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作者将科马拉村写成一个无人而有人声、人影的鬼世界,不仅打破了人与鬼、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而且也打破了读者与鬼魂世界的隔阂,把读者自然地引进了鬼魂到处游荡、幽灵在对话和私语的神秘莫测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 《佩德罗·帕拉莫》中的鬼魂,不是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的恶鬼,他们跟人一样,有思想,有行动,不伤害人,可以跟人交谈,有时能跟人一起生活,甚至相隔千里能互通信息。
其次,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作者也没有按着现实主义的方法,按时间、地点顺序排列,而是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完全打破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画面上来描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实到梦幻,从生前到死后,他随意改变摄影镜头的角度,从不向读者作任何交待。
按照小说的阅读顺序,一开始是写胡安遵照母命前去科马拉村寻找父亲佩德罗·帕拉莫。可是在第三十三段,胡安已经死了,正躺在坟墓里向同穴的老乞丐多罗脱阿叙说他来科马拉村寻父的经过。第二段写胡安进了爱杜薇海斯太太的家。第三段又返回去写在来时赶驴人介绍他到这位太太家来。第四段写爱社薇海斯太太接到女友多洛雷斯的通知说儿子胡安来了。第五段却又写佩德罗·帕拉莫蹲在厕所里想苏珊娜。第六段佩德罗·帕拉莫帮奶奶扫磨,又在想象中对苏珊娜呼唤……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事件的发展没有自然的顺序;任何一个小情节都不断被其它情节打断。这种叙述方式始终贯穿着全书的各个段落。
小说中的空间是没有界限的。活人、死人在的广阔无垠的回忆空间中驰骋;梦境与幻觉常常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同现实穿插交织在一起。因此,什么时候是现实,什么时候是幻境,什么时候又是回忆,作者都不作任何交待,从而引导读者从空间概念中解放出来。在第五段中:“我想念你,苏珊娜,也想念那绿色的山丘。在那刮风的季节,我
们一起放风筝…… ‘帮我一下,苏珊娜。’于是,两只柔软的手握住了
我的手。 ‘再把绳子松一松’。……“你的嘴唇十分湿润,好像经过朝露的亲吻。”“我跟你说,快从厕所里出来,孩子。”“好的,妈妈,我这就出来。”“我想你,想起你用你那海水般的眼睛注视着我的情景。”
他抬起头,注视着站在门口妈妈。”
初读上面这段文字,我们根本摸不着头绪,搞不清作者在胡说些什么,但当我们从正常的时空观念中解脱出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少年时的佩德罗·帕拉莫在上厕所对苏珊娜的回忆,而这回忆又是通过他跟母亲的对话这一现实交织在一起的。
最后,象征和暗示也是《佩德罗·帕拉莫》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们在隐晦中给人想象的余味,在朦胧、迷茫中暗示出更多的内容。如写苏珊娜同她父亲的暧昧关系,先让富尔戈尔对佩德罗·帕拉莫说二人像夫妻;再写父亲不让女儿嫁人,还说“你虽然是个寡妇,但仍然跟你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女儿不认对方是父亲,常常直呼其名。尤其象征说她父亲是猫,梦见猫同她睡在一起。
对胡安·鲁尔福的这些写作手法,西方文学界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打破了传统,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其实鲁尔福只不过把前人的这些艺术手法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从而使人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正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成功,才使这部小说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第一面旗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拉丁美洲的 《堂吉诃德》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1928年3月6日,在哥伦比亚圣马尔塔附近拉卡塔卡镇的一个医生家庭,诞生了这个家庭的长子,这就是以后震惊世界文坛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自幼酷爱文学,七岁便开始阅读《一千零一夜》,同时从外祖母那里听到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十二岁时,迁居到首都波哥大,先在教会学校读书,后入波哥大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后辍学。1948年开始从事报刊工作和文学创作,先后工作过的报刊有《传令报》、《宇宙》、《时代报》、《被压迫者》等。并开始在报上发表短篇小说。
1955年,马尔克斯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落叶》,之后又发表了《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百年孤独》(1967)、《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家长的没落》(1975)和《霍乱时斯的爱情》(1986)等。其中《百年孤独》使他一举成名,并引起了拉丁美洲“一场文学地震”。
