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平经》,在《修一却邪法》中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又称:
〃上贤明力为之,可得度世;中贤力为之,可为帝王良辅善吏;
小人力为之,不知喜怒,天下无怨咎也。〃CE守一不仅是养身之道,也是一种度世、辅国、治身的方法。即〃天之纲纪〃。
《西升经》称〃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CF意思是,守一之人,虚空无心,常德留止,所以能控制天地,治理万物,威震千灵,鬼神畏伏。因此,守一又是一种降服神鬼的方法。
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魏晋时期〃一〃又幻化为神形,并同传统的脏腑神观念结合了起来。葛洪《抱朴子内篇》称〃思神守一〃,可以〃却恶卫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一有所居之处,护卫之列。
葛洪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珑;
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不仅如此,〃一有姓氏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CG有服色姓氏的〃一神〃,居于上丹田和中丹田之中,成为人身的守护神,这就同黄庭内修之术联系了起来。《云笈七箓·三一服气法》称:〃夫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CH完整地将〃守一〃和〃三丹田〃内修理论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一〃幻化的男女神灵,姓氏服色却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进入后世的道教神仙谱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天师道派对〃守一〃有不同的解释有关。
五斗米道对于当时流传的〃守一〃之法持保留态度。《老子想尔注》批评守身中之神是〃伪伎〃时称:〃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
五斗米道称一者指的是〃气〃,或者指的是〃诫〃。〃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CI以〃守一〃求成仙之法的理论基础是形神二元,也就是认为人的神可以离开躯体而独立活动;当然,也可以运用〃守〃的方法使人神不离身,而获得长生。这种二元论的必然结果,是人的形也可能看见自己的神,《抱朴子内篇》称这种见到自己身中的〃三魂七魄〃,乃至〃天灵地祇〃、〃山川之神〃的方法为〃玄一〃。〃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特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CJ上清派又有守〃真一〃之法。齐梁道士陶弘景的《真诰》称:〃守真一笃者,一年使头不白,秃发更生〃。这个方法只是要求〃凝心虚形,内观洞房,抱玄念神〃。CK唐宋以后,内丹术广泛流行,〃真一〃被解释为〃真水〃。宋至游子曾慥在《道枢》中称:〃大道之真一,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七返,混一归真,则神全精复。〃气液相生,自无生有,自有返无,就是真一还丹的〃根蒂。〃
〃三一〃也被解释为〃精神气混三为一〃CL《玄门大论三一诀》称:〃精者,虚妙智照之功;神者,无方施累之用;气者,方所形相之法也。〃CM
注:
①《道藏》第12册71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⑤⑥⑦⑧⑨CFCHCKCLCM《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459页,第5册50页,第2册373、595页,第1册12页,第3册610、598页,第2册517页,第3册613页,第3册618页,第1册433页,第4册579页,第10册521页,第1册3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CE《太平经合校》第60页,第410页,中华书局,1960年
CD《太平御览》第3册2981页,中华书局,1960年
CGCJ《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99、297页,298页,中华书局,1982年
CI《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①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道为妙用,散而言之,即一为三,合而言之,混三为一,通谓之虚无自然大道归一体耳。非是相生相法之理,互有先后优劣之殊也。非自然无以明道之性,非虚无无以明道之体,非通生无以明道之用。〃这就是说,〃道〃不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道德经》还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事情成功,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杜光庭认为,道是无私的,〃不亲其亲,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长之功,不矜于下,不见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为,以为自然而然也〃。②《南华真经·缮性》篇赞扬古时社会:〃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至一,就是至道。
至一的社会就是体现了道的社会。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无为而常符合自然。郭象注称:〃任其自然,故至一。〃③《淮南子》较多以〃自然〃的观念论述天地之道和为政之道,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意谓不论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凡事都要循道而行,自然而然,不可勉强。认为天高地厚,昼日夜月,阴阳变化,列星高悬,船浮于水,车行于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两木相摩而热,金火相守而流,圆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又称〃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认为至人之治,〃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④《通玄真经·自然》篇,则从人主之术的角度充分论述了〃自然〃治政的内容,认为人主推行王道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下徭,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言无文章,行无仪表,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当然〃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但是圣人也要立法以规范社会,〃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⑤立法的目的就是使民众〃自然〃,生死都心情舒畅。
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⑥《太平经》则称〃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就是说,自然和元气一样,都是高于天地的东西。又称〃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⑦意思是,自然而然地循道而行,万物都可以得到它自身所处的地位,这也是将〃自然〃视作〃道〃的一种特性。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葛洪还在《明本》篇中评论了班固贬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公案,认为〃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⑧认为自然就是天道。《黄庭内景玉经》也多有以〃自然〃代替〃道〃的经句,如:〃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还魂返魄道自然〃等,据梁丘子注,〃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虚无十有二气,自然为先〃,〃拘魂制魄,令不动作。帝在身中,道以自然〃。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入自然品》,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也就是〃不知其所由然〃。《洞玄自然经诀》提出所谓真人,就是〃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与道合真〃和〃同于自然〃的意义是相当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