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文涵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
  一杯故土,还留胜国衣冠

  史可法(160l-1645),字宪之,号道钦,河南开封人。明崇祯进工。曾拥立福王为帝,迁都南京,主持保明反清大业。1645年,清军南下,史率兵固守扬州孤城,后城陷被俘,史自刎未死,不屈遇害。后人葬其衣冠于梅花岭,立祠以为纪念。上联写梅花万点是史可法血泪结晶,下联写墓葬留下胜国衣冠,永为后人瞻仰。胜国,即亡国前朝。上联梅花拟人,人拟梅花,人花一体。下联,写衣冠墓,花香,人香,万古流芳。全联深沉感叹,叩人心扉。  (何禹昌)

  扬州梅花岭史可法祠(二)
  蒋士铨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

  上联为史可法的浩然正气而赞叹不已。浩气之歌,南宋文天祥有《正气歌》,抒写自己忠于故国,不畏磨难的浩然之气。据《明史﹒史可法传》载史母怀孕时,”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世有史可法乃文天祥”再世“的传说。下联写史可法孤守扬州殉国,引起过墓后人的感伤。联语将历史背景相似的史可法和文天祥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既深化了史可法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赞扬了这一民族气节在历史上先后相承的关系。  (陶继明)

  扬州梅花岭史可法墓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扌不>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上联颂忠。殉社稷,即殉国。三字突兀峥嵘,十分有力。”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九字,一落千丈,极力描写明朝已到必然覆亡的地步,反衬出史可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抗清的精神。
  末句更把这种精神比作”风中劲草“。”尚留得“三字。除赞扬史可法抗清殉职难能可贵外,还有对那些望风逃逸或投降的明朝官员的指责之意。下联缅怀。写出扬州人对史可法的敬仰。淮南,指扬州,杯土,指坟墓。冰心铁骨,形容史可法心地光明,意志坚贞;也指梅花的冰清玉洁,不畏冰雪霜,引出”好伴取岭上梅花“句作结,思致飘逸,韵味无穷。上下联语均先叙后议,叙则简练概括,议则具体形象,感人至深。  (周 艺)

  扬州观音山鉴楼

  数重楼苑,万顷江田,碧荷映日,紫竹浮烟,千古迷人繁盛地
  十里春风,一湾湖水,白塔凌空,绿杨垂岸,九州耀眼艳阳天

  观音山,是扬州蜀冈东面的一个山峰,鉴楼在观音山正殿之西,有匾跋曰:”此楼传为隋迷楼故址,明崔桐匾之曰鉴楼。今仍之,以存故实。“可见所谓”鉴楼“,意在要后人记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引以为鉴﹒观音山可俯瞰、可远眺,如前人所说”江淮南北,一览可尽“。上下联各连用四个四字句以突出展现鉴楼内外及周围景色的秀美。联语写近景和远景,都冠一数量词(数重、万顷、十里、一湾),又妙着四色(碧、紫、白、绿)和四个动词(映、浮、凌、垂)。上下尾句是前四句的归结,七字收拍加强了联语的力度。”千古迷人繁盛地“,点出了鉴楼前身是隋炀帝迷楼的故实。”千古“两字,包含无穷感慨。隋炀帝曾作《迷楼歌》云”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变红辉“。亦知”九州耀眼艳阳天“有所本,并已赋予新意。  (张君宝)

  扬州兴教寺弥勒龛
  齐学裘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载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享升平

  兴教寺,原在扬州城內。弥勒,指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名契此,号长汀子,浙江人。身材矮胖,形如疯癫,随处寝卧。常以杖荷一口袋,四处化缘,自称是弥勒化身。民间均图塑以光头大耳,袒胸凸肚,箕踞而坐,笑口常开。历代题布袋和尚的对联颇多,而此联却以弥勒的口吻说出,为其特色。觑(qu),细看。上联写所见,下联写所感。有劝世之意。含哺鼓腹,见《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指想像中的无忧无虑、逍遥安处的原始生活。联语诙谐中蕴含着严肃。  (张君宝)

  扬州西园见山楼
  陈从周

  假假真真,池月幻同明月洁
  朝朝暮暮,平山那有见山高

  见山楼,在扬州西园的西北角,是一新移楠木建筑。西园格调粗犷,有深山大泽的气象,在扬州园林中独树一帜。园中有一大池,池水清澈,游鱼可数;而楼筑高处,能俯视全园。每当皓月当空,映照池中,天上水中各有一轮月魄,如幻如真。上联即写此美景,并以池水反衬楼居高俯临之势。下联则正写楼高。”平山“”见山“,指”平山堂“与”见山楼“,前者位于后者的东面,地势略低。一堂一楼,朝暮相对。”平山那有见山高“,是从实景而言,也寓今定胜古之理。联语简洁明快,构思巧妙。  (张君宝)

