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30日 10:23
主讲人简介: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内容简介:汉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汉朝提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治国思想:独尊儒术。但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理论和实际经常脱节,不易操作。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儒家思想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儒家思想烦琐、不切实用。他曾在《史记》中写到“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说:儒家研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六艺经传,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有时候人们学了几代,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所以历代君主对儒家都有如此的看法。后来叔孙通帮助刘邦整顿朝纲,肃朝廷礼仪,这是儒学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开端,到汉武帝时代,皇权的威严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中期被统治者接受成为治国良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在实际操作中,把儒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最后才使汉朝的统治者扭转了对儒家的看法,最后尊儒,用儒。
(全文)
我们继续讲汉代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问题。那么儒家要成为官方思想,儒家要被统治者接受,儒家要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仍然不能真正被统治者所接受,什么问题呢?就是儒家的操作问题。因为当初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他是非常看不起儒家的,为什么看不起儒家呢?他觉得儒家这些学者都是一些空谈家,就会说大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这个汉高祖动不动就骂竖儒,老是骂儒家。
那么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有些儒家的知识分子去投靠他,汉高祖对这些儒家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很买账,不太高兴。而且汉高祖留下了一个历史污点,他把一个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在里头撒泡尿,然后又把帽子还给人家了,对儒生非常不尊重。那么后来有一个大臣叫叔孙通,叔孙通当年去投靠刘邦的时候,这个刘邦看他穿了一身儒的服装,刘邦很不高兴,叔孙通看出来了,所以叔孙通就回去了,换了一身衣服,换成短衣短袖,当时叫楚服,楚国的楚,刘邦看了以后就高兴了。有几次有儒生来投靠刘邦,那么刘邦往往先问问这些传达的人,这人什么样,服饰、打扮、神态什么样,这个传达人就说状儒,就是像儒的那个样子,刘邦就不见,刘邦对传话人,他就说,你回去跟他说,告诉这个来人,说我正在忙大事,现在没时间会见儒生,没时间跟儒打交道。所以这个反映出什么?刘邦对儒是很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儒(给)他的印象崇尚空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操作能力不强,没有什么操作能力,他有这么一种印象,这个印象呢,其实不光刘邦有,很多人都有。
那么对儒家的这种看法,大家一直就没有变,是一贯的,都认为儒家不切实用,儒家的操作有问题,它不能把它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际操作。实际上儒家内部一些人,也承认这一点。孔子的弟子子路就说过,“道之不行,已知知矣”。我儒家,我所提倡的道,所坚持的道,推行不下去,我知道,我自己心里明白。所以这个东西呢,看样子大家对这个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儒家思想也有一些看法,他认为儒家思想烦琐、儒家思想不切实用。他曾在《史记》中写到“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说:儒家研究的诗、书、礼、乐、艺、春秋,这些六艺经传,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有时候人们学了几代,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这个司马迁在《史记》里头对说儒家烦琐,儒家不切实用。司马迁是这么说的“夫儒者,以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就是儒这个东西,它讲的那些六艺,它讲那些古代的文献,讲这些道理,特别多,特别烦琐,人们有时候学了几代,都不能把它的意思弄清楚,所以司马迁对儒家也有这样的批判。所以汉高祖刘邦当初不喜欢儒家,整个社会都对它有这种看法。包括后来窦太后,窦太后反对有为,她也反对儒家,她也说儒家烦琐,儒家不切实际。
