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是,每一组对句中先是一个比喻,然后是一个陈述,例如:
山丹丹花开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接着,与此并列的数句之后: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人物形象对应着众所周知的有浪漫色彩的事物:
隔窗子了见雁飞南香香的苦处数不完人家都说雁儿会带信捎几句话儿给我心上的人:
“你走时树木才发芽;树叶落净你还不回家。”
年轻情侣罗曼蒂克的欢悦情调足以抵消诗文中的粗俗和韵味的不足。《王贵与李香香》继承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类传统爱情歌谣的写法,而为大众所喜爱。
李季后来还写过很多叙事诗,如歌颂玉门石油工人的诗。1958年,他写了一部叙事长诗《杨高传》,讲述一个贫苦的放羊娃如何向一个盲人歌师学习民间歌谣的故事。盲人歌师也是一位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所以,《杨高传》的许多章节涉及到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英雄事迹,但这不影响杨高后来参加土改运动,成为一个革命英雄。长诗的最后一部分描写杨高来到玉门油田的故事。诗人擅长描写地下储藏的石油波澜起伏的景象,以及处理叙事诗行的跳跃。李季的不足之处在于,他急于让人一目了然,这就导致诗句在具体事物的描写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琐碎杂乱。但是,李季可能依然是新中国具有最为广泛的读者群的诗人。后来,李季担任《人民文学》和《诗刊》两家刊物的编委,在促进新诗的大众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50年代初,邵燕祥(1933—)是广播电台的一名年轻记者,他以第一个 ① 见《诗刊》1964 年第 7 期,第 4 — 7 页。译在许芥煜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第 708— 712 页。 ② 周而复:《新的起点》,第120 页。五年计划期间热火朝天的建设为题材作诗、作曲,高度颂扬工业战线的建设者。在诗集《到远方去》中,邵燕祥描写了一批赶赴遥远的建设工地的城里青年: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还没有铁路的影子在我将去的矿井还只是一片荒乱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美好的希望谁都不会落空①此外,孙友田(1936—)这位淮南煤矿的诗人描写了工业战线建设者的形象,从而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学鳌(1933—)则在1956年出版了诗集《印刷工人之歌》。
农民题材的小说前些年,赵树理(1906—1970年)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得到高度评价,并有许多作家纷纷模仿。1943年,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用直率简单的方法描写农村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小说中的青年人要克服保守的父母的压力,破除农村迷信,其活生生的代表分别叫“三仙姑”和“二诸葛”。赵树理创作这篇小说时有意识地吸收了他的家乡山西山区农村民间艺人的说书艺术,用语朴素、简单,并尽量使用符合人物身分的语言,善于制造悬念,阐说情节的发展,以保证吸引读者,他的小说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即刻抓住读者的兴趣。赵树理这种小说写法虽然开始时只在局部地区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很快,许多地方的记者都有意识地把赵的手法当作新时代作家的榜样来学习。他的小说不属于都市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传统,而是真正具备农民背景的创作。的确,赵树理本人来自农村。赵树理在文学上很快声誉鹊起,无疑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党的宣传工作者,其作品坚持了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继《小二黑结婚》之后不久,赵树理又发表了小说《李有才板话》,这无疑是作者最心爱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李有才板话》的开场白中,很明显地流露了赵树理在他所选择的社会总体环境的制约下独有的、具体而简明的手法:
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都是一道斜坡。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有姓阎的,也有杂姓。不过都是些本地户;只有东头特别,外来的开荒的占一半,日子过倒霉了的杂姓,也差不多占一半,姓阎的只有三家,也是破了产卖了房子才搬来的。(第1页)因为当地统治者姓阎,所以,这是不足为奇的。乡村歌师李有才编了一段快板讽刺统治者,并教育村民,向党的新政权指出他们的错误:
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自从有村长,一当十几年。
年年要投票,嘴说是改选, ① 邵燕祥: 《到远方去》,第65 页。选来又选去,还是阎恒元。
不如弄块板,刻个大名片,每逢该投票,大家按一按。
