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说新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与侨《倡义记》:“当四海无主之日,前无所依,后无所凭,只以绅衿忠愤、乡勇血诚,遂使大憝立剪,名义以新。无奈江南诸执政鼠斗穴中,虎逸柙外”。    
    阎尔梅《惜扬州》诗:“左右有言使公惧,拔营退走扬州去。两河义士雄心灰,号泣攀辕公不驻。”    
    乙酉(公元16 45年)三月,清军主力在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于潼关击败李自成后,已经休息调整完毕,终于开始抽身出来分兵南下。多铎部由潼关东进,直取扬州、南京方向,南明的君臣,如史可法之流自己酿就的苦果终于来临。    
    


下篇 文史杂谈三、数点梅花亡国泪(4)

    由于完全没有河南、山东等战略屏障可以依恃阻挡,四月十三日清军已经赶至安徽泗州渡淮,十七日便在距扬州二十里处扎营,十八日推进到扬州城下,此前史可法自白洋河仓皇鼠窜至扬州,清军南下沿途没有发生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斗。此刻的史可法身后便是南京,如果退回去他这个四镇督帅应该担负的责任可想而知,朝中和不同派系的阮、马之流,虽然在对待满清的政治主张上和他是一致的,但是这个时候断然不会就此放过这个机会不来声讨他,而弘光皇帝朱由崧因为在拥立问题上对他耿耿于怀,也未必不因此借机治他的罪,因此到了扬州后,史可法实可谓已经退无可退。    
    史可法在进扬州后,以为“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扬州守军没有出城应战,而清军这个时候并没有采取围城攻势,所以到二十一日,明甘肃镇总兵李棲凤、监军道高歧凤还曾经带了四千人入城,但二十二日又率所部并与城内的胡尚友、韩尚良等出门降清,史可法恐阻止他们会发生内变,因此不敢有任何有动作。在此其间,清军主将多铎则五次发书招降史可法,史可法坚拒不回。    
    关于扬州战役,《南明史略》说:“(史)可法还抗拒清兵,坚守孤城,支持了有十天的功夫”,但实际上按照双方当事人书信,包括史可法在遗书中的记载都可以证明,扬州战役前九天清军并没有围城和攻城,扬州并非孤城,期间明军部队出入自由,双方只是对峙九日,最后仅一天便告陷落,何来“坚守孤城,支持了有十天的功夫”一说。    
    扬州的陷落,固然有兵力悬殊之因,但明军的不得人心,也是一大原因。当时在扬州城内的王秀楚逃生后,在日记里写了这样的情况:“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吏卒棋置,……践踏无所不至,供给日费钱千余。……主者喜音律,善琵琶,思得名妓以娱军暇;是夕,邀予饮,满拟纵欢,忽督镇以寸纸至,主者览之色变,遽登城,予众亦散去。”(5)史可法自己虽然清廉,但是却阻止不了他手下对百姓的“践踏无所不至”,带兵将军临战还在想着“得名妓以娱军暇”,其人之统军无方和无能,亦可以从此窥见一斑。    
    四月二十四日夜,清军发动总攻,炮轰扬州城墙,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南明第一号军事长官,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镇督师史可法自杀被阻,被俘后怒骂不屈,以身殉国。    
    对史可法最后以身殉国的气节,我当然是敬重的。但是对他的政治、军事上的糊涂和无能、懦弱,甚至放弃、出让国土那些行为,我是很不以为然乃至于不齿的。作为南明弘光朝廷的第一号军事长官,他一直主张并身体力行联清剿闯的战略,甚至在满清宣布开战后也是如此,对满清不抵抗、弃地甚至暗示割地示好,坐失了光复明朝江山的大好时机,导致满清可以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出击李自成,然后回头从容收拾南明。所以对南明弘光朝廷的覆灭,他史可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可法是南明政权的忠臣,但是不能算大明朝的忠臣,因为他开肇了承认大清是国家的头,违背了大明天启、崇祯两朝一直坚守的大原则,等于割裂国土。    
    史可法是不怕死,但是不能因此就算民族英雄,因为他从没有尝试过哪怕是一次试图去收复满清手里的失地,反而却是一味的退让,甚至于弃地、割地送给满清,因此他只能算是个不投降的“义士”,而没有资格称为民族英雄。    
    史可法是死于和满清战斗中的义士,但不能算抗清义士。因为他除了在清军攻击扬州的战斗中被动应战外,从来没有也没有想过要去主动抗击过一次满清的入侵,在我看来,只能称呼他做不降清的义士。后人把他比之前朝的张巡、文天祥、诸葛亮,他固然是绝无这个资格,与同是大明朝的督帅袁崇焕比,他相差亦又何止千里。    
    此乃真正所谓之“一死成名”、“以死成名”。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闻遂来,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帝于地下哉!尔时南中臣民哀痛,如丧考妣,无不抚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数万,助修宫殿,是岂非天意哉!越数日,即令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且免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言乎,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卒以正统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载在盟府。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贻贼人窃笑也,贵国岂其然欤?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并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人怀忠义,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云:“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以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当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1)《平寇志》    
    (2)《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3)张怡《X闻续笔》    
    (4)《青燐屑》    
    (5)《扬州十日记》    
    另注:本文引用之清吏和史可法疏奏,均出自《明清档案》、《国榷》和《史可法全集》    
    


下篇 文史杂谈四 司马相如的清高

    看太史公《史记》,文字激扬,诚为无韵之诗;后来班固之《汉书》,虽激情稍减,然严谨、简洁有加,为后世官史之楷模。    
    而太史公写有名的才子司马相如事,是其中一个名篇。    
    据太史公书,相如做为梁孝王的门客,在梁孝王死后归家,因家贫无以自立,他的好友临邛令王吉邀请他前往,于是相如之临邛。    
    那王吉对他非常恭敬,每天去拜见相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