《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使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国际上许多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给了它极高的的评价。他们称赞《百年孤独》是二十世纪用西班牙语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瑞典皇家文学院在1982年向他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通过布恩地亚一家数代人的离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描述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孔多的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在许多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中揉合了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宗教习俗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哥伦比亚农村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的百年沧桑,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会动乱、憎恶战争、反对外来势力、主张民族独立和团结的思想感情。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前半叶。乌尔苏拉是一个圣洁、勤劳、头脑清楚、谨慎的女人。她和表哥布恩地亚结婚后,担心同族结婚会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因此一直拒绝与夫同床。布恩地亚因此受到斗鸡手普鲁登肖的恶意嘲笑:“祝贺你,看看这只公鸡能不能替你疼老婆。”布恩地亚一怒之下用长矛将他刺死,来到梦中见到的马孔多镜子城定居。这个城光耀夺目,但与世隔绝,是个原始的氏族社会。不过人们的生活却十分安宁、和谐。后来,吉卜赛艺人们带着十五世纪的文明魔术和冰块来到这里,马孔多人竟感到震惊不解。这时,乌尔苏拉也生了两个儿子和一女儿,都很健康、结实。并且子孙不断,几代同堂,他们家也成了小镇上最重要的大家庭。后来,政府派阿波利纳·莫科特来当镇长。新镇长是保守党人。遭到了布恩地亚等土著人的强烈反对。从此马孔多没有宁日,各种争端、事件、纠葛、奇迹接连不断。布恩地亚的儿子奥雷良诺当了自由党军队的上校,他发动了三十二次起义但无一成功。他打了一辈子仗,敌人没有一次能伤害他。战后,马孔多升格为市,保守党将军何塞·拉克尔任市长。马孔多有了影剧院,通了火车、电话,建了学校,修了教堂。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寻找工作。外国公司在这里大面积开发香蕉种植园。然而繁荣的好景不长,不久工人罢工,政府镇压,热带的风暴又赶走了腰囊饱满的外国佬,结果马孔多又呈现出一派荒芜景相。布恩地亚一家也同时日益衰落,先辈一一去世。留下的是一群凄恻怪癖的子孙。这时发生了乌尔苏拉最担心的一件事:第六代的布恩地亚同姑母乱伦,生下了带猪尾巴的小孩儿。这时奥雷良诺·巴比诺尼亚破译了一个吉卜赛人一百年前用梵语写成的、记录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兴衰的历史手稿。这其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而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了”。这时开始刮起一阵微风,充满过去的声音,古代天竺葵的飒飒声……”
他继续读下去,“这时马孔多已经变成一阵可怕的旋风,裹着圣经里的飓风卷起的尘土、瓦砾,”阿乌端利亚诺怕被熟知的史实耽误了时间,于是跳过十一页,开始读他正在经历的时刻。他一边经历这一时刻,一边读这一历史,预言他自己解释羊皮最后一面的秘密,“就好像他对着镜子,自己讲自己”。他又跳了一段,想读最后的日期及他自己死亡的情景,但还没读到最后,他已懂得他永远不会离开这间房子,他已经预见到这个镜子城将完全被风卷走,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这里写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种族,不可能再出现在地球上。小说到这里结束了,小镇消失了,这个家族也消亡了。
《百年孤独》标志着拉美魔幻现卖主义文学走向成熟。它的题材、语言、风格大众化,为群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不象达里奥、博尔赫斯在象牙塔里写阳春白雪。他的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现实、反映农村,有深厚的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它把现代欧洲艺术与印第安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打开了艺术的新天地。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它的现实主义特征十分明显。作者虚构的马孔多镇,是以自己家乡小镇阿拉卡塔卡为原型的。从马孔多的兴建、发展、繁荣及至消亡的百余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哥伦比亚乃至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但小说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它的非现实主义特征。
《百年孤独》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典型手法,把现实与幻想、写实与夸张、真实与荒诞、象征与寓意、严肃与嘲讽、人与鬼魂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掺合了印第安民族及东西方神话传说,从而产生了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独特风格。它所采用的非现实主义手法主要有:
首先,东西方神话传说的移植,并使之同印第安民族神话巧妙揉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