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山香敬香山佛
  翁源乳养乳源翁

  这是一副地名回文联。上句的”佛山“、”香山“都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县名。下句的”翁源“、”乳源“也都是广东韶关地区的县名。县名对县名,不仅工整,而且相串成联,各有妙用,妙在顺读、反读,音义完全相同。  (周 监)

  应答(一)
  朱棣

  风吹马尾千条线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系朱元璋第四子,先封燕王;后起兵”靖难“,从他侄子手里夺得天下,庙号成祖。据《坚瓠集》载,朱元璋于观猎时为了试探儿孙的抱负与才能,出了上联。并令孙子朱允汶先对。允汶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对句的文字结构相应,属对工整,但立意选材一般。朱元璋听了心中不悦,朱棣在旁,即对出了下联。不但字字工稳,而且在立意、气象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侄允汶。朱元璋用”千条线“来比喻奔马那被风吹散、细丝飘飘的尾毛,形象鲜明;而朱棣用”万点金“来比喻游龙那迎日耀晖、碎金闪闪的鳞甲形象,描写贴切,又具有人君气度。取材、比拟,胜过其父朱元璋  (延 培)

  应答(二)
  陶澍

  小子牵牛入户
  状元打马回乡

  清代陶澍,幼年时家境贫寒,聪明好学,一边读书,一边给学馆东家放牛。据说,有一次他放牛回来早了些,东家不高兴,便出联讽刺。陶澍灵机一动,随手把鞭子一扬,对出了下联,词句虽俗,但出自童稚之口,应对迅速,语气不凡。  (延 培)

  应答(三)
  梁启超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出句以住处”江夏“立意。”四水“指”江“、”河“、”淮“、”济“,按序,长江居第一;”四时“指春、夏、秋、冬,按季节,夏占第二。”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意思是说,本人身处江夏(地名,即今湖北武昌),又当居于何处呢?这是个搞不清的问题。梁启超巧妙地回答:”三教“指”儒、释、道“,以”儒“列前;”三才“指”天、地、人“,以”人“居最后。”小子“是自我谦称。”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意思是说,小辈是读书人,在前在后实在也说不清,彼此大可不必分出一、二。以搞不清对搞不清,针锋相对,各具玄机,势均力敌。此联上下句的收尾,都是仄脚,未免美中不足。 (叶 美、张 迈)

  应答(四)

  投水屈原真是屈
  杀人曾子又何曾

  传说有秀才被人诬指为凶手,公差把他拘到大堂审问,秀才连声叫屈。太守看他不像凶手,便说这翠有一上联(见上),你能对上,就给你辩冤。秀才用《战国策》中曾参”杀人“故事来对.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母报信,曾母不信,但接连着又有两人也报告了信息,曾母终于信了。秀才对出了下联。太守十分满意,便释放了他。联语的妙处不仅在于内容相称,而且两个”屈“字词性不同,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两个”曾“字词性亦异;一是名词,一是副词。  (唐 音)

  应答(五)
  施伯雨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这是在旅游途中的应答。客人就眼前景物出句,清晨攀登山路,山中岚气好像烟雾飘游不定。要求作答。作者回忆夜晚在江楼赏月,清澈的月光倾泻在水面上,仿佛山岚、江楼、月色、水天、人物都溶化在茫茫的雾色之中,不禁想起唐人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诗句,于是说出对句。联语用了叠字、回环、顶针的手法;对仗工整,意境幽美而具朦胧情态。  (商启予)

  应答(六)
  金清

  汗血名驹,起足已存千里志
  员吭仙鹤,抬头便彻九皋声

  据说明代尚书吴交石,欲为女儿择婿,给金清出了上联,汗血名马,一起步就怀着驰骋千里的壮志。汗血驹,即汗血马,古代西域骏马名,流汗似血,故名。后多指骏马。金清听了,悟到这是在鼓励自己奋发向上,即答了下联,我要像圆吭的仙鹤,抬头一鸣,便穿过沼泽,直达四郊。员吭,即圓吭。吭,喉咙。林逋《鸣皋》诗:”孤引圆吭夜正分。“九皋,曲折而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联语全用比喻,将立志向上的主题全用名马的动作、仙鹤的叫鸣表达出来,且对仗十分工整。  (蒋竹荪)

