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澧县文艺俱乐部
周风楞
琴与俱,棋与俱,酒尊与俱,老子兴复不浅
山可乐,水可乐,禽鸟可乐,诸君且住为佳
澧县位处湖南省北部。本联扣”俱乐“二字,融化前人诗文句意,毫不著迹,有入化之妙。上联”琴与俱“三句,化用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句意,交代了俱乐部内的诸项娱乐设施。下联”山可乐“三句,由欧阳修《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诸句提炼而来,描绘了俱乐部依山带水,鸟鸣之声不绝于耳的自然环境。”老子兴复不浅“、”诸君且住为佳“二句,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庚)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表明俱乐部可娱可乐,诚为当地民众的绝好去处。联语三处重叠嵌入”俱“、”乐“二字,笔转意绕,颇具巧思,而且写来似毫不费力,足见作者功力。 (顾伟列)
北京安徽会馆戏楼
冠盖萃江淮,尽东南宾主之欢,粉社筵开,古谊犹存乡饮酒
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
晚清安徽会馆在宣武区后孙公园内,只接待在职的州县官和副、参将以上的官员。上联写同乡聚会活动。江淮地区的官员聚集于此,摆设家乡风味的筵宴,宾主极尽欢乐,俨然还有古代乡饮酒遗风。冠盖,冠指礼帽,盖指车盖,借称官员。”尽东南宾主之欢“,化用唐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句意。枌社,家乡、故里。乡饮酒,古时乡大夫每三年荐贤能之士于朝廷,设宴为之送行,《仪礼》有《乡饮酒礼》。下联写戏楼演出景况。舞台表演歌舞,有美妙的音乐伴奏,演员阵容整齐,角色登场可窥见人情世态。
”极丝竹管弦之盛“,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句意。梨园,戏班或演戏场所。既写会馆,又写戏台,为此联特色。 (蒋竹荪)
浙江长兴小东门戏台
胜则为王,败则为寇,古今不过尔尔
红面孔进,白面孔出,妇孺亦复云云
集民间谚语和口语入联,描绘旧时农村观众心理,十分形象。
上联谓为王为寇,古今不过尔尔,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冷漠观念。下联谓农村妇女与孩子,不懂戏文和剧情,看戏时只说得出红面孔进,白面孔出。下联所用口语,若从词性推敲,对仗尚有小疵。但从此联中可以管窥那个时代社会风情的一斑。 (胡家禔)
安徽宣城新田乡戏台
江柏崖
当斯世不以油贵、盐贵、柴贵、米贵为忧,竟唱戏有钱,也算得苦中作乐
这几时引动士人、农人、工人、商人齐集,把本行丢手,真个是忙里偷闲
联语从侧面写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窘境。在物一价腾贵中尚不忘苦中作乐,大家放弃手中活计以求暂饱眼福。”苦中作乐“、”忙里偷闲“两句成语,在联中嵌得生动贴切,情趣盎然。联语写得富有生活气息,一气呵成,且带几分幽默。丢手,撒手,放弃之意。 (胡家禔)
广州江南会馆戏台
梁绍壬
一阕荔枝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樽把处,忆否西湖
作者在广东听戏,而戏台又为江南人所开,极易牵动思乡之情。上联”荔枝香“,荔枝为岭南特产,又为词牌名。《唐书?乐志》:”帝幸骊山,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粤人爱听此曲,何况玉笛吹来悦耳动听,自然传遍南海。下联”双声杨柳曲“,杨柳是西湖景色特征,又是词牌名,原名”折杨柳“。白居易翻新曲作”杨柳枝“,故名”双声杨柳曲“。作者身在南国听到此曲,不禁回忆起在家乡杭州手把金樽的难忘岁月,比异地他乡确实美好多了。末尾”忆否西湖“一个设问,倾注着作者无限深情。此联妙在寓意双关。岭南荔枝,西湖杨柳,既描绘两地景色,又暗合舞台乐曲,典雅含蓄,出手不俗。 (胡家禔)
贵阳江南会馆戏台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线线,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上联写夏夜闻别院笙歌,前往欣赏。花香阵阵,柳影阴阴,隔院传来笙歌,循声移步,欲一饱眼福。下联写月斜更深快意归来的情景。夜阑人散,信步归来,笙歌余韵仍回荡脑际,久久不散。翦,通剪。翦翦,风尖貌。唐韩幄《寒食夜诗》有”侧侧轻寒翦翦风“句。
全联仅三十字,写来有声有色,且不着一戏字,看戏之乐,尽在其中。而叠词”深深“、”阴阴“、”线线“、”翦翦“描绘事物形象,维妙维肖;”凉凉“、”缓缓“状摹人物神态,呼之欲出。 (胡家禔)
戏台(一)
云霞生异彩
山水有清音
