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庐山简寂观
李 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简寂观是南北朝时道观,今已不存。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聃,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此处称仙师),他的著作五千言被尊为经典,称《道德经》。联语开头运用俗谚,借佛与道的对比,替道教徒呜不平,以争光宠。上联议论地盘的大小,说多少名山胜景被僧众占有,理应留一两处给道士落脚;下联评价经典的高下,佛说过的经典千千万,但还不如老君五千言微妙高深。全联平仄协调,对仗工稳,惜逻辑不十分严密。上联既说僧众占据多数名山,自然还有少数未被占去,似不存在“该留一二奇峰”的问题。 (蒋竹荪)
庐山大汉阳峰
王以慜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大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l 474米。相传大禹治水曾到九江、彭蠡和庐山,故山有禹王崖。又据说峰顶汉阳台,在月明之夜,可见汉阳灯火。此联为集句。上联首句出明董其昌西湖冷泉亭联,次句出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末句出唐薛昭蕴《浣溪沙》词“正是断魂迷楚雨,不堪离恨咽湘弦”。意谓峰从哪里飞来?登上顶巅,汉阳灯火,清晰可辨,那正是楚江送别令人魂断之处啊。下联首句出宋苏轼《水调歌头》词,次句出《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末句出唐李商隐《海上》诗。“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意谓我想乘风飞离人间,而茫茫九州大地,也许留我等待天下巨变!茫茫禹迹,即指禹王崖。乘风,(列子﹒黄帝》:“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桑田,《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变化迅速。联语运用诗词典故颇为娴熟。光绪33年(1907年)作者撰此联时,正值清王朝总崩溃前夕,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愈演愈烈,革命力量蓬勃发展,所谓“待桑田”就是时代风云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 (蒋竹荪)
庐山绝顶
李渔
足下起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
眼下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长江岸边。庐山绝顶,指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周围悬岩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峰顶有石砌汉阳台,台前悬崖形如靠椅,传说为大禹治水时坐此石上,俯视长江,故名“禹王台”。
此联景情融合,含意隽永。上联写山势之高,风光之美:山顶云雾缭绕,有足踏祥云,飘飘欲仙之感。下联写游人的感受:此处寺院林立,使人俗念尽消,油然而生清静安寂之心。俗障,人世间各种困难和障碍。作者一生著作,追求通俗,善于通俗,以“仙气”对“禅心”,是《笠翁对韵》“仙翁对释伴”对仗要求的实践。(吴关镛)
庐山花径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花径在江西庐山大林寺旁。上联咏桃花。寺,指大林寺。四月山寺桃花灼灼,开放得十分茂盛鲜艳。山中寺院在红花绿叶的掩映下,景色动人。下联写诗人。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四月九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其时山下桃花已谢,由于山上气温低,故花开放迟,诗人见盛开桃花,欣喜若狂,即留下了有名的《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联为流水对,即景叙事。与名诗、胜境相得益彰。 (吴关镛)
庐山观瀑亭
横奔月窟千堆雪
倒泻银河万道雷
庐山又名匡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此联描绘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和形象。“奔”、“泻”绘瀑布喷洒而出之景,“横”、“倒”写势不可挡之状,都很贴切生动。至于“千堆雪”出自苏轼《赤壁怀古》词“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银河”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从视觉角度刻划瀑流飞溅,水花如云的形象。“万道雷”受苏轼《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诗句的启发,又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飞瀑响声震天的气势。联语绘声绘色,想像雄奇瑰伟。 (吴关镛)
庐山东林寺三笑亭
唐 英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亭在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溪上有石拱桥。东晋高僧慧远在寺中创设“白莲社”,故常有僧俗来往,据说他送客从不过桥。一次,陶渊明、陆修静来访,慧远送客出门,谈兴正浓,不觉走过了虎溪桥,三人发觉后,大笑而别,后人遂于桥畔建亭,以记其事。上联“桥跨虎溪”四字,点明亭的位置。三教,指陶渊明所代表的儒教,慧远所代表的释教和陆修静所代表的道教。三人在此倾谈交流,会心而笑。文苑佳话的介绍,使名山占迹增光添彩。下联“莲开僧舍”,莲为佛教象征,此指慧远创建莲社,宏扬佛法,故云“莲开”。
