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突出某人某地,把人名地名嵌入一定位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称为嵌字。嵌字要求不露痕迹,文通意顺,自然贴切。据《陔余丛考》卷二四,苏东坡自杭将还朝坐中有营妓高莹求从良,东坡判其牍尾云“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当为嵌名之始。
按照传统习惯,七字联各个位置都可嵌字。①鹤顶格,将所嵌二字分置于上下联中第一字。如韬奋图书馆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得读良书。”②燕颔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二字。如山海关联;“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消出塞声。”③鸢肩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三字。如柳燕新村联:“桃红柳绿开诗境,莺歌燕语展画屏。”④蜂腰格,嵌字置于上下联第四字。如赠魏蓉芳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⑤鹤膝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五字。如题松鹤图联:“万花开处松千尺,众鸟鸣时鹤一声。”⑥凫颈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六字。如香墨斋联:“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⑦雁足格,将嵌字置于上下联第七字。如赞巧珠联:“聪明会乞双星巧,珍重应量十斛珠。”
除此以外,将嵌字置于上联首字与下联末字的称为“魁斗格”。如青城山上清宮联:“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嵌在上联末字与下联首字的称为“蝉联格”。如赠翠玉联:“黛螺淡点三分翠,玉髻斜簪一抹红。”嵌在上联二字下联六字的称为“云泥格”。嵌“酒花”:“饮酒愿人容我醉,怡情与子赏花开。”嵌字置于上联第五字下联第四字,或上联第六字下联第五宁的称为“卷帘格”。如“袍”“到”二字的五四卷帘:“偶携游屐到琴峡,待脱征袍隐鉴湖。”将三字人名或地名,两字置下联首尾,一字置上联中间,成为鼎足之势,称为“鼎峙格”。如龙安乡联:“跨凤乘龙终有日,安居乐业在斯乡。”反之,一字置下联中间,两字置上联首尾亦可。
嵌字法除了上述各种常见形式外,还有许多变化。如: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
此联将史可法、洪承畴两人姓名拆开分嵌于上下联的首尾。
嵌字更多的还有清代广东雷琼道官府大堂楹联
定安全之策,坐镇琼山,开乐会以会同官,统府,州、县群僚,独临高位
澄迈往之怀,清扬陵水,佐文昌而昌化理,合万、儋、崖诸邑,共感恩波
将雷琼全道十三州县之名都藏于其内:上联藏定安、琼山、乐会、会同、临高五名,下联嵌澄迈、陵水、文昌、昌化、万州、儋州、崖州、感恩八名。
另有一种缺字法。如相传宋代吕蒙正曾作有这样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少“一(谐衣)”,下联缺少“十(谐食)”。配上横额“南北”(没有东西),共缺去四字,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早年“缺衣少食没东西”的困境。
好的对联在切中对象的根本特征的同时,又往往富于奇思妙辞.颇能引人人胜。如广西桂林阳朔画山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不直接说山水秀丽,而以比喻出之,显得更为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回味的余地。
还有一副题菊花的对联:
不容牡丹称前辈
只许寒梅步后尘
采用比拟手法,让菊花自述,而使赞菊的主题表达得别具一格。
夸张在对联创作中也是常用的,如固原六盘山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就是把六盘山山峰的高峻和形势的险要加以扩大和突出,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排比也是一种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法。清人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就以排比取胜: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下联各用九个排比句来摄取山川奇观、罗列诗文绝艺,真可谓精英荟萃,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其运笔又先分后总,一气呵成,尤显得恢宏开张。正由于排比句利于表现出行文的气势,所以在长联创作中用得特别多。
人们还喜欢用顶真、回文等手法来构思对联。如“天然居”茶楼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此一回文联不论顺读还是倒读,都很通顺,但意思不完全一样,回文具有文字游戏的色彩。
对联中还有一种近于游戏的修辞手法称为析字。析字是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来进行分离或组合。将一个字分离成几部分,而这几部分又都有独立的意思,此为拆字。南宋人《苕溪集》有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董鹤,志士心未已。”当为最早之例。西湖天竺顶竺仙庵有联曰: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品”字解释为“三口”,“泉”字拆成“白水”。下联“竺”字解释为“二个‘,”仙“字拆成”山人“。据说庵中住有两人.故有”二个山人“之说。
析字的另一种形式是合字。合字与拆字正好相反,如电影《三笑》里有一副试才的对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十“、”口“、”心“三字合成”思“字;下联是唐伯虎所对,”八“、”目“、”尚“三字组成”賞“字。
在对联创作中,重叠手法是一特色。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声“、”色“两字在上下联中各重复七次,其目的在突出佛教”无声不寂“、”有色皆空“的思想。这是重字法。
重字法还可跟其他修辞手法结合使用。如1897年戊戌政变后,谭嗣同(字复生)等六君子遇难,康有为亡命日本,十六年后回国时曾作联云: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这是重词法与一词多义现象相结合。上联”复生“,前指谭嗣同,后据字面意义解释为”再活过来“。下联”有为“,前指康有为自己,后是”有所作为“的意思。此联情感沉痛,手法巧妙,而尤显得自然浑成。
还有一些对联将分句加以重复,如曹民甫挽宋教仁: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仁,如其仁
这就是重句法,前后分句的语气、感情都是不同的。前一分句都显得深沉哀痛,有一种回肠荡气的压抑感;而后一分句则都变为激愤有力,似乎火山爆发一般,是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也是对宋教仁的高度赞扬。
重叠手法的另一种形式是叠字,诗词中已有先例,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叠字可以增加诗句的音律美,使景色描写得更牛动、更形象。如杭州”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通篇叠字,配上苏东坡的诗句”西湖天下景“作横额,真可谓珠联璧合。这副叠字联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还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启发读者的思索。如有人就曾将此联一字不少地改成重字联:
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
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
叠字法以字词叠用两次者较为多见,但也有叠用多次的,如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多泉水,素有”家家泉水,产产垂柳“的美誉,故有”泉城“之称。济南的三大名胜都与泉水有关:大明湖即由珍珠泉等泉水汇集而成,而千佛山与趵突泉正是本联描摹的对象。上联写千佛山山脚的清泉,由于地势较高,恰似空中飘下一般;下联写”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水涌上进、喷腾不息之状。全联又以”两条玉带“和”一串珍珠“分喻两处泉水,可谓绝妙绝佳。
字词叠用次数最多、最为著名的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巧妙地利用了一字多音和同音假借的原理,应读成: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原来它是以海水、浮云的多变来衬托一件不变的事,那就是孟姜女世世代代为人同情和敬仰。作者的巧思妙辞,使此联具有人见人爱、过目不忘的魅力。
纪昀写过一副嘲讽庸医的对联: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用的是脱化手法,由唐人孟浩然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变化而来,幽默风趣,饶有新意。
为了丰富对联的内容,并使表达变得含蓄、委婉,用典也就成为对联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岳阳楼有一副楹联云: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范仲淹字希文,上联由其《岳阳楼记》来,”后乐先忧“即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杜甫字少陵,下联意出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者由岳阳楼想到古往今来的登樓人,由登楼人想到范仲淹和杜甫,想到他们两人有关岳阳楼的诗文,想到他们诗文中表现出的胸襟抱负和忧岡忧民的思想。于是,此联就从赞颂范、杜两人落笔。”始可言诗“,典出《论语.八佾》,是孔子表扬子夏(姓卜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