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将其杀害。后人改建西湖湖畔北山智果院为庙以祀。
全联抚今追昔,感慨深沉。上联以史笔痛贬南宋朝廷,一个“小”字,反衬了岳飞的伟大。下联歌颂岳飞虽死犹生,其英灵与湖山同在,使西湖烟水万古留芳。 (何禹昌)
杭州岳庙(二)
王蘧常
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
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上联写生前,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岳飞十多年英勇奋战,只换回一个偏安局面?铁马金戈,指持戈跃马作战。岳飞在抗金斗争中连连胜利,建炎四年,收复建康,绍兴十年,取得郾城大捷,先头部队直达朱仙镇,逼近北宋都城汴京,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偏安,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一方。宋高宗赵构原是徽宗(赵佶)之第九子,封康王,本无登极资格,如果收复中原,把徽、钦(其兄赵桓,太子)二帝接回,他的皇位就保不住,甚至生死也成问题。
文徵明《满江红》词:“干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高宗喜偏安,害怕收复中原的道理在此,也是岳飞被杀的原因。下联写身后:八百年来,西湖的山光水色,还印着岳飞的赤胆忠心。此联构思颇有特色。上联发问,问而不答,让游人自己去思考作答,就比正面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深刻;下联赞扬,不说人们如何歌颂他,却说山光水色也在印证他的一片丹心,这种写法比正面赞颂显得有力。 (蒋竹荪)
杭州岳坟(一)
徐氏女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墓在杭州栖霞岭,墓前有铁铸秦桧夫妇和万俟■<上占下禸>、张俊跪像。联语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痛斥了秦桧的罪行。忠骨埋葬此山,山也有幸。铁铸成奸佞之像,长跪墓前,铁本无辜,也要连带受辱。联语为铁叫屈,适足以加重对佞臣的鞭挞。句式用七言平起诗句,平仄全部合律,骨、白、铁三个入声字的应用,更增加力量。
对仗工整,一青一白,一有一无,一忠一佞,对比鲜明。 (陈以鸿)
杭州岳坟(二)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此联正气凛然,指出忠奸不两立,薰莸不同器,民族英雄岳飞同卖国贼秦桧是如同冰炭不相容的。尽管奸贼一时得逞,罗织罪名诬陷忠良,但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是无情的,奸贼遗臭万年,被人唾骂,而忠臣良将却名垂千古,世代景仰。冰炭,《韩非子﹒显学》:“冰炭不同器而久。”联语一正一反,加以对比,爱憎分明,言简意賅。 (延培、张迈)
杭州秋瑾墓(一)
冯玉祥
丹心应结平权果
碧血常开革命花
墓在浙江杭州西泠桥畔。秋瑾,字璿卿,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时代志士。1907年,因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此联为纪念秋瑾而作。认为她赤胆忠心、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一定会在反对封建统治、反对男尊女卑的斗争中,开出自由之花,结出平等之果,从而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民主革命。丹心,忠心,文天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碧血,忠臣志士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平权,指男女平权。秋瑾在上海曾创办《中国女报》,第一次把反清革命与妇女解放联系起来,她的《弹词》有“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之句。联语对仗工整,情调昂扬,感染力强。 (吴关镛、沈树华)
杭州秋瑾墓{二)
陶浚宣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上联说巾帼英雄秋瑾追求仁爱和正义的革命目标已经达到,死而无憾。巾帼,古代妇女的发饰和头巾,后转为对妇女中杰出者的美称。“求仁得仁又何怨”,语出《论语。述而》。下联说秋瑾为革命牺牲,虽死犹生。亭台,指绍兴古轩亭,秋瑾就义处。悲风雨,秋瑾就义前,曾写有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联语写得悲壮深沉,抒发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 (陶继明)
杭州灵隐寺(一)
立定脚跟,背后山头石飞去
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灵隐寺,坐落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近临冷泉,寺前远对飞来峰。东晋印度僧人慧理到此登峰,叹曰:“此是天竺灵鹫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因名其峰为飞来峰,并募资修建灵隐寺。上联说,进入佛门的人,如果信念坚定,即使背后的灵鹫峰一旦飞去,也能毫不动心。背后山头,面对寺门,背后就是飞来峰,又称灵鹫峰。下联说,诵经咒时能执持手印,那么面对的佛像也就是真身如来。手印,佛教名词。两手手指所结之形。
