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4年第1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要游历,最好的方法就是“野游”。没有人招待陪伴你,没有任何事情缠绕干扰你,也没有任何的限制阻拦你,从身体乃至心情都是自由自在的。放野四山,坦舒无可形状。 
  我们走累了,恰好路过一个叫什么“街”的小集镇。当地人方言叫“该子”。集镇上五颜六色的少数民族服饰让你眼花缭乱,哈尼族人、彝族人、傣族人、白族人、撒尼族人……还有些让你难以分辨的民族。各民族语言混合在一处,你不知身在何方。集镇上各民族百姓从四面汇集,售卖的东西也千奇百怪的。被我们视为珍奇食物的一些“菌”类如“牛肝菌”、“鸡棕菌”等等,在这个山野集镇上是堆在大块的塑料布上论“捧”卖的。给多少钱,山民懒得称,用粗大的手拿给你捧几大棒就是了。我还看到一个山民用背篓装的石榴,一个竟然只比足球小儿毫!你说这里是边远落后的边境山区,我曾经在一个寨子里听到农民在拉小提琴在吹黑管。这个寨子隐藏在深山里,距离县城也起码有半天的路程。而小村乐队的乐手们习惯的打着赤脚高卷着裤腿。旁边,是温顺的水牛的细细地咀嚼。 
  那一天,我们吃了一顿毫不掺假也毫不伪作“地方特色”的地方小吃——烤豆腐干,烤饵块。就在路边的一个小摊上,一个火盆上放着一块篦了,下面是木炭火,篦子上是一块块据说是云南特产的“石屏豆腐”。豆腐干切成四方小块,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等烤至两面焦黄时,你蘸着用麻油甜酱油辣椒调制的一种专门调料,那个滋味我至今都没有找出一个特别准确贴切的词汇去形容它的美味。 
  人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些事情固然当时可以“惊天动地”,但在你的心里未必能保留多久。有些经历在当时看来似乎有点“过眼烟云”似的须臾间就过去了,没有几分钟功夫就会忘在脑后。 
  但人最奇怪的一个大脑功能就是,当你细细咀嚼人生梳理经历回忆往事的时候,你能想起来的,往往是那些在当时几分钟之间就不经意的过去了的往事。 
   
  2003年5月于京西寓所 


电影的现实
王汉川 贾磊磊等 
 时间:2003年9月18日 
  地点:北京犀锐文化艺术中心 
  策划:杨 卫 金 燕 
  主讲:王汉川 贾磊磊 史 建 杜庆春 卫希帝 
  主持:金 燕 杨 卫 
   
  主持人语: 
  十年前,除了专业的电影工作者,几乎没有哪个百姓能知道塔尔科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但现在在年轻人的聚会交谈里,随随便便就可以听到像费里尼、小津安二郎、阿巴斯等等许许多多电影大师的名字。但同时,十年前的那些年月,电影院的售票口总是排满长队,而现在我们几乎很难有机会感受到与几百上千人同坐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一起哭一起笑的滋味了。(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的观影经历几乎就来源于电视屏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国电影观众观影素质的普遍提高、观影热情的持续高涨和中国电影市场的长久萎靡。 
  “看片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一种需要,但在影院里正儿八经地“看电影”则远远没有形成整体氛围。盗版电影市场的繁荣、书店里持续热销的电影专业书籍、时尚杂志里必不可少的电影版块等等都使我们不能不意识到电影文化已经在大众中间自发兴起。而电影院的门可罗雀、电影票房的持续低迷、大量国产电影的“自产自消(失)”则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电影文化还没有形成,因为健康的良性的电影市场没有形成。不能不说,电影文化已然兴起,但显然没有真正成熟。 
  问题出在哪里?只是由于一个盗版问题吗?还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抑或创作者本身的问题?还是有更大更多的主客观原因?解决的途径在哪里? 
  另一个电影热爱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电影经历过几个很耀眼的时期,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艺术上,都有着现在难以企及的辉煌。那么未来呢?中国电影有再度辉煌的希望吗?当代的中国电影在都市化进程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正巧旅居国外的电影理论家王汉川先生归国探访,便召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贾磊磊和电影学院的杜庆春以及《今日先锋》的史建等专家坐在一起漫谈中国电影的发展。有趣的是,与会的几位专家正好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几乎可以代表1980年以来的三代电影工作者和电影观众。观点各有侧重,但放在一起似乎就可以使人全面地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也使得我们有机会从多种角度尽可能全面地看待中国电影发展中间存在的问题。 
  ——这正是设计这个“电影的现实”漫谈会的宗旨。 
   
