系在一起。

  十五岁的小巴巴拉是一个被野蛮力量摧残的晦涩的灵魂,一个牺牲品。在这个牺牲品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滋长了草原的凶猛,野兽般的贪婪和残暴。为了生存,她和地方贪官和恶势力串通一气,出卖肉体、灵魂,不要女儿,不要爱人,恶狼般凶猛地吞噬土地、财产,终于成为地方上最大的恶霸。

  虽然巴巴拉野蛮、落后,但她同时又妖艳招人,能迷惑所有的男人,罗伦佐就是被她吞噬的对象。 《巴格罗尼亚的幽灵》一章中,作者通过描写她摧残罗伦佐的惨状,来衬托她的残暴、凶狠。

  与巴巴拉相对立的,是鲁萨多这个形象。小说中,鲁萨多代表文明、现代化,他肩负的责任不仅是战胜野蛮、落后,更重要的是改变野蛮和愚昧。鲁萨多不是任何其他地方的英雄,他身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他是草原的主人,而且仅仅是委内瑞拉草原的主人。小说一开始,表现他熟悉地方恶霸帮派的势力,勇敢、机敏、沉着地应付。在《驯马》一章中,作者通过他驯服一匹勇猛不驯的枣红马,充分说明作者通过他那豪放的牧民性格,指明他是草原的英雄,而不是只会说教的书生。接着,通过他和恶霸的斗争,生动地刻画出了他这个草原改革者和文明传播者的形象。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作者通过巴巴拉和鲁萨多这两个对立形象的斗争,揭示了小说主题: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说明文明不仅可以战胜野蛮,而且最终可以改造它,巴巴拉的女儿马利塞拉,就是一个被改造了的现代化草原的代表。这样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是《堂娜巴巴拉》的又一艺术特点。一些人物的名字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如鲁萨多的含义是“光明的圣徒”,他的庄园阿尔塔米拉的意思是“高瞻远瞩。”巴巴拉名字的含义是“野蛮”,她的庄园米埃多的意义是“恐怖”。

  作者在小说中充分挥洒他那优美抒情的笔墨,他所描绘的委内瑞拉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令人神往。驯马、围场等场面的描写,衬托着辽阔的草原和湍急的河流,加上草原人的生活习惯和民间传说,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了解,以及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既具现实主义的特点,又有现代主义后期的艺术风格。

  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堂娜巴巴拉》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它与《漩涡》和《堂塞贡多·松勃拉》,并称为高乔文学和拉美长篇小说三大经典。

  高乔人的颂歌

  ——吉拉尔德斯的 《堂塞贡多·松勃拉》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里卡多·吉拉尔德斯(1886—1927)生于一个农村贵族家庭。在阿根廷大草原上一个爱好和平的高乔牧人家庭里长大成人,这段时期的生活,为他以后创作地方主义作品,作了充分准备。当他成了作家时,才迁居拉·波尔坦亚。那时,吉拉尔德斯已是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人,他熟知欧洲文化,曾不止一次地访问过欧洲,并在巴黎住过很久。欧洲的文明和巴黎的艺术技巧,为他熟练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阿根廷民族文化的挚爱,是吉拉尔德斯创作的思想特色。作为一个作家他也受到后期现代主义和先锋派诗歌的影响。

  吉拉尔德斯的早期作品,如《玻璃铃铛》(1915)、《死亡和鲜血的故事》(1915年)、《拉乌乔》(1917年)等,以风格别致见称。对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那引起作家的童年回忆的自然景色,表现得十分出色。高乔人的和平、健康的生活,同资本主义的大城市的气氛,在小说中作了对比。

  1926年,吉拉尔德斯的长篇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出版,它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艺术、思想上的成熟,它是拉丁美洲二十年代以来流传最广,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小说之一。创作用了六年时间。全书共二十七章,以主人公卡塞雷斯回忆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成。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乡村,有一个十四岁的孤儿卡塞雷斯,住在姑母家里,他的两个姑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很不喜欢这个顽皮的野孩子。对他不是打骂禁闭,就是教他祈祷、做礼拜,从来没有一个笑脸。在这种冷漠的环境里,他养成了乖僻不驯的性格,逃学,在街头流浪,怀念家乡牧场上度过的童年生活,讨厌姑母。

  有一天,他正在街上闲荡,碰到高乔牧人堂塞贡多·松勃拉,这个象影子一样的神奇人物,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他决心逃跑,离开家庭。跟随他心目中的英雄,来到了潘帕斯草原。草原骑士对这个十四岁的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成了堂塞贡多·松勃拉的徒弟,跟着驯马、赶马。五年过去了,经过草原上的风吹日晒,霜打雨淋,他在艰苦的劳动中变成了地道的高乔人,并被堂塞贡多·松勃拉收为养子。养父的言传身教,乡村风土人情、草原的万千气象,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流连忘返。

  后来,卡塞雷斯突然得到一个消息,他的生身之父法维奥逝世了,留给他一份巨额的遗产。一夜之间,他由贫穷的牧民变成了大庄园主。他和养父一起回到故乡,在牧场定居下来。新的条件、地位使卡塞雷斯对书本发生了兴趣,变成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时,堂塞贡多·松勃拉看到这一切并没有动摇他的牧民精神和风度,确信他已经长大成人,便离他而去,重新去过他那无拘无束、浪迹天涯的生活。

  小说一问世,便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赞扬。一方面是因为他用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民族主题,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高乔民族的民间语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