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
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
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
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
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
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 60 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
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
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
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
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
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
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
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17
… 页面 18…
一局妙棋, 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
妙联绘贪官
某县税务局有一个局长姓卞,是个贪得无厌的贪官,他经常借故到管下的企
业敲诈勒索,要钱要物,若是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给“小鞋”你穿,处处刁难
你,使许多企业的老板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他借故到管下的一家名叫“万福楼”
的餐馆大吃大喝,这“万福楼”餐馆老板姓熊,他为了能做生意,所以不敢得罪
这个税务局局长,每次这位局长光临,他夫妻俩都是跑前跑后,殷勤地好酒好肉
招待。谁知,这卞局长,得寸进尺,他酒醉饭饱之后,还厚颜无耻地要熊老板请
来“三陪小姐” 供自己“消遣”,有一天,卞局长喝了几杯之后,兴致勃勃,他
自以为对楹联精通,吃了人家的,还要拿人家取笑,见熊老板夫妻俩为了招待他
忙得团团转,他就将熊老板夫妻俩讽剌挖苦取乐,他将熊老板的“熊”字拆为“能”
字与“四点”,因 粘梢簧狭 ?/SPAN》
上联是:熊老板,能者多劳,餐前跑断四条狗腿!
可是这个熊老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一个作家辞职下海经商的,不但
对楹联很是爱好,还是市楹联协会理事,因此他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将
“卞”字拆成“下”字加上“一点”,拟出了下联,形象地描绘这位贪官的形象。
下联是;卞局长,下流无耻,饭后伸出一只龟头!
后来,因这贪官东窗事发,进了监狱,此事才被餐馆的服务员披露,成为一
社会新闻,该联被该县的楹联协会评为当年谐趣反贪佳联一等奖而流传民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
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
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
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
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
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
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
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联语如刀亦伤人
民国初年,贵州的夏瑞符是一位心直口快,喜欢玩笑的人。一次在闲谈中,
他开玩笑似的作了一副对联:“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为这副对联,
夏瑞符失去两位朋友。
18
… 页面 19…
“胡自玉理学好色”说的是清末旧臣胡嗣瑗。此人常以理学兼才子自居,还
爱好看戏,一次看上天津一位叫陈玉秋的女演员。陈玉秋当时只有二十来岁,长
得美丽动人。胡不顾自己已是垂暮老头了,还托人去说合。陈回答说:“我东厢
房也不住,西厢房也不住。”言下之意要当正房太太。而胡正妻健在,好事是以
不成。胡嗣瑗为此自取了一个别号叫“自玉”,以示念念不忘陈玉秋。夏瑞符是
胡同乡,两人关系甚密,平时无话不说,但这联语可伤了胡的感情,二人从此绝
交。
“罗贞松名士爱钱”是指罗振玉(字贞松)因索债逼死王国维之事。罗振玉是
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国维是一位著名学者,至今他的《人间词话》影响
犹深。他 22 岁独闯上海,开始在《时务报》馆司书记校雠之事,后入罗振玉创
办的文学社。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王国维从事学术研究,但没经济来
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画生意的罗振玉解囊相助。两人志趣相投,回国后,结成
儿女亲家。罗振玉追随溥仪入宫任南书房行走,又推荐王国维在南书房担任古董
书画的鉴定工作。王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罗振玉的名义发表,如《殷
墟书契考释》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王国维到清华任教,罗振玉随溥仪去了天津。1927 年,罗振玉不知何
事与王翻脸,秋后算账,向王国维逼债要钱。王国维一介书生,无钱还账,一时
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尽。当然王国维的死因并非这么简单,至今说法不一,但
罗振玉为此联对夏瑞符也恨之入骨。
明朝嘉靖年间,据传张居正(1525~1582)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
数第一名。一次闲谈中,张居正随随便便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虎榜”即是末名。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张居正说完就完,但这半副笑联却始终似石头般压在艾自修的心中,
使他处处发愤,时刻留意张居正的一举一动,以便寻得下半联报仇雪恨。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张居正主持,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但人也有
倒霉的时候。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艾自修想在上朝前拜访张居正,便来到张
府。家人告诉他说张在花园里,艾便径直走到花园,见张居正在一假山旁,但眨
眼之间就消失了。艾自修怕出意外,急急跑去,只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上,还有一
截被卡住的袍角正往里缩。艾灵机一动,抽出佩剑割下袍角,离开了花园。
这天早朝张居正没来,艾自修心想,他到哪里去了呢?为了揭开这个谜,艾
自修找了一个机会,从那石板洞里钻进去,原来是一条暗道,出口恰是太后娘娘
的卧室。艾自修此时心里有了底,久久压在他心头的那半副对联终于有对了。于
是,他把下联写在黄绢上,并用它包了张居正的袍角,呈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打开丝绢,先见袍角,再看绢上写道: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先不说龙颜如何大怒,且说对
联的巧妙。这是一副复字联,以双方的名字重复,寓意自然,平仄恰当,特别是
后面的“白面”对“黑心”,“虎榜”对“龙床”,可谓绝对了。
神宗一看,两眼发直,恨不得扒了张居正的皮。张居正不但侵占他的权力,
今天连老娘也不放过,岂能轻饶?但艾自修奏道,此事不可声张,得顾及皇家面
子,且容慢慢来。
腊月初八是晒袍节,由礼部派人一一查照,破旧袍换新,理所当然对张居正
的袍子特别关照。虽然张居正请人修补了官服,但那袍角仍旧露出破绽。于是神
宗就定了张居正“猥亵皇恩”的罪,削职为民,发配边疆,永不赦返。
19
… 页面 20…
张居正启程时,艾自修给他送行,并送给他一张纸片。张居正一看,纸片上
写的正是艾自修所对下联,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了。
王汝玉父子相对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
典》。
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
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溶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
即景吟出一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让儿子对下联。
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
下联:“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唐玄宗亲试李泌
公元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