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1年从陆军大学毕业后,梅津美治郎历任日本驻德国、丹麦使馆武官,参谋本 部德国班班长,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课长,第一师团第一旅团长,参谋本部总务部长,参谋 本部附等职。
在梅津美治郎步步升迁的任职生涯中,他对日本帝国的侵略扩张可谓是“立下了 汗马功劳”,而他的一大“得意之作”即是炮制《何梅协定》。
早在九一八事变的前夕,梅津美治郎被任命为参谋本部总务部长,首要任务是“约以一年时间做好准备”,以最终“解决满蒙问题”。但九一八事变的突然爆发,使梅津的 这一使命“付诸东流”。随着事态的发展,梅津美治郎虽然认为“时机不成熟”而对关东军的“莽撞”行 动颇为不满,但事已至此,他马上主张做好扩大对华侵略的准备是首要的任务。
梅津自告奋勇,与参谋本部总务部第一课课长东条英机以及军事课课长永田铁山 ,共同拟订了准备扩军的新军备改革方案。1931年12月3日,该方案获准通过。于是,扩充 军备的总经费达到5亿多日元,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军队力量的膨胀,为日后的扩大侵华战争 做好了准备。
九一八事变及“满洲国”的最终建立,使中国东北被牢牢控制在日本侵略者的手 中。得到东北以后,日本对早已垂涎三尺的华北,展开了侵略步伐。
梅津美治郎就是这时奉命赴华北的。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国驻屯军司令, 赴天津接替前任中村孝太郎。
日本军部早有变华北地区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图谋,只因惧怕英美由于在华北 有重大“利益”而会出面干涉,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在法西斯侵略屡次得逞的情况下,英 美的绥靖政策显露无遗,于是日本侵略者大胆地开始向华北迈进。不过这次的方法有所改变 ,不是直接武力侵占,而是“软硬兼施”,在华北地区频繁制造事端,拉拢勾结亲日的地方 实力派,策动华北“自治”运动,拼凑汉奸政权,再辅以武力相威胁,最终“不战而取华北”。梅津美治郎是个冷静、内向而偏执的家伙,他上任后,按照大本营的意图,一步 步展开活动。梅津非常聪明地嗅到中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从1931年起,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就 开始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心用在“剿共”上,而对日本步步扩大的侵略一味妥 协、退让。
1932年5月,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使日方用很小的代价,就控制了 整个淞沪地区。据梅津分析,如果继续这样,只要在平津地区不断滋事挑衅,很快就可以让 国民政府屈服的,于是他开始了信心百倍的“运筹帷幄”。
梅津美治郎直接授意时任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长的酒井隆,一手策划、制造了“胡白被杀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大作文章。
1935年5月3日,天津《国权报》社长胡恩溥和《振报》社长白逾桓两个汉奸在天 津日租界内被暗杀,即“胡白被杀事件”。这其实是日本惯用的“贼喊捉贼”伎俩(据后来 史学家研究证明,是酒井隆指使人干的)。梅津美治郎乘机让酒井隆致电参谋本部,声称“经调查结果,终于判明系蒋介石系统所策动”,“我方为了自卫之需要,将来不经警告,随 时采取认为适当之行动,并声明由此发生的不幸事件概不负责”。
不久之后,即5月11日,他又派日本驻华使馆武官高桥坦与酒井隆一起去会见国 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北平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何应钦,诬蔑说胡、白之死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蓝衣社”一手策划的,并威胁说,若不严加制止,“事态恐会扩大”。
图谋不战而取华北的梅津美治郎(2)
5月17日,高桥坦在梅津授意下,再次以驻华使馆武官名义,发表公开讲话说: “天津的暗杀事件是蒋介石政权对日本采用双重政策的铁证,亦为蹂躏日本租界中的警察行 政权之重大事件。此事真相正由我外交机关与天津驻屯军、关东军及北平武官协力调查中, 不日即可完竣。”显然日军拿出了武力的大棒,准备将事态扩大,迫使国民政府就范。
不仅如此,梅津美治郎另一手又挑起了“孙永勤事件”,即所谓的孙永勤部进入 非武装区事件。1935年,日军开始以“剿匪”为名围攻东北的抗日义勇军。5月17日,日军 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孙永勤部由热河境内逼入关内,日军借此硬说国民党遵化县县长接济孙 永勤的部队,违犯了《塘沽停战协定》。5月29日,梅津美治郎以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的 身份发表通告说,由于发生了“孙永勤事件”,日军便有理由再次越过长城线,并单方面擅 自宣布:把北平和天津也并入所谓的停战区内,要求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
