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本原是“人富有一种精神性的灵魂”,它的本性就在于与一个身体相 

    结合,即附着在人的身体上。由于灵魂的附着,人才有精神,并通过精 

    神之光的照耀而使人具有着不同于动物的理性力量。马利坦的这一结 

    论,充分说明了他那典型神学哲学的倾向,而他对感觉主义的吸收,则 

    是为了使这种神学哲学更适合当代潮流。 

          “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 

         马利坦反对现当代哲学思潮中取消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强调形而 

    上学具有现实意义,认为哲学就是要研究一切事物的第一因或最高原 

    理。他把这最高原理称作“作为存在的存在”,意即一切具体存在的物 

    背后的那个本质的存在。他认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物是缺乏独立性的存 

    在,它们只是偶然的、短暂易逝的。在没有被赋予普遍存在意义的时候, 

    它们只是潜在的、可能的存在,它们是处于低层次的存在。在感性存在 

    物背后才是支配它们的、具有“纯理智价值”的存在,这是纯粹的精神 

    存在物,它不同于感性存在物,具有超时间性和超自然性。它是独立的、 

    与感性存在物相隔绝的,但又作为一种精神,“直接呈现于人心面前”。 

    它表现为“任一事物的观念”,表现为“定义所表达的东西”,因而在 

    本质上就是“思想对象本身”,它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存在,一种完满 

    意义上的存在”。马利坦认为,这一高级存在就是一切的本质,由于这 

    个本质,万物才成为可理解的。马利坦是用精神本质与物体现象的关系 

    来说明精神在现实中的地位和意义,表达了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 

    也以哲学方式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中追求物质的倾向的忧虑。当然,也 

    表达了他作为神学哲学家的思想特点。 



① 《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426 页。 


… Page 72…

                       2。吉尔松的正统经院哲学 



     埃齐厄纳·吉尔松(1884—1978),法国巴黎人。他生长于天主教 

家庭,从小立志研究中世纪哲学。早年从学于柏格森,获巴黎大学文学 

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服役、被捕。战后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 

学、巴黎大学教授,曾赴加拿大组建并主持“中世纪研究所”,直至197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停止了一切活动。战后获法国科学院院士,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积极往来于加拿大、美国等地,从事中世纪 

哲学的讲学与研究。他一生写过700多部(篇)著作和论文,二战前的 

主要著作有:《托马斯主义》、《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精神》、 

 《圣奥古斯丁研究概论》、《基督教主义与哲学》等;二战后的主要著 

作有: 《存在与本质》、《邓·斯各特基本论点概论》、《基督教哲学 

概论》、《哲学家与神学》、《质料与形式》等。 

      “经院哲学即基督教哲学”。 

     这是吉尔松于20年代末提出的命题,曾引起新托马斯主义内部十余 

年的大辩论,波及法国、比利时等多个西欧国家。吉尔松之所以提出这 

个命题,是针对19世纪末复活起来的经院哲学思想——新托马斯主义中 

的现代派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的世俗化,认为是庸俗化、赶时髦,是 

对经院哲学的歪曲。为此,他用这一命题来论证经院哲学就是宗教哲学, 

以纠正现代派把经院哲学与神学区别开的观点。 

     首先,吉尔松提出,哲学必须以信仰为基础。因为,信仰是“认识 

的开始”和“保证”,是“人类思维通向真理的第一步”。信仰,是人 

类知识的要素,包含着人类知识的一切价值。因此,哲学离不开信仰。 

尽管哲学研究理性,但是“对理性来说,信仰是亲密的指路明灯”;“尽 

管哲学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但离不开上帝的权威”。 

     然后,吉尔松从整个天主教哲学史去证明经院哲学的神学信仰基 

础。他认为,经院哲学既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也不同于现代一般哲学, 

因为这两种哲学都只强调理性而脱离信仰,称不上是真正的哲学。真正 

的哲学以“认识永恒的生命”为对象,经院哲学正是如此。它“只有两 

个对象:一是上帝,一是灵魂”。吉尔松认为,经院哲学起自公元初的 

教父哲学,以教父奥古斯丁为代表。奥古斯丁就论述过哲学与神学没有 

本质区别,主张把“理智的真理”与“信仰的真理”汇集于一个真理。 

在奥古斯丁那里,已经明确提出了“基督教哲学”这一概念。吉尔松又 

引证中世纪时代托马斯的论述,说托马斯也曾断言神学是关于信仰的学 

问,“哲学是神学的侍仆”,要体现神学的教导,哲学就是神学。托马 

斯主义既不是柏拉图主义,也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而主要是基督教主 

义。吉尔松还引证了欧洲近代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关于经院哲学是基督 

教哲学的论述,来证明经院哲学作为真正哲学的神学性质。他一再强调: 

