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曲清波,一帘梦影,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

  秦淮河水阁系河畔杨氏水中阁楼,今已不存。上联写昔日之游。歌女粉白黛绿,十里秦淮,乐声回荡。最难忘的是北方的豪客和南方的雅士。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金粉,妇女化妆用的铅粉,借指妇女仪容妆饰。裙屐,衣和鞋,借指只讲究穿着的富家子弟。北国豪情,古代认为北方民族慄悍豪爽。西园,在苏州阊门外,为文人墨客聚集之所。下联写今日重游,楼台依旧美好,河面绿波粼粼,帘外月色如梦,还是沉醉于美妙的东山音乐、歌妓的浅斟低唱中吧。九曲,指弯曲的秦淮河。一帘梦影,隔帘眺望月下秦淮河犹如梦境。东山丝竹,东晋谢安在南京堆筑了东山,并在山上弹奏丝竹乐器。烟花,泛指歌妓。全联描写游河见闻。金陵旧都是六朝帝王荒淫亡国的见证。作者生活在清朝溃亡前夕,宦途遇挫,重游金陵,竟无一点点历史危机感,反觉“楼台依旧好”,“且消受”“南部烟花”等句,更流露出他消沉、颓废、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写法细膩,全联上下,人随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语言酣畅,把东、西、南、北四字嵌入联中,尤见巧思。  (唐音)

  南京扫叶楼(一)
  戈铭献

  作叶与叶想,作非叶即叶想,庶几乎扫叶
  有凉之凉时,有不凉而凉时,是故曰清凉

  扫叶楼位于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龚贤居住遗址,龚曾画一和尚,手持扫帚,作扫落叶状,故名其楼为扫叶楼。此联大意为:作扫叶图时要为叶设想,不作扫叶图时也要想着“扫叶”,这样才能表现“扫叶”的意蕴;有清凉时的清凉,有不清凉时作清凉想,这样才能进入“清凉”的境界。全联多次重复“叶”和“凉”,意在表现作者的审美经验与艺术眼力。其无穷意趣亦全在这“叶”和“凉”之中。上、下联的最后二字紧扣楼名与山名,亦颇自然有味。  (姚梅乐)

  南京扫叶楼(二)

  名山名园名楼,半亩清凉堪扫叶
  好景好书好画,千秋翰墨永流芳

  扫叶楼为清初画家龚贤居处。他是江苏昆山县人,隐居南京清涼山,并筑半亩园,“扫叶楼”为园中建筑。上联写楼的外部景观,嵌用山、园、楼之名,巧妙贴切。下联称颂龚贤书画作品造诣的卓越精湛。三个“名”,对三个“好”,刻画了龚贤故居的高雅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陶继明)

  南京灵谷寺

  炉火红深,懒残煨芋
  密阴绿满,怀素书蕉

  灵谷寺,在南京市中山门外中山陵之东,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懒残,唐代高僧明瓒禅师,因性懒、食残物得名,相传朝廷大臣李泌往见.懒残方拨火煨芋。怀素,唐代僧人、书法家,以善狂草闻名,因贫无纸可书,于居所种芭蕉万余株,以叶作纸。作者娴熟地运用两位高僧典故组成事对联置于名寺之中。恰到好处。以“密阴”代指芭蕉林,巧对“炉火”,上红下绿,色泽鲜明饱满。全联寥寥十六字不仅写出了故事情节,且绘山了浓郁的环境氛围。  (谢燕华)

  南京夫子庙明远楼
  李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
  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夫子庙员院在秦淮河北岸,明远楼为贡院主楼,是前清秀才考前报到处,在今南京大学内。本联写封建社会中士子考试的景况。
  上联写考规极严,考试认真之状。矩,规矩,法度。《论语.为政》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句。矩令,指贡院内各种考试场规。
  霜严,指严格,冷峻如霜。多士,指众多会考的士子。“俯伏低徊,群嚣尽息”,描写临考时,众士子窃窃私语,进场后在号舍里伏案答卷,手不停,头不抬,凝神屏息,专心写作八股文,嚣嚣众声,一时顿息。下联指考宫胸怀磊落,喜得良才。襟期,抱负或志向。杜甫《醉时歌》:“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秋闱,乡试,在中秋前后举行。月朗,既点明开考时间,又形容考官的胸怀开朗,不徇私舞弊。江山人物,指支撑社稷江山的栋梁之才。一览无遗,指网罗人才无遗。此联既写科举考试之严酷,也抒发了笠翁本人的愿望:通过考试选拔出栋梁之才。一“看”、一“喜”,紧扣了夫子庙明远楼这一主题。  (曹云岐、周世达)