此后,梅津美治郎充分利用这两个事件迫使国民政府妥协。他一边不断派兵骚扰 河北省政府、天津市政府、国民党天津党部等机关;一边派他的参谋长酒井隆和高桥坦, 分别代表日本天津驻屯军和关东军向何应钦提出“抗议”,举行武装游行和飞机低飞示威。 此时,英、美仍是一贯的绥靖政策,即使它们在华北也有重大利益,但它们宁愿 牺牲这种侵略利益也不愿“惹火上身”。据指挥飞机低飞示威的高桥坦战后回忆说:“彼时 ,英、美等国大使及武官尚驻北平,但一般均持观望态度。只有一次,当关东军的重轰炸机 在北平低空飞行示威时,一个平素和我交好的英国武官来到我的办公室说:‘飞机飞得太低 了,已影响工作,大使让我来请你们考虑一下。’我说:‘好吧,我转告他们再稍微飞高一 点。’英国武官对这个问答很满意。”
在国际社会的纵容之下,日军以武力步步紧迫。梅津美治郎串通关东军,于6月7 日由关东军派一个步兵大队开到山海关,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主力进入古北口,一个飞行中 队集结锦州待命。6月9日,日本海军也派两艘驱逐舰开进天津大沽口。梅津美治郎还将轮换 回国和新调来的日本士兵都集结于天津,摆出一副随时准备进攻平津的架势。
6月4日至8日,国民政府在日军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一连串措施,希望能通过 妥协退让,满足日军所提的无理要求。4日,罢免天津原市长张延谔,改以亲日分子王克敏 接任;6日,调离河北省主席于学忠;8日,决定调走驻平津地区的国民党第五十一军。
梅津美治郎见到国民政府退让,更进一步要求:第五十一军全部撤离河北的日期 告知日方,国民党中央军必须离开河北省境,禁止全国的排日行为,并让酒井隆传话说, “绝无让步可言。若在6月12日以前不能答复,日军会采取断然处置”。
6月10日,何应钦约见高桥坦,口头答复并全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准备 “10日起开始撤出河北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11日起开始以火车运送第五十一军,预定25日将 其全部撤出河北省”;“决定将第二师、第二十五师调到河北省以外”;承诺“国民政府决 定近期向全国发布命令,禁止排日活动”。
事实上,国民政府6月11日就马上公布了《友邦务敦睦谊令》,压制中国人民的 抗日言论和行动。
但梅津美治郎对国民政府的屈辱退让还不满足,认为何应钦是以口头约定的方式 答应的,不太正式,所以要求何以书面的备忘录形式正式答复。6月11日,梅津美治郎派酒 井隆,将日本单方面拟定的《觉书》送交给何应钦,要求何应钦签署承认。
7月6日,何应钦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接受日方《觉书》中所提各项要求:“所 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本日起遂行,特此通知。”梅津美治郎的《觉书》和何应钦的复函, 就是历史上的《何梅协定》。这个协定虽未正式签字,但何应钦的复函在事实上已构成 对《觉书》的法律承诺。
通过《何梅协定》,日军不仅将在华北的中国军队主力尽数赶出,而且将国民党 党部、国民党宪兵部队及特务机关部队也驱出华北地区,获得了对华北的操控大权,在国民 党政府的一味妥协之下,日本侵略者最终实现了“不战而取华北”的目的,不费一枪一弹便 占领了平津地区的战略要求。这为不久之后日军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 了祸根。
%%%“二二六”事变后,梅津美治郎官至陆军省次官,陆军大臣的位子却被比自己资历浅的板垣征四郎抢走了。后来,关东军司令官一职正合了他的口味, 从此开始“苦心经营”起日本帝国的“北进”计划《何梅协定》是梅津美治郎的“得意之作”。对他的“出色表现”,大本营自是 大为“赞赏”。1935年8月,将梅津调任为第二师团师团长。
1936年,日本国内右翼少壮派军官发动了“二二六”事变。在事变中,梅津美治 郎反应迅速,“站对”了立场,因而获得了更大的提拔。他在事变刚发生、事态尚不明朗 的情况下,就马上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坚决镇压。他致电宪兵司令部,明确表态称:“对于叛 乱集团必须予以坚决一击。我已经向部队下达了动员令。”后来陆军作出“肃正”的决定, 而作为一开始就主张镇压的一大“功臣”,事变后,梅津美治郎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田 弘毅内阁中的新陆军省次官。
图谋不战而取华北的梅津美治郎(3)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华北事态紧张,以内阁为代表的日本政府方面,起初是 倾向于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要求日军参谋本部尽力通过“对华交涉解决事变”,避 免发生进一步的武力升级。
而日军高层则形成两派意见,即以陆军大臣杉山元为首的“扩大派”与以石原莞 尔为首的“不扩大派”。梅津美治郎“模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