人人省得写,年年不用换,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烂。 (第3页)赵树理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李家庄的变迁》(1946年)。这部小说表现 了地主(以李如珍为代表)与受压迫农民(以张铁锁及其追随者为代表)之 间反复交错的拉锯战。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山西北部的一个乡村。在这 部小说里,作者原来擅长的幽默风格变得冷峻起来,叙述也经常客观冷静: 在共产党武装镇压最严厉的时期,地主李如珍被挖出双眼、砍断双手,太阳 穴直冒鲜血,乃至人民群众对他采取了五马分尸的酷刑(尽管后来党组织知 道后曾经批评过这种报复手段)。反动派狡猾的诡计,以及生动地描写农民 日益自信他们的力量,加上赵树理经常使用活泼的语言,使这部小说在50 年代初非常畅销。直到丁玲和周立波更成熟的农村小说出现以后,赵树理这 部小说的地位才被取代。
1955年,赵树理响应领导关于合作化运动的号召,用他最富于雄心的著 作,再次显示他善于接受艰巨任务的能力。尽管我们可以从他的《李有才板 话》或他的短篇小说《登记》、《传家宝》等反映农村生活变化的尤其是反 映农村妇女的小说看出,这并非赵树理的专长。《三里湾》描写一个遥远的 北方农村新生的农业合作社建设一项水利灌溉工程的故事。村民们在干部带 领下,采用了新方法,克服了唯利是图的包工头和自私自利的中农分子设置 的种种障碍,从而使他们受到现实的教育。在这部小说里,赵树理重新捡起 了早期作品中的幽默风格,尤其表现在描写青年人温柔的爱情追求方面。但 从总体上看,赵树理的涉及面太广了, 《三里湾》显得不够紧凑。最为遗憾 的是,他的《灵泉洞》始终未能完稿,该书的第一部分于1959年首先发表。 他的这部作品描写山西乡村人民在1940到1941年间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四处 抢劫的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故事,这代表了作者回到了早期拿手的写作风格。 作者从往昔陈旧的军事题材中,从容地呼唤英雄形象,挖掘丰富的乡村文化, 用令人轻松而不是粗野嘲弄的笔法处理小说中的巫术、迷信成分。
60年代,赵树理仅仅写了少量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随后,文化大革命进 入高潮,他受到公开批判,赵树理在愚昧的动乱中惨遭迫害致死。
丁玲(1907—)在1948年出版了一部反映土改的著名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该小说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40年代末,土改运动随着 共产党军队横扫华北大地而蓬勃发展,这时,丁玲的那部小说才由原来粗糙 的、公式化的框架发展成宏篇巨著。小说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教育农民 清楚认识到地主就是他们的剥削者。地主在富农中寻找联盟,寻找易受他们 欺骗的追随者。他们的诡计欺骗了幼稚的干部,但到最后,村民们在经验较 为丰富的外来干部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识破并阻止了地主的反动计谋。
丁玲凭借她所受的几年训练,成为一名作家,她早期的小说是富有浪漫 色彩的独白,延安时期,她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暴露社会,这使她在40年代初 期遇到麻烦。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 合 (尽管从未承认过这一点)的创作手法,给年轻一代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 成功的范例。比如丁玲用的是田园诗般的优美笔调,描写受到人们高度赞美 的苹果园:闪光的露珠晶莹透明,村里的顽童光着屁股无忧无虑地玩耍……,丁玲诗意化的语言足以驱散任何理想化的怀疑。丁玲在这部小说里,用较短 篇幅勾勒了顽固的地主钱文贵,他的侄女儿黑妮和程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 关系。程仁以前是钱文贵的帮工,也是黑妮的情人,现在,他是农协主席, 威信渐长,钱文贵企图通过黑妮引诱程仁。顾涌是一个勉强接受共产主义改 造的中农,但最后,他却向人游说尊重他好不容易得到的农民身分。这部小 说的反面人物很有意思,但没有正面人物形象那么光彩。比如,小说嘲讽一 位教师的无耻,这位教师喜欢替地主拨弄是非、贩卖谣言;又如那个傲慢自 大的文采,他向人证明他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荒唐的,不适用 于他所面对的客观现实。
另一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土改小说《暴风骤雨》也发表于1948年,作 者周立波 (1908—1979)是位老党员。小说的标题指的是毛泽东曾经用来形 容觉醒的农民运动席卷中国大地的景象。周立波曾经翻译过肖洛霍夫的 《被 开垦的处女地》,《暴风骤雨》模仿了该书的写法。当然,周立波本人也从 未自诩过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作家。《暴风骤雨》尽管很翔实地描绘了农民 生活,这表明他细致地观察了实际生活,但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缺 乏丁玲小说人物的深度和细腻。作者较满意的作品是他晚期的《山乡巨变》
(1955年),小说描写了 50年代中期湖南的一个乡镇为成立农业合作社而 展开的斗争。但是,周立波把笔墨着重于性格坚强的硬汉,以及他笔下人物 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