 “正由于基督教的神学,哲学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圣 

托马斯最基本和最深刻的哲学概念渊源于神学。他是个神学家;“笛卡 

儿之前的哲学就是神学”。 

      “回到中世纪去”。 

     吉尔松之所以直言不讳地称中世纪哲学、托马斯主义是基督教哲 


… Page 73…

     学,而反对新托马斯主义中其他人把经院哲学现代化、世俗化、非神学 

     化,就在于他确信神学本身的力量,确信神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一无 

     二的价值。 

          作为一位中世纪哲学史学家,吉尔松着重从哲学史过程去论证经院 

     哲学的地位和意义。他反对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期,他说:“现代哲学 

     不存在为了获得理性的权利而反对中世纪。恰恰相反,中世纪为了现代 

     哲学的权利去掌握了理性。纵然十七世纪企图以具体行动来抛弃前几个 

                                             ① 

     世纪的成就,结果只是继承了它。”在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中世 

     纪哲学,绝不是沉闷、黑暗和错误的阶段,正相反,它是连结古代与现 

     代的重要时期。因为17世纪以后的所谓思想复兴,实际上恰恰是从中世 

     纪哲学继承过去的。吉尔松认为,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影响过古 

     代的教父哲学,教父们从圣经的意义出发改造了“逻各斯”。到中世纪, 

     托马斯为代表的经院哲学进一步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经 

     过若干世纪的不断努力之后,通过一种飞跃,即中世纪哲学汲取了亚里 

                                                                           ① 

     士多德之后,又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然后奠定了现代的哲学” 。因此, 

     中世纪哲学首先不是古希腊哲学的后退,而是超越;其次不是现代与古 

     代的中断,而是现代的开创。他认为,笛卡儿哲学渊源于托马斯思想, 

     托马斯才是“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现代哲学中的理性倾向、科学 

     倾向、人性倾向、自由倾向等等,都源于中世纪,是中世纪哲学批判了 

     各种纯粹的抽象观点,才建立起具有“绝对权威和完全人性的一种自由 

     哲学”。吉尔松的结论是,既不能说中世纪只有神学没有哲学,也不能 

     说现代哲学只是哲学不是神学。因为哲学与神学的一致性决定了神学不 

     能脱离哲学论证,哲学也不能脱离神学的指引。“现代哲学在淘汰神 

     学……实际上,它们在企图坚持和恢复形而上学时,就是在建立一种自 

                 ② 

     然的神学” 。要使现代哲学成为真正哲学,就必须沿着教父神学和中世 

     纪神学的方向前进。他说:“毫无疑问,除了中世纪的神学之外,还有 

     什么中世纪的思想能够一直成为我们社会的巨大动力和文明的指导 

     呢!”③ 

          以上可以看出,吉尔松是一位正统的经院哲学家。他在最根本的意 

     义上坚持和捍卫了托马斯主义的神学哲学性质。在他看来,中世纪在西 

     方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抹煞的历史作用,经院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基础和源 

     泉,并且仍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任何否定中世纪、否定经院哲学,哪 

     怕是根据种种需要对托马斯哲学作任何一点修正,都是不应该的,是对 

     自己过去生命的玷污和背叛。 



                            3。波亨斯基的神学形而上学 



          约瑟夫·波亨斯基(1902—),瑞士人,原籍波兰。早年毕业于波 

     滋南大学经济专业,后到瑞士弗赖堡大学专攻哲学,1931年获哲学博士 



① 吉尔松:《中世纪哲学》,1952 年法文版,第761 页。 

① 吉尔松:《中世纪哲学》,1952 年法文版,第761 页。 

② 同上书,第7758~759 页。 

③ 同上书,第7758~759 页。 


… Page 74…

    学位。同年往罗马安哲利岗神学院研究神学,1934年获神学博士学位, 

    此后留校任教,升为逻辑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反法西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