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我自己就?着深切的体会。从摔了一个大跟斗开始自己职场的第一步,到成为一个在单位里脱颖而出的人,其关键就在于完成了认识和行动上的重要转变。

  我属于少年得志的那一类人,16岁上重点大学,20岁大学毕业。在校期间,就发表作品,还荣获全校大学生业余科研成果及创作奖。所以当自己刚分配到一家省报的时候,格外期望得到领导的器重。但没想到:领导对我并没有格外器重,还让我和几个同分来的大学生一起去做校对这种最基本的工作。仅仅干了一个月,我就干不下去了,和另外几位同事闹起“罢工”来。后来虽然报社领导把我们分配到采访部门,但我?是挑肥拣瘦,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天怨气冲天,看谁都不顺眼。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没意思”,于是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眼高手低”、“不服管”的恶劣印象。

  我极为痛苦,去采访时,所看到的,却又大多是平时不愿意看到的阴暗面。这和我大学时想像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别。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心灵脆弱的我,曾经差点从湘江大桥上跳下去自杀……一年的试用期满了,在转正的讨论会上,大家对我这位重点大学毕业的才子一点都不客气,提出了我的很多缺点,差点让我转不了正!

  就在人生的这一关口上,幸亏我遇到一位名叫吴谷平?记者。他对我说:“吴甘霖,你再这样下去,即使不被单位开除,也有可能被社会淘汰了!你怎么就有那么多怨气,为什么就不能好好适应社会和单位呢?”

  我振振有词地反驳:“社会中有那么多不好的东西,难道叫我们去妥协吗?”

  “适应社会并不是要你向不好的东西妥协,而是你要勇于承认:现实是怎么样,你就得承认它是怎么样,不能强求它一定要如你的意。接受这个现实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你还可以在这基础上,去获得你的发展机会,并实现人生理想。”

  “那我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呢?”

  “少发牢骚多做事,?主动做好一件事给别人看。”

  这句话讲得十分朴实,但对我有如当头棒喝,一下子将我震醒过来:是啊,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带着“象牙塔”里的期望,来认识社会和单位。不仅希望社会、单位以及工作都应该是自己期望的样子,而且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就处处希望大家承认,又处处要求单位重视自己。这怎么可能呢?

  我明白了:要少一点痛苦,就得早一点从不切实际的“天上”落到地上来,重新认识生活的真相。不仅如此,要赢得信任和承认,就得改“要我做”为“我要做”。不久,机会来了。单位组织青年记者去韶山?游,在中途休息时,我发现一家商店经营很有特色,就主动写了一篇300多字的稿件,之后交给部门领导。

  我真没想到,虽然是一篇很不打眼的稿件,可领导立即召开部门会议,大大表扬了我。不是表扬我水平有多高,而是社里本来没有给我安排任务,我却表现出了很好的主动精神。这是我进入报社一年多来,第一次受到表扬。我知道我找到了成功的钥匙,于是处处主动,经常去做一些一般记者不愿意去采访的新闻,写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

  我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1995年10月,我被选去参加中宣部和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经验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当时我刚23岁,是最年轻的代表。

  1996年,我在108天内,到湖南最穷困的湘西进行了2000多公里徒步采访,发出《湘西纪行》系列报道几十篇,更引起轰动。省政府还专门为我记功,并在报社开了一次庆功大会。年轻记者因为报道获得如此荣耀,在单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一章 要想改变世界,先得适应世界(2)  我走入社会后第一个阶段的智慧感悟,可以总结为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第一步的成功,就要勇于从象牙塔中跳出来,去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并通过完善自己去完善社会,通过完善社会来完善自己!”我终于从痛苦中获得新生,并一步一步获得更大的成功。

  多年以后,我再次见到这位当年影响了我一生的前辈,当时他已经是上海《文汇报》的书记。在我一边与他畅谈过去并感谢他当初对我的影响时,我惊讶地发现,在他的桌上,正放着一篇长篇报道,披露了当今社会一个既让人震惊,又引人深思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进入单位后难以适应工作;

  一方面,许多单位的领导痛感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充满了失望。

  我深深地感慨:当初困扰我的问题,如今还在困扰着许多和我当年一样的人!我想:如果他们要走出这重困惑,恐怕还得首先从尽早适应社会、适应单位和工作开始。于是,我不由再次想起了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送给大学毕业生的11条格言》,尤其想起第一条格言——