但是后来儒家自身也开始做一些调整,这个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调整完的,是长期的这么一个调整过程。在调整的过程中,儒家逐渐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这个不好操作,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脱离实际工作,讲空洞的道理,它也在克服自己的这个缺点,不过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家发挥了一次作用,把儒家的一些想法,儒家的思想怎么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了一次,不过这种运用呢,只是一些初步的运用。什么事呢?就是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以后,自己的精神地位并没有确立,自己的尊严并没有确立,他的那些老朋友怎么样,缺调少教,大家过去本来就素质非常低,都是一些地痞无赖,所以夺取了天下以后呢,这些无赖过去的这些陋习,坏习惯还没有改变,特别缺调少教,缺少教养,所以刘邦非常烦恼。
这时候刘邦一个重要的大臣,叔孙通,他在旁边看到了,叔孙通他就是个儒家的学者,他看到了,所以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儒家需要开始发挥作用了,儒家能够给他解决问题,前头咱们不是说吗?儒家不好操作,儒家解决不了具体的问题,尽空谈道理,那么叔孙通这个时候抓住了一个机会,他看到了什么呀?他看到这个问题,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朝纲没有建立起来,礼仪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他的这种皇帝的尊严不能确立,不能树立这件事情,叔孙通觉得儒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点作用,可以帮他解决。所以叔孙通就对汉高祖刘邦说,这件事由我来解决,我来给你调教,来给你训练这些粗人,这些大臣,这些将军。实际上他要给他调教这些小流氓,调教他们。那刘邦当然就答应了,就说既然你能解决,那你给我解决,就答应了。叔孙通就把他过去读的那些书,记载古代的礼仪,礼仪规范、礼仪制度的那些书都给拿出来了,还找来了他的很多学生,然后他们共同干嘛?按照古代的礼仪,这些礼仪规范来调教刘邦手下的这些大臣,这些将军,这些粗人。那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该做什么样的动作,该怎么样说话,平常应该怎么样尊君,在君主面前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你们彼此之间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让他们讲文明,讲礼貌,懂得一些文明的东西。
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叔孙通跟刘邦说调教可以了,怎么样,现在给你来演练一次,你来看一看怎么样,据说在一天早上,开始正式让这些大臣按照叔孙通和他的学生的调教来演练他们已经学会的这些礼仪。那么到那天呢,刘邦上朝了,来看看底下这些大臣,开始来演习这些礼仪。那么这些大臣一下变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礼貌,非常文明,迈着四方步入朝,入进来之后,见着皇帝应该怎么样下跪,应该说哪些恭敬的话,文明的话,他们的服装,那也都是非常符合标准的,符合要求的,所以这一个个表现得非常有教养,当时整个上朝这个气氛非常庄严,非常肃穆,给人的感觉非常文明,气氛非常好,所以经过这么一次演练,刘邦当时给美坏了,乐坏了,刘邦当时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严,那么这件事情应该说叔孙通怎么样,使得儒家在操作这方面小试牛刀,试了一把,使刘邦尝到了儒家的甜头,所以有的人在《汉书》里有这个记载,有的人说叔孙通是汉代儒家之宗。
这个宗什么意思?我觉得如果儒家之宗也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说是儒家进入操作,为统治者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地为统治者解决问题进行操作,他是一个开端,所以汉高祖刘邦特别高兴,从此知道儒家的优越性,知道儒家的优点,当时还重赏了叔孙通,那么叔孙通的学生也都受到了奖励,给官做,给了赏,所以这件事是儒家操作这方面取得的一个非常大的进展。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儒家在操作这方面当时还是不行,就是叔孙通虽然使儒家进入到操作,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操作是非常浅的,浅层次的操作,这个深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开始,而且即使是这种浅层次的操作,儒家也并不都是成功的。其实这个浅层次的操作,这种礼仪,这种表面的规范,这种浅层次的操作,在很多方面还是失败的。我举个例子,比如秦始皇的时候,人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不喜欢儒家,其实开始秦始皇也并不是排斥儒家,在秦始皇的朝廷里头,还是有儒家的学者在那儿当臣的,他也用了儒家的人,比如淳于越,史书里记载,他当时在秦始皇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治理天下,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发了言,他也有发言的权利,尽管秦始皇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反映出秦始皇的朝廷里头,也并不纯粹都是法家。
再有秦始皇去祭祀泰山,那么祭祀泰山的时候呢,他也征求了当地那些儒生的意见,让他们来讨论讨论,应该怎么样祭祀?什么样的礼仪?什么样的规范?什么样的规定?实际上他向一些儒家学者做了咨询,可是不太成功。为什么不太成功,就是这些学者讨论来讨论去,提出的建议都不太实用,比较怪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