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案批判》,指出党的领袖由于害怕“非常法”的恢复,而不敢在纲领中提
出民主共和国的要求。纲领还散布通过和平的道路达到社会主义的幻想,这
种幻想只能把党引入迷途。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党
内猖獗起来。
(3)德国的对外政策
19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对外政策是帝国宰相俾斯麦推行的大陆政
策。该政策确定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是欧洲大陆,而不是海外。重
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联合奥匈帝国,拉拢俄国,阻止
法俄接近,达到孤立法国的目的。1872年9月6日至12日,奥皇弗兰茨·约
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戈尔恰科夫
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这次不是三方在一起开会,
而是双边会谈,没有订立任何协定。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
麦、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规定“如果两帝国之一遭到
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应立即以精锐军队20万人予以援助。”
这个协约是针对法国和英国的。同年6月6日,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
协定》。双方同意,“遇有第三国的侵略有损害欧洲和平的危险时,两国皇
帝陛下相互约定他们不需要寻求或缔结新的同盟,他们之间应立即进行商
谈,以便议定他们所应取的共同的行动方针。
同年10月23日,威廉一世加入《兴勃隆协定》。这个协定史称第一次
… Page 29…
“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 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
成三国同盟。此后,德国与俄国的关系紧张。 1887年,德国与俄国缔结再
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
19世纪80年代末,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破产。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孙威
廉二世即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决策权,于1890年将俾斯麦解职。威廉二世
提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世界政策。
1897年德国派舰队侵略中国,出发时,威廉二世作了关于世界政策的讲
话。他声称,“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
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
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①外交部长皮洛夫同年12月在议会中
发表两次演说,公然提出“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
有巨大 威力,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
不到的。”还说,“我们自己要求在太阳下的地位。”②世界政策的主要目
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于 1897年强占中国的胶州湾;在非洲,与英
国争夺南非,与法国争夺摩洛哥;在中东力图独占土耳其,并通过巴格达铁
路的建造,把侵略的触角伸向波斯湾。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
盾中的主要矛盾,最终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英国
(1)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政策
自由党和保守党都是英国资产阶级政党。自由党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
辉格党,1839年改称现名。保守党前身是1679年形成的托利党,1833年改
称现名。在19世纪晚期,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从1868年到1874年,是自由党执政。自由党的领袖是威廉·格莱斯顿
(1809—1898)。他曾四次出任英国首相。他是英国自由资产阶级的政治代
表人物。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维护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在他当政期间,
进行了一些社会和政治改革。1870年6月4日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
