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经济学家》,1974 年1 月26 日,第43 页。 中国人声称他们“捕获”了在北京城外的一座桥下向一名中国人提供间谍器材的两名苏联外交官。那个中 国人坦白罪行后,中国即驱逐了那两名苏联外交官。苏联方面接着也驱逐了一名驻莫斯科的中国外交官。 中国指责苏联在远东进行大规模的间谍活动,参阅《阿特拉斯世界报刊评论》,1975 年2 月,第15—20 页 (转载了《远东经济评论》上的一篇文章)。 ① 苏联直升机于3 月14 日降落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中国领土上,《真理报》,1974 年3 月21 日 (见《当 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 年4 月17 日,第3 页)。中国人把该直升机放置在新疆的 哈巴河县(《北京周 报》,1974 年3 月29 日,第5 页),指责俄国机组人员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此后,双方进行了一系列 交涉。苏方力求直升机和三名机组人员安全获释,而中方则利用此事大事宣传,把它当作迫使苏联停止此 类活动的手段。当中国人威胁说要审讯机组人员并把他们押往全国各地示众时,苏联曾呼吁国际红十字会 进行调解,参阅 《纽约时报》,3 月20、23、28 和29 日;5 月3、6、9 日;《苏联动态》(刊登了大量苏 联方面的消息),3 月29 日,C1; 4 月5 日,C1…2;4 月29 日,C1—2;4 月30 日,C1…2;5 月3 日, C1…2;5 月6 日,C1;5 月7 日,C6…7;5 月13 日,C1…10;5 月16 日,C5…6;5 月23 日,C1…2;6 月10 日,C1…2;6 月24 日,C1;6 月28 日,C1…2;8 月8 日,C1-4;11 月4 日,C3…4;《中国动态》, 6 月24 日,A4 ;《中国大陆报刊概览》,1974 年4 月1 — 4 日,第65—66 页;《经济学家》,1974 年6 月 22 日,第27—28 页;《每日电讯报》,1974 年6 月26 日。 ② 《当代苏联报刊文摘》(1974 年6 月12 日,第4 页)转载了5 月24 日《真理报》的消息。 ③ 新华社消息, 1971 年4 月18 日(见《中国动态》,4 月19 日,A1 )。据新华社报道, 1971 年3 月31 日,苏联摩托艇“欧内斯特·台儿曼”号撞沉了一艘中国渔船,造成了11 人死亡11 人受伤的严重海难事 故。中国人说那艘苏联船没有积极搭救30 名幸存者。俄国人则称 (3 月31 日塔斯社消息),那艘中国渔 船在行驶中没有开灯。 ④ 《纽约时报》, 1970 年1 月 28 日, 2 月2 日,8 月3 日; 1973 年3 月8 日、 25 日,8 月5 日;1975 年4 月4 日;新华社消息,1973 年3 月6 日。①也夫将军领导,在70年代初达到了高潮。后来,苏联对该运动的支持大为减少,因为中国政府派大批原来的红卫兵到新疆,使汉族居民的数量猛增到②了500多万(新疆总人口近1000万人)。 俄国人指责中国强行同化边境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据说在内蒙古平息了一次暴动)的少数民族。中国还把15万余名原来的红卫兵送到黑龙江省扩充生产建设兵团,并开始大规模的考古活动以证明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③第一阶段,1969—1970年举行秘密会谈是双方议定的恢复谈判的条件之一。因此,人们除知道那些明显的事实谈判未达成协议,未取得进展外,看不到有关谈判进程的任何官方资料。不过,根据大部分来自中国方面非官方的消息、笔者与参加谈判或与谈判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谈话记录、新闻报道以及苏中两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动向,我们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谈判进程的轮廓。例如,1969年9月以后,中国领导人显然不顾内部的反对,很快做出了回到谈判桌④边的决定。后来,随着林彪和毛泽东之间矛盾斗争的曝光,国内的反对来自何方就清楚了。此外,谈判开始尚不到一个月,北京就向外界透露谈判陷入了僵局。11月6日,中共控制的香港《大公报》称,“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进展并不顺利”,苏联人未接受中国的“原则”(特别是未撤出“有争议的地区”)。文章说,苏联方面试图扩大会谈的范围,把全面和解和“其他目标”包括进来,而且在陈述其主张时“仗势压人”。文章还说,如果俄国人①停止这项妨碍谈判的活动,双方是有可能达成一项协议的。最后一点无异于承认,在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力量大体平衡以前,中国不可能与苏联签订边界条约。由于苏联一直保持着军事优势,此后15年中两国未达成协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的打算是,保持苏联人对谈判的兴趣,让谈判持续下去,或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让莫斯科发现谈判无所进展,从而找到中断谈判和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不过,在谈判仍在进行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并不打算改变对苏联领导集团及其各项政策进行宣传攻势的总路线。因此,中国人是在走钢丝。
