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嫌夫贫贱而改嫁的历史典故并列(王欢是前燕人,妻子嫌他穷,把他的书烧了,要求改嫁,王欢后来在苻坚为帝时任太子少傅;朱叟是西汉朱买臣,卖柴为生,妻子改嫁,朱后来任会稽太守,把她和后夫接去官舍,妻子惭而自缢)。文字写得很漂亮,典故亦贴切,当然,其间也流露出士大夫阶级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这似乎不应苛责。南宋清官马光祖的判词最有意思,大多是诗词或歌谣。他任京口(今镇江市)令时,福王强占民房养鸡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到了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马光祖对权贵如此,对读书人却是另一种态度。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于是被押官府。马一问案由,出题《逾墙搂处子诗》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柳平生债,风流一段愁。踰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以上二则均见元朝吴莱著《三朝野史》)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父亲,光绪年间曾任湖北某县令,有一次处理一件风化案(多角恋爱),叙述案情后,与颜真卿一样,骈散夹杂判决道:“鸣呼!玷白璧以多瑕,厉实阶离魂倩女;棼朱丝而不治,罪应坐月下老人。所有两造不合之处,俱各免议。此谕。”(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短短几句,有成语(白璧微瑕,治丝益棼)、有典故(郑光祖《倩女离魂》)、有传说(月老),文采斐然,且处理宽松,只指出感情误区,不追究责任。布告一贴,全县传颂。
据说明朝于谦任巡抚时,有青年状告姐夫霸占田产,姐夫却说岳父生前有遗嘱,说儿子不是亲生,不能享有田产,并当堂拿出遗嘱念道:“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论。”于谦取了原件,又问得青年名“非”,心知姐夫得独占田产,判决时,念遗嘱为:“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议。”不过,于谦考虑到姐姐及姐夫抚幼有功,仍判予十分之三的田产。
古代有判词专著,如光绪九年(1883)鄞县董沛著《汝东判语》,收判词一百四十二件,惜文字上无精彩者。又大名士樊增祥刊行了一本《樊山判牍》,收各类司法文书四百五十五件,然判词才八件,亦不甚精彩,远不如他的诗作,虽然其诗也并非十分精彩。
供词之中,颇有如上面遗嘱那样,因标点停顿不同而意义相反之者。据说杨乃武、小白菜一案审判时,严刑之下,杨乃武的供词是两句:“乃武亲笔招供有意谋死(葛)品连,案情实非冤枉到底吾命休哉。”这两句,既可看成认罪(乃武亲笔招供,有意谋死品连;案情实非冤枉,到底吾命休哉)。也可读成喊冤(乃武亲笔,招供有意谋死品连;案情实非,冤枉到底吾命休哉)。这一机巧的供词,为以后昭雪埋下了伏笔。这情况当代亦有一例。1948年2月18日深夜,鲁迅生前的好友许寿裳被砍死于台北寓所,时任台湾省编译馆长、台大国文系主任。后来,国民党抓了一个叫高万车的“凶手”关在台北监狱。一年以后,十八岁的高中学生张光直因“亲共”嫌疑被捕,也关进台北监狱。一日,他发现牢房墙壁上有一行小字:“杀许教授万车受苦”,即高万车所写。张光直与同监几个人探讨许久,也无法从这句有歧义的话里得出结论。整整半个世纪后,已成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张光直在所著《蕃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中提到此事,还说:“只好请读者判断。”当然,不掌握详细的案情,仅从这“模糊供词”中,读者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讼词也有写得怪怪的。光绪间绍兴著名讼师胡梅亭,一次接到一件案子,一青年寡妇要改嫁,因公公及小叔子反对未成。在讼之官府时,胡梅亭写的讼词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婆,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从伦理道德角度提出改嫁。绍兴县令阅案卷后判了八个字:“留则危险,嫁则干净。”据说,江西某地也有一青年孀妇要求改嫁,一秀才写的讼词是三句话:“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该嫁不该嫁?”县官立批:“嫁!嫁!嫁!”这后一则,多次作为文学教师讲解文字表意时要简洁、明快的例子。
选举的意义
? 党国英
