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保罗·萨门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盗窃癖中,“许多人都为了获得刺激”,“许多人都是盗窃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来的物品。他们的行为就是对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的反应,因为这样就可以获得一种放松感。”
刘去所盗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的文物价值
近年来,春秋战国时期古墓频频被发现。
2003年8月,山西盂县发现大型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青铜器。陶器包括陶鼎、陶罐、陶豆等,做工精细,用料考究。考古人员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柄罕见的青铜剑,剑长40厘米,宽5厘米,剑柄长约10厘米,剑刃上有多处钝口。这柄剑虽已断为两截,但依然有光泽。
2004年12月,河南淇县又发现7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它们分别是北阳古墓群、大马庄古墓群、桥盟古墓群、小马庄古墓群、黄庄古墓群、西杨庄古墓群、关庄古墓群,初步探明这7处古墓群内分布有近千座古墓。这些古墓中既有土坑墓,又有砖室墓,初步发掘有青铜器、玉器、铁器、陶器和瓷器等,文物种类繁多。
自200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沈阳市建昌县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古墓,截止到2005年先后共发现62座,出土了价值珍贵的金质青铜短剑把、青铜壶、青铜豆、青铜鼎、佩戴的玉器、玛瑙、商周时代的石磬、战国前期的青铜短剑、陶器残片等文物285件。
这些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丧葬习俗、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及陶瓷烧制技术具有很高价值。
深埋地下的天堂:秦汉陵墓特色(1)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陵园的特点
秦陵园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陵园规模化、设施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气氛。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秦代陵墓之典范:秦始皇陵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出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西汉时期的陵墓特点
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封建社会对礼仪典章制度及其重视,丧葬制度是礼仪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皇帝陵墓,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使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因此说,西汉帝陵的形制有两类:一类是霸陵因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其它帝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170米见方,高约20…30余米,其中以武帝茂陵坟丘最大。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它们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正如古诗所云:“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彦谦《长陵诗》)
西汉诸陵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诏罢置陵邑,因为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设置陵邑对巩固政权已不起作用,所以从渭陵开始废置陵邑。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西汉陵墓之代表: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南部,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在高祖刘邦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安寝的地宫。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为覆斗形。
深埋地下的天堂:秦汉陵墓特色(2)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