华严教义认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小事物间相容相即,故云从一朵莲花可见一世界。又认为佛为利乐众生而幻化无数之身,故云一片莲叶体现一如来。如来,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联语切亭切寺,言事言理,对仗工整,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 (唐 音)
吴城鸿雪轩
曹汲珊
客已倦游,偶然小住湖山,便欲乘风归去
人生如寄,留得现前指爪,不妨踏雪寻来
吴城在江西省,是赣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鸿雪轩,在吴城望湖亭旁。取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而命名。上联吊古怀苏。客,指苏轼。倦游,指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遭贬,谪黄州移汝州。元丰七年六月,苏轼自齐安坐船到河南临汝,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尉,夜游吴城、石钟山、即小住湖山之事。乘风归去,形容归心似箭,思念故乡,语出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下联极言人生短暂。东坡倦游留足处,眼前只留下鸿雪轩这点“指爪”之痕。后人不妨再来寻访此地旧踪,脚踏鸿雪轩一游。人生如寄,即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句。本联及轩名,均从苏诗而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曹云岐)
山 东 省
济南趵突泉(一)
石韫玉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泉在济南城西门桥南,泉水从裂缝中分三股涌出,声若隐雷,浪花飞溅,宋代始称趵突泉,名列济南廿二泉之首。上联:彩绘的楼阁,倒影在明镜般的池水中,仿佛幻化成了一片神仙福地,极言景色有如仙境一般美。神仙福地,即洞天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处,亦喻名山胜景。下联:喷涌的飞泉,声传天外,宛如谱写了一部天籁的乐章,极言泉声的悠扬悦耳。云外,白云之外,多指极高极远的地方。山水清音,晋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写,指抒发,宣泄。上联写阁,下联写泉,而以“福地”“清音”为喻,把人们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颇能传出“趵突”之神韵。(蒋竹荪)
济南趵突泉(二)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此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时的逼真情景。两个动词“飘”、“冒”的反复重叠以及顶针修辞的使用十分传神。“玉带”和“珍珠”分别比喻泉瀑和水珠,十分贴切。佛脚,大明湖畔有千佛山,趵突泉在其下。源头活水,化用宋代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吴关镛)
济南趵突泉泺源堂
赵盂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趵(bao)突泉,在山东济南市西趵突泉公园內,泉自地下涌出,高或数尺,《水经注》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语,为古泺水之源。该泉北侧的泺源堂因此而名。华不注,即华不注山。对联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趵突泉的气势:泉水上涌,浪花四溅,升腾起云烟雾气,把高高的华不注山都润湿和笼罩了;泉水自泉眼喷出,声若隐雷,震动了碧波荡漾的大明湖。联语自然明快,气势恢宏,有声有色,笔墨十分传神。 (谢燕华)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一)
风雨送新凉,看一派柳浪竹烟,空翠染成摩诘画
湖山开晚霁,爱十里红情绿意,冷香飞上浣花诗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旧城北部,《老残游记》称城内“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历下亭在湖中的小岛上,始建于北魏。今存为清代建筑。上联写雨中之景。和风细雨送来了阵阵凉意,放眼一看,柳枝摇曳,竹含烟雾,雨幕中苍翠欲滴的景色好似王摩诘的一幅名画。
“浪”字描绘了柳枝在风雨中摇曳的风姿。“烟”字表现了雨打竹林,雾气升腾,一片迷濛的景象。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的字。下联绘雨后风光。雨止之后,丛丛绿树,簇簇红花,在夕阳中更加妩媚多姿,有如五代时诗人韦庄《浣花集》里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此联用古代著名画家的画和著名诗人的诗来比历下亭雨中雨后的美景,与传统的说法“画是无声之诗,诗是有声之画”相通。 (王明珍)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二)
有鹤松皆古
无花地亦香
联语用律诗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