  “世界是不公平的,要学会适应它!”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看这句话时受到的巨大震撼:

  第一,要知道比尔·盖茨可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啊!一个改变世界的人,首先向我们倡导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适应世界。这说明什么?要改变世界,先适应世界——适应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

  第二,他还特别指出:不仅对合理的东西要适应,对不合理的东西也要适应。

  很多人一遇到不公平,首先想到的就是抱怨,和它势不两立。而比尔·盖茨面对世界的不公平,并没有要我们去抱怨,也没有叫我们立即去斗争,而是首先适应。这也充分说明:要消灭不公平,首先要适应不公平,然后创造条件去改变这种不公平!

  比尔·盖茨的格言,对属于80后甚至90后的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尤其有启示意义,他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做错事情,父母都会包容;在学校做错事情,老师也只是善意地提醒。在工作中,不少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往往要由领导、单位安排,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到格外不如意呢?那些长期习惯了原单位模式,初到新环境的人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面对这种种的不如意,很多人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跳槽走人。但换个地方,发现问题同样存在,于是再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学生尽管已经毕业好几年,但还是没有完成最基本的转型的根本原因。

  其实,明白了社会和单位与家庭和学校的要求不一样,明白了他人不可能全部以你为中心,以理性的态度尽早地接受不如意,反而能更快地过得“更惬意”。我们不妨来看看因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于丹教授的经历。

  在很多人看来,像于丹这样的人,发展的过程肯定一帆风顺。但谁又想到,她刚毕业时的起点,远远比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低得多!

  当时,北大先秦硕士毕业的于丹被下放到北京南郊一家印刷厂锻炼,她每天干的工作就是用汽油擦地上的油墨。而之前在学校,她每天和同学们都过着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的惬意生活,可现在不仅连一个字都看不到,还有很多体力活要干,手常常被油墨滚子磨出血,因此还经常被一些工人取笑。

  换为一般人,可能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堂堂一个硕士生,到哪里找不到一份工作呢?干吗要受这样的罪?可是于丹没有抱怨,而是选择适应,为了在工作中尽早体现出个人价值,她很主动地接受领导安排的工作。

  有一次,车间主任拿着一份书稿,问他们谁能做校对。书稿很有价值,但里面都是医古文,一般人看不懂。于丹主动接受了这份任务。刚开始,主任对她的能力还将信将疑,但于丹和几个同学一起,仅仅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就把那本医古文校对完了。这一来,于丹和几位同学在厂里的地位一下就提高了。因为心态放平了,做什么都不再觉得辛苦,反而会从中找到乐趣。对于这段时光,于丹一直怀着一份感恩之情,甚至把它视为自己真正读的一个博士学位。

第一章 要想改变世界,先得适应世界(3)  于丹是在一次讲座中谈到这段往事的,当时,她对台下听众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不要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啊,多不公平啊?我今年老听人家说,怎么就我们这拨倒霉孩子赶上金融危机了?我要说,在我们之前好像也没有带户口下放的,我们却赶上了,你能去改变现状吗?不能!所以要迅速地接受下来。在你迷惑不解、怨天尤人、怨声载道、到处追问的时候,有一些机遇已经被别人拿走了。所以要学会接受现状,但是接受永远不是消极、被动、唉声叹气地去忍受。”

  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有那些抱怨的时间,不如沉下心来,多学点有用的东西,多想想怎么通过把现有的工作做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越觉得不如意,就会越消极,甚至走进死胡同,结果变得无路可走。而越能早早适应“不如意”,就越能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怨气变成干劲,把消极变成自觉,因此就能创造出一片海阔天空。

  适应世界,学会面对与接受,并不是消极地在世界面前躲避,恰恰相反,是让我们更能积极地影响世界!

  ■ 少讲“看不惯”,多学“看得懂”

  “看不惯”,这也是很多员工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领导的处事风格看不惯、对同事的做事方法看不惯、对现有的制度看不惯、对奖惩措施看不惯……总而言之,看谁都不顺眼,觉得谁的水平都不行,恨不得能撸起袖子,往所有人面前一站,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