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的深层结构,因而语言可以翻译。翻译过程是把一种民族语言从表层
结构转换到深层结构,在深层结构上找到与另一种民族语言的相同处,
再把另一种语言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
乔姆斯基依据上述理论及一系列规则,运用数理逻辑的推导方法,
成功地从有限的语言材料推出无限多种语句来,从而证明了他的转换生
成语法理论的正确性,使这一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在哲学之外
的计算机语言、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通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
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开创了语言学的新时期。
… Page 42…
索尔·克里普克(1941— )是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美国70
年代后成名的分析哲学家。他从研究模态逻辑入手,进而研究模态逻辑
的语义分析,提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同时,对蒯因之前的运用谓
词逻辑提出的语言分析理论作了尖锐的批判。他的主要论著有:《同一
性和必然性》、《命名和必然性》、《真理论概要》、《说话者的指称
和语义学的指称》、《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等。
名字和指称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一直由
弗莱格和罗素所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居主导地位。 70年代,克里普克
等人主张“历史的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公开论战,并取得了胜利。
名字包括专名和通名,专名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通名指普通名
词,如桌子、树木。每个名字都有内涵与处延,也就是含义与指称,内
涵决定外延,含义决定指称。按摹状词理论,专名包含着一组摹状词,
每一个摹状词代表被命名者的某一方面属性。例如,“亚里士多德”这
个专名包含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
大帝的老师”、“《形而上学》一书的作者”等摹状词表示的属性。通
名也是如此。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质疑:摹状词所表示的含义对一个专
名或一个通名来讲并不具有必然性,只表达某种偶然属性。例如,“古
希腊著名哲学家”等摹状词所表述的属性并非“亚里士多德”一词的同
义词,也非亚里士多德必然所有。因此,专名与摹状词根本不同,专名
是固定记号,摹状词则是偶然记号,通名也是固定记号,表示通名属性
的词所表述的是必然属性。必然属性不同于通名所指称的先天属性,而
是可以由科学研究后天去发现的,是经验的。那么,专名和通名又是怎
样去指称特定对象的呢?克里普克认为是借助某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历
史事实去指称的,这就是他的“命名的因果——历史理论”。一个人得
到一个名字,并不是由于他具有这个名字所含意义的特性,而是由于他
出生后被他父母取了这个名字,其他人知道后也用这个名字称呼他。通
过各个人的血缘关系和一定的命名活动,人们获得各自的名字。在这种
情况下,形成了一条被指称物与社会成员间的传递链条,被指称物的专
名沿着链条一环环传递,链条另一端的人们用专名去指称被指称物,而
不必知道被指称物的种种特性。克里普克认为,重要的不是名字的说出
者如何考虑他对名字的理解,而是这条实际的传递链条的建立,它是在
历史中建立起来的。通名的命名也是如此,最初通过实物或动作来表示
名字所指的对象,人们知道后也都沿用了这种名字去指称。
克里普克的观点对分析哲学的传统定见所提出的尖锐挑战,引起了
广泛的讨论。他通过命名理论所表述的历史的、常识的观点,令分析哲
学家们耳目一新,但他的这些新观点,如关于通名的形成问题,尚待更
充分的论证与研究。
理查德·麦凯·罗蒂(1931—)也是70年代成名的美国分析哲学家。
他早年对分析哲学兴趣不大,后来因读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又受到蒯因等人的影响,于60年代转向分析哲学研究。70年代以后,他
对分析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些传统提出了全面质疑。他的主要
论著有:《语言学的转向》、《哲学和自然的镜子》、《实用主义的结
论》等。
罗蒂认为,源于希腊哲学又经笛卡儿、洛克、康德直至当代分析哲
… Page 43…
学与现象学的西方哲学传统,始终是一种基础主义,即把哲学研究的问
题看成是根本的、先验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关
于表象的一般理论;笛卡儿进一步把表象看成是外界实在的内部反映;
康德再进一步认为哲学是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基础;到分析哲学
和现象学,仍未摆脱表象概念的主题。分析哲学从语言分析去研究精确
表象,现象学则从本质还原去研究表象。这一传统实际上并无万古不变
性,传统哲学所希望为人们提供的永恒牢固的知识的基础,实际上并不
存在,没有适合一切时代人类知识的合理而客观的普遍标准。罗蒂认为,
西方哲学传统之所以如此,与西方文化中的视觉思维习惯有关。这种文
化特征导致了哲学上的反映论传统。然而以一种感觉方式作为其他感觉
方式的基础是没有道理的,它在哲学上必然带来偏见。这种视觉思维特