据说,杭州西湖湖滨曾筑有一座水上舞台,背衬碧波湖光,面对山峦叠翠,游客可在花木丛中欣赏演出。舞台正中高悬一匾,上书”湖天一览“四字;台上又有楹联三副,本联就是其中之一。”云霞“、”山水“是写西湖的自然美景,”异彩“、”清音“形容舞台表演的精湛动人。联语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亦十分优美。 (俞纪东)
戏台(二)
借虚事指点实事
托古人提醒今人
上联写戏剧的作用。舞台上演出的戏文,常通过艺术想象、借助于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虚事“,如六月飞雪(关汉卿《窦娥冤》)、死而复生(汤显祖《牡丹亭》)、人死化蝶(民间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来表现戏曲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于美好理想与情操的追求。衍演”虚事“的目的在”指点“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或赞美歌颂,或揭露抨击。下联进一步阐发上联的意思,说明戏剧的作用是”寓教于乐“。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往往都是”古人“,但这些”古人“的性格特征又总是能够在”今人“身上找到。塑造”古人“形象,是为”今人“提供一面镜子。此联以平常语讲清戏剧演出作用,十分深刻。 (俞纪东)
戏台(三)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江山
舞台艺术的表现以概括性和虚拟性为其特征。本联从时空跨度上作了精彩的描摹。上联言时间,演剧时间虽短暂,却可表现出千载的历史兴亡。下联谓舞台空间有限,但能显示出辽阔的万里江山。产生这种现象除了依靠舞台布景的转换、戏剧内容的交代、演员动作的暗示外,就是观赏者主观联想和想像的加入,起到补充完形的作用,并引起共鸣。本联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高度赞赏戏剧艺术的神通。”顷刻间“的演出,乃是千秋大业的传承和发扬;”方丈地“的献艺,却能流传四面八方。此联作法上注重比较。上下联是时空比较,联内又有实与虚的比较。”顷刻“与”千秋“,”方丈“与”万里“,对比强烈,引人思考,从而加深了联语内涵和感染力。 (黄德金)
戏台(四)
傅山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
联语把”戏曲“二字叠用得曲折多变,十分巧妙,因而富有哲理。它饶有情趣地点出了人情世态的真谛--”曲“在于”曲尽人情“,所以”愈曲愈妙“,这就从一个最中肯綮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功能;”戏“在于”越戏越真“,看似矛盾,但”戏推物理“,道出艺术真实的精髓。联语格调就像济颠出世,有点荒诞味、幽默味,读之真令人回味而感信然。 (何以聪)
戏台(五)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
车步行,马步行,亦步亦行,三五步四海九州
一二人怎么能获得”干变万化“?三五步怎么能到达”四海九州“?神、鬼、人,实际都由人扮,所以一二人可以千变万化;车马步实际都是步行,所以三五步当然能到达四海九州。由此而道出了我国传统戏曲运用的象征手法的特点。上联用五字相叠,下联四字相叠,在错落有致的句法结构中,有排比,有顶真,有自叠,亦整亦散,自然形成~种轻松幽默、自由挥洒的节奏感。(何以聪)
戏台(六)
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
咫尺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联为戏园而作,联语处处紧扣演戏的特点,同时也隐含人生的慨叹。蜉蝣,虫名,朝生暮死。《诗?曹风》中即有《蜉蝣》篇,用”蜉蝣“之”朝生夕死“刺曹国的国小邦危。在此联中用”蜉蝣天地“比喻戏剧的演出是在当天很短的时间内结束的。”蛮触战争“,指舞台方圆很小,却常常演出许多战争故事。”蛮触“指蜗牛的两只角,”蛮触战争“典出《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上联道出”演“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地点表演大型历史事件,即小能见大。下联则从”戏“的角度谈剧情的变化,突出”假戏真做“的特点。构思别出心裁,用典贴切自然。 (张炳隅)
戏台(七)
许铁花
休疑这出戏没甚头由,似幻似真,不过劝人为善
试看上得场谁非脚色,何今何古,还须自我翻新
此联为戏台所用,而实际上是作者借题发挥,针砭世事的。上联指戏台上的演出,不管是真是假,无非在劝人弃恶为善。用”休疑“起头,”不过“作结,匆匆一笔带过;重点在下联。”试看上得场谁非脚色“语带双关。”脚色“原为戏剧行话,指人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