《陀罗尼集经二》:“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咒法易得成验。”如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此联讲佛门弟子的修行方法。
要信心坚定专一,毫不动摇,要坚持作手印。“脚”和“手”、“背后”和“眼前”、“左”和“来”都是句间对,作者把四周景物与精深禅理密切结合,浑然天成。 (陈永泉)
杭州灵隐寺(二)
张栽阳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从“峰”字大胆设想,也许再有第二个峰峦飞来,因而长坐山门,虔诚地等待着。老等,既勾起了人们对神奇传说的遐想,又表达了优美风光的魅力﹒下联从“泉”字阐发,一反“冷”字,满脸堆笑地迎接,泉水渐渐温暖起来,从而使人如闻大地回春的欣喜信息,顿增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 (康斯馨)
杭州冷泉亭(一)
董其昌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亭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因泉水炎夏不温,呼为冷泉。此联连用疑问代词“几时”、“何处”发问,既风趣又给人留下思考和想像的余地。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灵隐冷泉亭上,又有醴泉、冷泉,今皆湮没。”早年冷泉命名乃与温泉相对而言。又清粱章鉅《楹联丛话。胜迹》载:“相传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山叹曰:’此是中天竺灵鹫小峰,不知何年飞来?‘因以为名。”董氏所问,语出有据。 (曹云岐)
杭州冷泉亭(二)
金安清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此联奇处是一反以前冷泉亭诸问答联之意。因为泉水无心,其冷暖只有涉足泉水间者才能感受,而联绵不尽的飞来诸峰,究竟何时存在(去来),也非佛教中人所能讲清。东晋慧理曾说:“此天竺灵鹫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峰峦青未了”,化自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无心”写“淡”;又溶入诗圣名句,赋景色以性灵,是为联语佳妙之处。 (张君宝)
杭州飞来峰(一)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即浊,峰从天外飞来
飞来峰在灵隐寺前,为杭州名胜之一。峰下有冷泉亭。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于其上后,引出不少答联。此联之妙,在于联语含自然与人生的哲理。上联写泉,側重于地理解释;下联写山,借助神话传说。杜甫《佳人》诗有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冷泉自飞来峰下流出,水质清冽爽冷,这正是它固有属性的反映。另有传说济公居灵隐寺时,一天,忽然算到有一座山要飞坠于此,于是劝说当地百姓搬迁,大家不信,济公便佯裝“抢亲”,诱使村民出村追赶,刚好山从天降,遂免遭压顶之祸。故以“飞来”名峰。此联只取其“天外飞来”之说,而赋予新意,即不沾惹世间尘泥,才能保持本来面目。借神话以寓人生哲理,旨趣高雅。用语清新自然,对仗极为工整。 (王齐孙)
杭州飞来峰(二)
杨叔怿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傥来,莫问峰来何处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几时
上联就名峰抒发。南高峰、北高峰,原指有名的南北高峰,也泛指飞来峰附近诸山峰。傥来,偶然来到,不意而得来。《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结句“莫问峰来何处”,是针对东晋印度高僧慧理来此地时所说的“此是中天竺灵鹫小峰,不知何年飞来”而言。联语以山峰归结人事,犹言:人间万事自有其理,不必深入探究。下联继写名泉。飞来峰前有灵隐涧和冷泉,结句“才知泉冷几时”,也是有的放矢,因冷泉亭联有“泉自几时冷起”之间。这里又以泉水归结人心,犹言多加磨练,才能悟出人生真谛。“在山泉”句,用杜甫“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句意。而“人心”句有警世意,劝戒勿趋炎附势,犹今言“耐得寂寞”。联语以峰写“世事”,以泉写“人心”,是其独特之处。 (张君宝)
杭州碧波亭
盈 契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碧波亭,故址在浙江省杭州钱塘江边。上联点景。三千里,指大运河长度。一条水,指钱塘江。下联绘景。十二时,即一昼夜。
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黃昏、人定十二个时辰。两度潮,钱塘江以中午和半夜两次涨潮最为壮观,俗称子午潮。联语从纵横的时间、空间中层示江水风貌和特征,意境开阔,气势不凡。又上海龙华寺亦有此联。 (吴关镛)
杭州春淙亭
石冶棠
泉水在山清,听天籁淙淙,到此且停双不借
烟岚随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