民主制度需要选举,但选举并非一定产生民主制度。选举活动常常被强势人物所操纵,只要一个国家存在穷人,存在被主流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群,民主政治就要打折扣,选举活动就会被操纵,这一点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加尔布雷斯曾揭露美国新泽西州的强势人物操纵选举的情况:“一位得意忘形的高级政治助手事后夸耀自己如何用钱收买黑人教会的牧师,让他们不要鼓动教区内的贫穷教民去投票。他后来矢口否认这样干过,但当时他却以此为荣……”加尔布雷斯认为,现代政治取得了两极对立的最简化的形式:富人有钱有势,且参加投票;穷人在人数上占优势,但不幸的是,许多穷人不参加投票。虽然有民主,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有钱人的民主。穷人在政治上不具有发言权,仅靠富人中的一些关心穷人疾苦的人替他们说话。加尔布雷斯几乎否定了在一个贫困的农业社会建成民主制度的可能性。他的理想是,所有人都摆脱贫困,都按自己的愿望参加投票,以此建成真正的民主制度。
如果说加尔布雷斯有点“左”翼立场,也不能作出对问题的漂亮的学理性分析,因而使他的话不能令我们信服,那么我们或许会赞赏熊彼特的看法。熊彼特认为,选民通常是软弱无能的,易受强烈的情感冲动支配,不能理智地作出独立决定,易受外部势力左右。企图影响普通选民走向理性论证,只能更加煽起他们的感性。如果选举不能体现民众的理性,那么民主还有什么意义?熊彼特的回答是:民主并不是指,也不可能指按照“人民”和“统治”这两个词的明显的意义说的人民确实在那里统治。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定义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成: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要承认政治家具有特定的职业利益,承认政治作为一种职业,具有特定的集团利益。还应该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方法,作为选民的人民运用这种方法在可能的领袖人物之间进行选择。因此,“竞争性精英主义”是最实用、最有效和最合适的民主模式。
但是,迄今为止,民主制度仍然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制度,而民主制度的存在必须依赖选举。选举导致竞争,而竞争本身就产生制约。这种好处常常被人们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理解,去颂扬,其实,民主选举的更大意义在于其社会功利价值。
第一,选举降低了社会协作成本。有一些经济学家批评选举制度,他们说它会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服,即给少数人造成“外部成本”。这是事实,但不能否定选举所产生的降低社会合作成本的意义。在一个共同体中,如果一项决定由一个人说了算,那是专制,由此造成的“外部成本”太大;但如果一项决定经由共同体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才能作出,那又会造成巨大的合作成本,成本甚至大到合作不可能达成。从理论上说,我们总能找到两项成本之和最小的一种议事(选举)办法,从而实现一种社会节约。
第二,选举传递了一种社会力量对比的信息,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是学者们未给予注意的一点。社会要稳定,先要政府稳定,如果政府拥有的暴力潜力和多数人的同意结合到了一起,便可增强政府的合法性,使政府的暴力潜力更加稳固和强大,而形成这个格局必须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选举。通过选举或投票,向少数派传递了社会力量对比的信息,无疑有利于防范少数派的轻举妄动。通常,对民主选举持批评态度的人常常指责选举过程产生的巨大“浪费”,殊不知这种浪费是换取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代价。固然我们不能排除不经过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集团代表多数派的可能性,但有关这种代表性的信息是无法传递给少数派的,少数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误认为自己代表着多数派,进而去寻找机会争夺政权,结果会酿成无休止的社会冲突和动乱。有了选举过程就不同了,普遍的、大规模的选举过程同时是信息整合、传递的过程,其结果既选出了一个多数派,又选出了一个少数派,少数派不得不与社会多数派进行合作。概言之,以多数原则为核心的宪法秩序有利于降低社会合作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社会稳定。
煮茶图
煮 茶 图
? 吴山明
画
题《八阳》
题 《八 阳》? 韩 羽 文画“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长歌当哭,一句唱词,不知博得了多少看客的感慨系之。
朱允炆也想学汉景帝那一手,来个削藩。惹出了乱子,又没有汉景帝的“术”,杀晁错以谢天下(恐怕杀几个也不行,燕王的胃口大得很),只好挑起担子逃命去了。
是写戏人的惯技,总喜欢将弱者弄到戏台上,打动人心,赚取一声叹息。同情弱者固是美德,殊不知此时此地的弱者在另时另地也会露出牙齿来。惶惶然窜伏草野间的建文帝不也曾将那燕王朱棣折腾得装疯卖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