  杨卫: 
  今天把大家请来,是想请大家谈谈中国电影的现状和对中国电影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正好赶上王汉川先生从美国回来,也很想请王先生介绍一下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大家可以泛泛地谈,先请王先生介绍一下吧。 
   
  王汉川: 
  今天和诸位青年学子见面我感到非常激动。我在国外生活比较久。到美国已经十三年了。现在,正赶上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我对这个社会现实比较关注。我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非常热爱,这些年我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我们国家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去,还有就是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做些具体的事情。 
   
  金燕: 
  王老师,您在国外做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对西方电影文化应该是比较了解的,那么您从国外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应该有一些比较不同的角度,您对国内电影的发展现状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呢? 
   
  王汉川: 
  那我就对中国电影发展动向说一点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我觉得中国电影这几年的发展,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一种载体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家知道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辉煌的时期。一个是三十年代中期、四十年代末期、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文革”以前,再一个就是七十年代以后的电影语言的改革,最近几年电影的创作更加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年电影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电影创作的基础上,对电影镜头的运用、电影画面的构成、电影的叙事形式上的把握都有很大的进步,电影表现手段更加广阔,也更加感动人了。咱们中国电影在西方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在西方搞中国电影回顾展,往往是以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经典电影为开端,因为那个时代的电影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风雨雨和各个层面,而且从世界范围上来讲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那么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电影艺术手段是更加丰富多彩了,不仅继承、借鉴了西方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也融入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所以具有很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我国电影在西方艺术节上频频获奖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电影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我想真正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责任心,把一个国家人们所关注的东西表现出来。 
   
  金燕: 
  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呢? 
   
  王汉川: 
  我在国外这些年,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有几件事情印象比较深。1996年前后,在雅典城,一个雅典的文化机构举行了世界电影汇展,包括我们中国的几部影片,其中有田壮壮的《蓝风筝》,那部片子在国内没有公演。当时我和我太太看到那部影片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同时我看到许多在场的外国朋友,他们也在纷纷地擦眼泪,这说明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传播手段具有强大的力量。关于《蓝风筝》,我们暂时不去评论影片本身的政治内容,就说它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给西方观众一个强烈的印象。 
  可是我们中国电影到底是不是真正全面地反映了我们中国的社会现实呢?我认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的意思是深挖我们中国优秀的东西,把我们的传统美德介绍到西方去,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比如我本人经常在美国一些大学里做讲座,介绍中国文化,有人就问我,你们中国是不是确实还有女人裹小脚,一夫多妻。我问你从哪个地方得到这些印象,他就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的电影中得到的。我说那个电影的片头有字幕,说明那是过去的故事,二十年代的故事,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他说可是给我们的印象你们还是这个样子的。这就说明我们电影工作者还有项使命,就是把我们中国的文化全面地介绍出去。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中西文化中间的沟通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存在着互相把对方妖魔化的倾向,特别是对对方的文化负面的东西注重较多。布什总统去年来中国的时候发表了一个演讲,特别提到两国的人民在文化上需要更好地沟通,互相取得更多的理解。我们当然可以开讲座去讲这个东西,但是电影是个更有力的传播手段,可以发挥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金燕: 
  那王老师可否说一下,我自己也比较关注,像您说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是长袍马褂裹小脚梳辫子之类的,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第五代在国际上的频频获奖,恰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国外的人对东方电影认识的偏见,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想请贾老师杜老师你们也都谈一谈。 
   
  杜庆春: 
  刚才王老师说的一个偏见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任何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如果文化没有偏见,这种文化就是没有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