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诗还刻划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足智多谋的科洛,法国作家伏尔泰的 《论史诗》中,曾将这一人物与荷马笔下的纳斯托相提并论。此外,机智勇敢的拉乌塔罗、视死如归的考波利坎,也都是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个印欧混血种后裔的历史追忆
—— 《王家述评》
纪事文学作家中,有一些出生在美洲,其中的佼佼者是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鸿篇巨制《王家述评》是他的成名作。
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 1539年出生在秘鲁。父亲是西班牙征服者军事统领,母亲是印加国王的公主。少年时期,他一直在印加学习,十分熟悉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后来,他前往西班牙,从事文化研究工作,掌握了更为先进的西班牙文化。
《王家述评》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出版于1609年,第二部分于1617年问世。
《王家述评》属于纪事文学,更确切一点说,它是抒情性的回忆录,其中灌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印加帝国的行政管理、王国历史、工程建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多方面。作品饱含着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与眷恋,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这样描写印加人的劳动:“人们欢喜快乐地来到太阳神和印加国王的土地上,身上穿着节日盛装,头上装饰着五光十色的金、银和羽毛饰物;……他们 把劳动变成欢乐的节日……”在他的笔下,印加帝国已经理想化,成了“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秩序井然”的理想国度。
更重要的是他将西班牙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巧妙结合,从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总结印加文化,创造出两种文化结合的杰作《王家述评》,从而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美洲文化开创了先河。
《王家述评》也宣扬了宿命论思想。这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落后有着深刻的关系。
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
—— 《新西班牙征服信史》
1939年10月12日,美国诗人阿尔奇巴特·麦克利希在《国会图书馆西班牙室揭幕献词》中,曾这样评价一本书,“从这本仍然生气勃勃,仍然充满人情味,仍然活跃地呼吸着令人信服的墨西哥历史中,我似乎是第一次领略了中美洲的经历——这种经历是美洲的,因为他不可能是其他的;这是所有不管说哪种语言的真正美洲人的经历。”这本书就是贝尔纳尔·迪亚斯的《新西班牙征服信史》。
贝尔纳尔·迪亚斯(1496—1580)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这部历史著作的。在作品中,作者以生动晓畅的语言,绘声绘声的描绘了科尔特斯率军征服墨西哥的过程,同时讲述了阿兹特克国王蒙特苏玛的英勇抵抗。全书特别记述了一些重大史实:最初两次远征墨酉哥的尝试,科尔特斯舰队的到达及其焚烧舰船,进入特诺奇蒂特兰,最终该城陷落。整部史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场面壮阔,真实感强。
从史实上看,这部历史著作极具真实性。但该书在文学性方面取得的成绩更突出。贝尔纳尔·迪亚斯并未承袭一般历史著作的写作方法,而是十分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在讲述征服墨西哥的过程时,不失时机的插入一些奇闻轶事,如第一个被印第安人俘虏的西班牙人贡萨洛·盖雷洛的故事。此外还有印第安姑娘马丽娜的故事。这些故事娓娓动听,毫无咬文嚼字的毛病,因而显得风格清新、细致、生动具体。表明作者对富有戏剧性的事物观察敏锐,受黄金世纪文学的影响明显。
总体上,《新西班牙征服信史》具有明显的西班牙文学的特色,但作品中的内容,尤其是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墨西哥的自然风光,又使得该书具有强烈的美洲地方特色。因此,该书一直获得研究者的好评。
拉美的“清明上河图”
—— 《奏呈》
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的西班牙,正值强盛时期,王室贵族一再想扩大“帝国”的版图。因此在看了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之后,立即派埃尔南·科尔特斯向墨西哥进军。
科尔特斯,写作能力较强。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湾登陆,到征服墨西哥全境,科尔特斯共向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写了五份奏呈,它们都是征服墨尔哥时期的重要文献。
这些奏呈先后写于1519年、1520年、1522年、1524年、1526年。其中第二份最为出色。在这份奏呈里。科尔特斯用他那准确而流畅的文字,详细地描写了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布局与建筑,如主要街道上商业活动的情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广场上进行买卖交易,人数大约有六万之多;金银首 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土产猎物……应有尽有;理发店、饮食店、铁匠铺,家俱店的生意也很兴隆……”。