征的文化及其哲学传统在20世纪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罗蒂认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范式,而各个
时期的哲学范式不过是那个时期与社会心理和思潮相关的一种约定。哲
学是人类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中进行对话的一种声音,而不是对本质的
精确表象的研究。罗蒂认为,20世纪已不是一个需要以哲学理性去抗衡
宗教迷信的时代了,文化的世俗化与宗教相比已完全占优势,以精确化、
严格化去发现思想与世界一致性的哲学的传统功能正在丧失,正统哲学
主张已越来越显得荒谬,如同17世纪以后人们对经院哲学命题的讥笑一
样。新的哲学应当摆脱传统的问题及其研究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哲学活
动方式,以一种新型的、有情趣的理智生活和对话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
新的精神境界。
可以看出,逻辑实证主义自蒯因以后,遭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许多
哲学家的批判,在衰退中出现了新的语言哲学。这些哲学家几乎都是在
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的,他们也都是在逻辑实证主
义的培养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国60年代以后的语言
哲学,是分析哲学,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继续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多
少是由于分析哲学另外两个学派的影响。
2。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日常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的另一支派。它形成于30—40年代的英
国。当时,虽然仍有一些高声望的哲学家,如艾耶尔(1910—1989),
坚持并系统地传授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但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已从
欧洲转向美国,逻辑实证主义在英国不再红火,日常语言学派便取而代
之。这一学派承袭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关于尊重人类日常语言的观
点,反对逻辑实证主义构造精确的理想语言的主张,对形而上学全盘否
定的态度,以及偏于数理逻辑的方法。日常语言学派主张,日常语言本
身就是完善的,哲学中概念的混乱是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
因而哲学应当通过研究日常语言去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去构造一种人
工语言。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词、短语、句法进行语言学方法
研究,不重视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正因为这一特点,有些哲学家批评
这一学派研究的不是哲学而是语言学。
60年代以后,由于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以及美国语言哲学的影
… Page 44…
响,日常语言学派逐渐衰落。但它对整个分析哲学的影响已渗透到当代
许多英美哲学家的思想当中。
(1)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
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分为剑桥学派和牛津学派。剑桥学派形成于30
年代中期。当时剑桥大学由于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执教而成为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在他们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哲学家,不赞同关于分析命题
和综合命题的划分,也不赞同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而是主张
仔细研究日常语言。威斯顿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牛津学派形成于40年代。维特根斯坦于1947年退休后,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随即转移到牛津,50年代是牛津学派最兴旺时期。当时,英国
最著名的一些哲学家集中在牛津大学,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都
是在牛津执教的哲学导师,他们的思想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内容。
因而,牛津学派在国内外的影响比剑桥学派大得多。
约翰·特伦斯·迪芬·威斯顿 (1904— )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对“哲学”一词进行了语义分析,以说明哲学的目标不是发现新事实
(这是自然科学的任务),又不能无视事实。哲学的范围是研究事实的
结构,使事实结构清楚地显现,以便人们去获取关于事实的新知识。威
斯顿的主要论著有:《逻辑构造》、《哲学的困惑》、《他人的心》等
论文,《心和物的问题》、《哲学与心理分析》、《悖论与发现》等书。
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