  应答(七)
  丁文江

  鸠鸣天欲雨
  虎啸地生风

  此是当堂答对。塾师出了上联,听到鸠鸟的叫声,天快要下雨了。鸠,斑鸠、雉鸠的统称。古人有鸠鸣唤雨的说法。作者立即应了下联,老虎放声长啸,大地掀起暴风。啸,(兽类)拉长声音叫.生风,祖君彦《移郡县文》:”彪虎啸而谷风生。“出句语势平缓,描写了自然界某种相关现象。对句气势强盛,显示了一个有志青少年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如果上联气盛而下联气弱,就不能算作佳对了。  (商启予)

  应答(八)
  杨亿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宋朝寇准在任宰相时,与同在朝班的官员,戏作上联,大家一时未能成对。不一会,杨亿到来,脱口对了下联,众皆称其工巧.水底本来无日,只因天上之日的映照而出现,其中隐含因果关系,所以杨亿也以此应对,眼中本来无人,因为有了面前人,眼中方才有人。水天常相连称,眼面同属头部。形为实,影为虚,全联是以虚证实,杨的对句更含对宰相崇敬之意。此类巧对,必须在特定环境中才见得巧捷,如果孤立地从字面看,就谈不上什么才思。  (金性尧)

  应答(九)
  王尔烈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据说有一次王尔烈到江南任主考。举子们听说他是北方人,大为不满,认为北方人出不出好的考题,有人在王尔烈的馆驿门旁贴出了”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这个上联。意思是,江南处处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人才荟萃之地,要他注意不要埋没人才。王尔烈看了,不慌不忙地写出了”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的下联。塞北,代指北方。圣人,指孔子。孔子是山东人,属于北方。”一天一地“,气势不凡,范围比”千水千山“更广。孔子是万世师表,多少才子也抵不过一个圣人.于是,举子们只好低头认输,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北方考官王尔烈了。  (美 云)

  应答(十)
  吴济

  画草发生,顷刻工夫非为雨
  笔花灿烂,须臾造化不关春

  据说清代吴济,自幼天资聪颖。一天,有位画家来找塾师属对,画的上联已写好,塾师不在。吴济一看,是一幅草木争春图,立刻对出下联,画家深表满意。出句谓,尺幅中,草儿生长旺盛,一片葱绿之色,这是顷刻之间完成的,并非由于雨水滋润而成。对句谓,画面上,花儿争奇斗艳,彼此挤挤挨挨,这也可马上创造出来,与春天的培育无甚关系。  (唐 音)

  应答(十一)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掘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在一家酒店前方闻到阵阵酒香,即随口出了上联,要求侍从学士答对。恰巧一卖花女走过,学士受到启发,答了下联。出句说还未走进酒店,酒香已使人陶醉,说明酒店卖的是上等好酒。对句说,卖花人已经走了,路上还弥漫着香气,说明所卖的是香花。60年代,丰子恺先生曾以”卖花人去路还香“为题,作了一幅画,一位卖花女臂上挎着一只空篮回家,身后跟着一条小狗,画面情趣盎然。联语妙处在撇开现场不提,而抓住沽酒者”欲来“而未来时即已闻到酒香,卖花人已去之后而花香仍旧不散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好酒香花诱人的魅力。  (蒋竹荪)

  应答(十二)
  徐法绩

  大雨淋漓,洗尽大街迎学士
  天雷霹雳,打开天眼看文章

  清道光十二年,作者时任湘南主考,上任时,天降雷雨,有文士出上联迎接徐法绩,徐即对下联。此联用拟人夸张手法,赋雷雨以生命,又说学士的”天眼“为天雷打开,一”迎“一”看“,堪称妙笔。  (张 一)

  应答(十三)
  陶安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跟人对对子。一次,他见开国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头,便出上联命对。陶安见皇上手执的折扇上画有山水,灵机一动,随即对以下联。这副对联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因小喻大,语义双关。上联的”贤圣并头“,既想像与书中的圣贤同枕而眠,又夸奖陶安堪与圣贤之士相提并论。下联紧扣折扇卷舒自如的特点,和扇面上的风景图画,形象地称颂了一统江山在皇帝的牢牢掌握之中。联语切景、切情、切身份,气势不凡,惜对句为仄脚,是为不足。  (丁 仪、施晴阳)

  巧释
  李调元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虛

  相传岭南有一块碑,上刻”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十三个字,征求下联,日久无人应征。后来苏东坡到广东做官,人们慕其才名,请其足对,苏看了后说:”一块碑只有一行字;只有一句上联“?说完笑着走了,众人颇感失望。直到清代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人们又将这块碑的故事讲给李听,希望他能续出下联.他沉思片刻,说:”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出,我不能再对了。“众人间”为什么“?他才说出了下联,众人无不折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