  南京鼓楼

  闹市藏幽,于无声处闻鼙鼓
  高台揽胜,乘有兴时瞰金陵

  鼓楼位于南京古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用以击鼓报时。
  楼高三十米,位于海拔四十米的高岗上,如一方城。重楼结构,四面红墙飞檐,颇为壮观。上联写鼓楼所处环境之佳。“闹”和“幽”形成鲜明反衬,仿佛让人听到了振聋发聩的鼙鼓轰鸣。下联则写鼓楼下望之妙。居高俯瞰,金陵风姿可尽收眼底。  (陈永泉)

  南京妙相庵
  王紫仙

  燹前楼阁未成灰,只剩得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
  雨后园林无限好,最爱是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啼鸟,几寸游鱼

  妙相庵,原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南京的住宅,曾遭兵火。
  上联巧妙地点出妙相庵的历史遭遇:经受兵火劫难后楼阁化为灰烬。劫后,只剩下了半折磬(磬,(音qing)佛寺中乐器,状如云板),一卷经,以及凉风积雪,写出一片凄凉的景象。燹,(音xian)指兵火。下联则写今日妙相庵的清丽、秀美的环境。绿柳荫浓,竹影婆娑,鸟啼树梢,鱼游池中。联语构思精巧,用辞恰当。上联实际写的是燹后,却偏说燹前尚未成灰,使语意显得迂回曲折,耐人寻味。作者又选择了十个数词与十个名词相配合,极其贴切、自然。联语格调清雅,读之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  (谢燕华)

  南京永济寺
  吴忠礼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永济寺位于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畔。全联构思独特,运用反复渲染的手法,把古寺风光和意境写得有声有色。上联以声寓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下联极言山水和烟霞之美,以“空”定论,表达了出家人超尘脱世的思想。联语节奏铿锵有力,融声音美与视觉美于一体。此联系仿明顾宪成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格局,亦合寺院情调。  (姚梅乐)

  南京鸡鸣寺豁蒙楼
  徐淮生

  云边山影闲中换
  天外江声画里流

  本联着力描写幽胜闲适的境界。上联深入刻划到极不容易为人觉察的云边山影在变换形态、颜色和情调,这种细微而舒缓的变换过程,只有闲适自在的人才能发觉,这一半,从原始天然之景这个视角渲染出了闲适之景和闲适之情。下联则把天外长江纳入到一幅珍奇的画里来,构思奇特,亦即用画面之美衬托景色之美。这就从珍奇和天然这两个方面描摹出登楼所见的幽胜。上下联合起来,显示了豁蒙楼宽缓闲适的特有美景,抒写了作者所寻求的悠闲自在的审美情趣。  (何以聪)

  南京清凉山随园(一)
  袁止水

  云山、金石、图书:此地可称三绝
  循吏、儒林、隐逸:先生自有千秋

  随园在南京清凉山东小仓山下,原是曹雪芹家的园林,曹家被抄后,由江宁知县袁枚购为已有。因山筑基,引流为沼,就势取景,故名随园。清咸丰年间园废,现为体育活动场所。上联说,云山、金石、图书是此地三种宝物。金石,指钟鼎、碑碣,古人常于其上镌刻文字,颂功寓戒纪事等。下联说,循吏、儒林、隐逸三种身份使袁枚千秋留名。循吏,指守法循理的官吏,袁枚曾任溧水、江浦、江陵等县知县,有政绩。儒林,袁枚是乾隆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置身儒家学者之林。隐逸,袁枚36岁辞官回家,隐居随园40多年。联语富有节奏感,概括性强,对袁枚的爱好及其一生的评价亦甚允当确切。  (余心乐)

  南京清凉山随园(二)
  袁枚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上联描写袁枚因羡慕宋代诗人林和靖的隐居生活而欲仿效。
  放鹤,传说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每外出,有客来访,鹤即飞来通报。三岛客,传说东海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下联写袁枚欢迎宾客参观自己的花园。据《随园诗话》载,袁枚广交天下文朋诗友,随园不设围墙,一年四季游客可随时入内。“去寻三岛客”与“来看四时花”,正反相对,显得工巧自然,活泼纯熟。  (陶继明)

  南京清凉山随园(三)
  袁枚

  不作公卿,非缘福命却缘懒
  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

  袁枚在中进士后,做了几任县令,感到“一官奔走空皮骨,万事艰难阅岁华。”(《感怀》)后来引病退职,长期闲居随园,过着“花竹千行环子舍,日补人间未读书”的生活。直到70岁还游览了皖、赣、粵、桂、湘等省名山胜水。上联说,不争做公卿大官,并非福气不好、命运不好,而是由于生性懒散,下联意思说自己生活放浪不羁,不能修身养性而难成正果。恋花,喻留恋女色。《所好轩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上联用语直率而不俗。下联用语含蓄不露。  (余心乐)

  浦口城
  陈桂生

  地轴转洪涛,月涌星垂,三楚江声分浦溆
  天关开重镇,烟霏雾敛,六朝山色拥台隍

  浦口在南京对岸,是南北交通要道。明代曾置兵戍守,原城楼今已不存。上联描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