在奏呈里,科尔特斯叙述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城市建筑、宗教仪式;同时,也详细地报告了整个战事的发展过程以及自己的一些失误。
身为“文明人”,干了许多不文明的勾当。1521年,科尔特斯率兵攻进特诺奇蒂特兰,大施淫威,印第安人几百年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毁于一片战火。
正义的起诉书
—— 《印第安人毁灭简述》
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遭到了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而且征服者内部也颇多反对。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抨击西班牙征服者的种种罪恶暴行,其中最突出的是拉斯·卡萨斯。
拉斯·卡斯毕业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1510年在美洲被封为神父。他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斥责这“违背了理智、违背了自然法则、违背了福音、违背了上帝。”因此,他一生为保障印第安人的合法地位而奔走呼告并写下了不少要求保护印第安人权益的论著。
拉斯·卡萨斯用笔深刻揭露了西班牙征服者的野蛮暴行:“有一回,我亲眼看见,在这种栅栏上烧着五名首领和另外几名印第安人;他们痛苦的叫声惊醒了一位睡在附近的西班牙军官,他要求把他们勒死,以便停止叫嚷。但是他的一个部下,残暴性却胜过这位军官,不愿结束酷刑,他把印第安人的嘴塞住,为了更增加他们的痛若,往火堆里又扔上一些木柴。”拉斯·卡萨斯怀着愤怒,用冷静、细致的笔法记下了征服者罪恶的行径。他总结说:“没有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向人们叙述所有这些嗜血的人所干下的可怕的事,他们似乎是人类的公敌。”
同埃尔西利亚一样,拉斯·卡萨斯的言论文章遭到了教会内部和一些大臣的恶意攻击,他们骂他是“坏教士、坏神父”,甚至想将他囚禁起来。在他死后,西班牙的文学和历史专著对他的评价不太统一,肯定与否定的观点都有,但在墨西哥的文学和历史专著中,他却得到一致肯定和赞扬。“第十个缪斯”
——索尔·胡安娜及其 《初梦》
索尔·胡安娜(1651—1695)是17世纪下半叶美洲殖民地文坛上的重要作家,被誉为“第十个缪斯”。她在戏剧、散文和诗歌创作上都有一定成就。
一、戏剧
索尔·胡安娜一生只写过两部喜剧,都是欢迎到任的总督的应景之作,她自己一向不看重这两部喜剧。文学史上却对它们有着极高评价:“十七世纪一个西班牙美洲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
《家庭的责任》是索尔·胡安娜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三一律”法则,以卡尔德隆的袍剑剧为模式而创作的。全剧分三场,中间穿插了两个独幕笑剧。讲述的是贵族佩德罗如何追求才女丽奥娜的故事。第二部喜剧《爱情更是迷宫》是同胡安·德格瓦拉合作完成的。故事情节与《家庭的责任》相仿,力图描写火热的爱情以及复杂的感情纠葛所表现的人际关系和宫廷政治。
二、散文
索尔·胡安娜的散文以一封信最为著名。智利文学家奥塞科认为:《答索尔·菲洛特亚·德拉·克鲁的信》是“一篇具有非常宝贵的传记价值的作品,她在其中为她毕生的追求学问作了解释,是美洲出现的最有人情味和最高尚的文学文献之一。”
《初梦》看似一夜之梦的叙写,实际上还是诗人一生精神悲剧的缩影。索尔·胡安娜终生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渴望通过读书使自己超凡脱俗、登上知识高峰。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终究南柯一梦。
索尔·胡安娜还运用十四行诗、抒情诗、谣曲和四行诗等诗体,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表现了对纯真爱情的热烈追求。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泪流解痴情》。
第三章 美洲精神和 ‘解放者”之歌
——独立革命时期的文学
概 述
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海地于1790年首先举起了独立运动的大旗,这不啻是一个导火索,不久,独立运动的烽火迅即燃遍整个拉丁美洲。到1826年,在这个年轻而古老的大陆上,绝大多数地区都已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主义统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以文学为武器,为拉美独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十八世纪末开始,独立运动的先驱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为营养,以法国启蒙运动大师卢梭、伏尔泰、孟德思鸠的思想为指南,采取办报纸、印传单等方式,抨击和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智利的黎明》、《布宜诺斯艾利斯报》、《墨西哥思想家报》等报纸成了当时战斗、宣传的中心。这些知识分子既是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们针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提出了“自由和独立”的口号,并为实现这两个口号而英勇奋斗。他们不少人直接参加过打击酉班牙殖民军的战斗,有的甚至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