  扬州南门城楼
  洪 梧

  东阁联吟,有客忆千秋词赋
  南楼纵目,此间对六代江山

  上联叙楼头联吟之雅兴。暗用一典,即:南朝梁诗人何逊曾任扬州法曹,常在官廨中的两株梅花树下吟咏,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有如此雅兴,自然要赋诗作文,把扬州赞美一番,而前人佳作自是蓝本。”千秋词赋“,又用另一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敷写广陵(扬州)风物的《芜城赋》。下联绘凭楼所见之景观。登高临远,这里的远山近水映入眼帘。扬州古属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之地,故以”六代“概之。  (张君宝)

  扬州永济寺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都空,说甚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永济寺在江苏扬州,今已废圮。上联抒写无人之境。”江水“二句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化出。”闲云“、”野鹤“,比作宁静恬淡的大自然景物。万念都空,佛家语,佛教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无我无我所“,名之曰”空“。晋代衣冠、吴宫花草,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扬州近南京,多六朝古迹。这里慨叹”怀古人之不见“的意思。作者从眼前展示景物慨叹世事沧桑不过是过眼烟云,大自然一切外在物象,都是内心的幻化,完全沉陷于物我消失,万物皆空,无欲无念的感觉之中。这便是佛家追求的超越尘世俗氛的无人之境。于是在幽深清远的景色物象,空寂无人的禅境中求得宁静。下联抒写出世心境。危栏,高栏。一关独闭,谓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修炼。故人禄米、邻舍园蔬,从杜甫”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中化出。末两句有与世隔绝、不相往来的意思。作者凭栏眺望,在浩浩天风吹开大地尘氛的大自然中,使内心世界与外在物象融为一体,甘于淡泊,自然适意,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联语切景,富有诗意,蕴含禅理。且对仗工整。运用领字”看“、”倚“,领句”说甚么“、”更何须“,使层次分明,衔接自然流畅。  (吴关镛)

  扬州个园
  袁枚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个园在扬州东北隅,是一座以竹石为士体的城市园林。据刘凤诰《个园记》:”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竹心虚“,”体直而节贞,主人爱称曰个园“。上联写月映竹影的优美形象,它具备挺直、端庄、有劲节的个性;下联写傲霜斗雪、迎寒开放的梅花的风姿,霜虽然高,仍要开放,不求人赏识,不取悦于人。竹与梅,同具高洁坚贞的品格,都是”岁寒三友“的成员,两者相配,是很恰当的。实际上个园种有竹、桂、松、柏、玉兰、芍药等花木,并无种梅的记载,作者打破记实的束缚,以虚补实,加以合理想像,别具匠心。全联写月色、寒霜、翠竹、红花,给人以雅逸的美感。  (蒋竹荪)

  扬州何园
  何芷舠

  种邵平瓜,栽陶令菊,补处士梅花,不管他紫姹红嫣,但求四季常新,野老得许多闲趣
  放孤山鹤,观濠上鱼,狎沙边鸥鸟,值此际星移物换,惟愿数椽足托,晚年养未尽余光

  何园,在扬州市东南角,又名寄啸山庄。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旧址,光绪年间道台何芷舠购得扩建,故名。该园是扬州最完整的一座古园林。上联写种瓜、栽菊、补梅,不求品种齐全,只须园景常换常新,就可带来许多闲情逸致。邵平,秦时曾封东陵侯。秦亡后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陶令,晋陶渊明,爱菊﹒处士,指宋代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种梅饲鹤,人称其”梅妻鹤子“。下联写放鹤、观鱼、狎鸟,与动物游,值此社会变革之际,但愿有栖身之屋数间,已足以安度晚年。濠上,濠梁之上。典出《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鸥鸟,水鸟。星移物换,语出《滕王阁序》”物换星移几度秋“。比喻时世景物改变。数椽,几间房屋。余光,剩下的时光,指晚年生活。此联反映一个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园主人退隐林泉、知足常乐以尽天年的思想感情。写作上运用排比手法,典故虽多,却浑然一体。  (曹云岐)

  扬州凝翠轩
  祝允明

  四面有山皆入画
  一年无日不看花

  联语描写了凝翠轩景色。上联从空间环境来写,放眼望去,周围的青峦翠嶂,都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写入画本;下联从时间角度写,从春到冬,一年四季,好花不断,香气飘拂,使人不能不驻足观赏。联语清疏淡雅,熔景、情、理于一炉。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