二个枢密院命令,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同年推行国民教育改革,举办政
府资助的、非宗教的初等学校。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1871年,他颁布新的
工会法,取消1825年法令对工会活动的限制,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但是
禁止工人在罢工时设置纠察队。同年,实行陆军改革,取消捐官,推行短期
兵役制。 1872年创设内政部,以监督地方自治机关的活动。此外,还实行
不记名投票选举。在外交政策上,自由党认为,英国不应该同其他强国结成
长期的同盟,或者参加任何集团。这种对外政策被称为“光辉孤立”政策。
1874年议会选举,自由党失败了,以本杰明·迪斯累里为首的保守党执
… Page 30…
政。保守党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立法方面采取了一系
列的步骤。 1875年,用《企业主和工人法》代替了工人所痛恨的《主人和
仆人法》。根据新法,双方签订雇佣合同时,在法律上工人和雇主在形式上
处于平等地位。同时,取消了禁止纠察队的条文,实行禁止雇佣10岁以下
儿童做工的法律,还通过了关于限定每周的工作时间为57小时的法案。
在加强殖民扩张政策上,两党是一致的。1875年,迪斯累里趁埃及政府
处于财政破产的时机,以400万英镑向埃及收购苏伊士运河45%的股票。从
此,英国得以控制这条具有重大战略和经济意义的运河。 1876年,维多利
亚女王被宣布为印度女皇。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英国以“保护”土耳其
为名进行干涉。在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对俄国施加压力。英国从土
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 1878年,英国对阿富汗进行第二次侵略战争,
受到阿富汗人民的痛击。在南非,保守党政府侵占德兰斯瓦尔的企图也没有
得逞。
在1880年的国会选举中,自由党获胜,格莱斯顿再度执政。他继承保
守党的侵略政策,宣布阿富汗为英国的保护国。1882年又占领埃及,1885
年侵略苏丹。
在内政方面,1884至1885年,以约瑟夫·张伯伦为代表的自由党人推
动格莱斯顿政府先后通过了两个法案。关于扩大选举权的法案,将1867年
改革法中规定的城市居民的选举规则应用到农村,使农业工人及小佃户也获
得选举权;关于重新分配法案,规定根据各选区人口的总数,平均分配名额。
规定凡居民不满1。5万人的城市均失去单独代表权,而并入所属各郡;凡居
民不满5万人的市则只保留一个议席;除22个中等城市外,一律划为单议
员选区。这次议会改革使选民人数由250万增至450万人。但是,仆役及依
靠父亲生活的男子不能参加选举,妇女也被剥夺了选举权。
(2)爱尔兰人民的革命斗争
爱尔兰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据1879年的统计,大约
300个英国地主霸占了爱尔兰600万英亩的土地,而500万爱尔兰人连一英
亩土地也没有。在70年代末,由于全欧农业危机,大地主又开始大批驱逐
佃户。 1879年,在爱尔兰成立了由过去的芬尼社成员、英勇的工人米凯
尔·达维特领导的农 民组织“土地同盟”。在一年期间,“土地同盟”联
合了25万多人。“土地同盟”对地主驱逐佃户的回答是:焚烧地主的庄园,
消灭牲畜,有时也杀死罪大恶极的地主或者他们的管家。一种叫做“杯葛”
的新的斗争方式普遍流行起来。这个名称来源于爱尔兰农民对地主杯葛上尉
的抵制。当地铁匠拒绝替他的马装置马蹄铁;替他放牲口的人离开了他;附
近城市的烘面包者拒绝供给他面包;邮差不愿替他投递信件,最后他的家内
仆役表示:他们不能再在他的家里做事。农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没有人
替他收割。无论他出多少钱,也雇不到任何人,即使做一个钟头,也没有人
干。这个地主被弄得走投无路,只得放弃田庄,携带家眷溜回英格兰去了。
… Page 31…
爱尔兰农民用这种斗争方式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地主。
在英国议会中,爱尔兰议员团的领导者巴涅尔(1846—1891),变成了
爱尔兰自由资产阶级公认的领袖。 1874年他参加温和派政治组织“自治同
盟”。次年当选为议员。他在议会中公开表示同情主张暴力的芬尼运动。1877
年当选为大不列颠自治联盟主席。在1879年,担任“土地同盟”第一任主
席。这样,要求土地改革、反对英国土地殖民政策的农民运动,与爱尔兰民
族自治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自治运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880年,格莱斯顿提出一项有利于地主的土地法案。“土地同盟”加强
了杯葛运动和恫吓地主,而巴涅尔在议会中组织爱尔兰议员用无休止的演说
阻挠议会的议事日程。政府大批逮捕爱尔兰人,也包括巴涅尔。巴涅尔害怕
农民运动脱离他的影响,1881年秋天接受了格莱斯顿所提出的妥协条件。
1882年,双方达成协议,政府答应释放“土地同盟”领袖,延期征收欠租,
停止驱逐农民;巴涅尔同意停止扰乱国会议事,制止农民的“恐怖行为”。
1885年大选后,爱尔兰议员占86席。格莱斯顿如果不依靠爱尔兰议员
的票数,就不能在国会内取得多数。于是,在1886年4月,他提出爱尔兰
自治法案。以约瑟夫·张伯伦为首的自由党反对派,反对爱尔兰与英国分离。
他们和保守党一起投票否决爱尔兰自治法案,自由党发生分裂,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