莫斯科可能随时中断谈判,而北京为了保持对内政策的一致性和发展势头,只能继续对俄国人进行口诛笔伐。中国代表团显然得到了毛的指示,既不同意莫斯科的建议,也不在诸多的“原则”问题上让步。所以,中国人只能就 ① 祖农·太也夫,曾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民族军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译者 ② 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马可·波罗会承认毛的新疆”,《纽约时报杂志》,1969 年11 月 23 日;《纽 约时报》,1970 年3 月3 日,7 月5 日,8 月16 日;《远东经济评论》,1971 年1 月16 日,第46—47 页;《纽约时报》, 1973 年8 月5 日;1974 年1 月3 日;塔尼亚·雅克:“东土耳其斯坦还是‘新疆’?”,《自由电台研究》,1975 年3 月7 日。 ③ 《纽约时报》,1973 年 11 月 8 日;《苏联动态》,1974 年6 月18 日,C1—2;《远东经济评论》,1971 年1 月16 日,第47 页;1974 年4 月8 日,第5 页;《中国动态》,1975 年3 月 19 日,E5-6。 ④ 《纽约时报》,1960 年10 月12 日。 ① 这篇文章的译文见《中国动态》,1969 年11 月6 日。其他分析,见《纽约时报》,11 月6 日和20 日;《洛杉矶时报》,11 月7 日;《远东经济评论》,1969 年11 月13 日,第334 页;《华盛顿邮报》,1969 年11 月21 日。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做些努力。其一是军事平衡问题,但这需要时间,特别是在解放军卷入了行政管理事务和已显端倪的毛、林冲突的情况下。其二是努力缓和与美国的冲突,特别是在台湾问题、越南战争、外交承认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等问题上的冲突。其三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第三世界国家的反苏联盟,或者至少阻止莫斯科组成这样的一个反华联盟。北京试图在维持谈判进行的同时,在上述问题上都取得进展。我们只有记住这一点,才能理解1969年以来在谈判中发生的许多事情。
中国人没有停止、甚至没有减少对苏联的口诛笔伐。而且,1969年 10月20日以后的一个月中,他们还多次直接抨击了苏联对边界问题的立场。①由于与会者在公共场合的姿态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秘密谈判的进展情况,所以,库兹涅佐夫及其副手于12月14日借口要参加最高苏维埃会议(他是②委员之一)而离开北京,使会谈“暂时中止”是毫不奇怪的。同时,苏联人对谈判未获进展公开表示失望,指责中国人应对此负责,并恢复了对中国领③导层的直接攻击。库兹涅佐夫在莫斯科汇报说,双方甚至未能就议事日程达成一致意见。中国人希望谈判内容仅限于边界问题,而苏联人则想扩大范围,讨论中苏之间的所有分歧问题,并通过在贸易、文化和外交代表的级别等方④面的成功进展,最终订立一项边界条约。库兹涅佐夫还说,双方共会晤了12次(约一星期一次),他本人一直是北京的大字报攻击谩骂的目标,东道主还禁止他进行社交活动。⑤⑥1970年1月,中国公开承认谈判开始不久即陷入了僵局: 中国提出的在新条约签订之前,莫斯科承认已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的建议,遭俄国人断然拒绝,后来提出的苏联人在谈判取得进展以前撤出争议地区的要求,其命运亦是如此。在此期间,中国恢复了与美国在华沙的接触——开始了通往1972年2月发表《上海公报》的漫长而又微妙的进程;中国还采取了亲日政策,试图借此摆脱与最重要的非共产党周边国家之间在外交上的隔绝状态。
1970年1月2日,库兹涅佐夫返回北京(这次未带副手、边防军司令瓦① ②金姆·A。马特洛索夫少将)。 1月14日,谈判再次开始。但是,由于双方在周恩来—柯西金协议 (如果真有的话)的解释、会谈的范围和议事日程等③问题上分歧太大,谈判很快又陷入了僵局。据说库兹涅佐夫曾表示愿意把乌 ① 《华盛顿邮报》, 1969 年11 月21 日;《洛杉矶时报》,1969 年11 月24 日;《远东经济评论》,1969 年12 月4 日,第484 页;《北京周报》第49 期 (1969 年12 月5 日)。 ② 《纽约时报》,1969 年12 月21 日。 ③ 同上。 ④ 同上,12 月31 日。 ⑤ 同上。 ⑥ 《远东经济评论》,1969 年12 月25 日;1970 年1 月9 日(译文见《中国动态》,1970 年1 月 9 日);《洛杉矶时报》,1970 年1 月9 日;《金融时报》,1970 年1 月15 日。 ① 《纽约时报》, 1969 年 12 月 30 日; 1970 年 1 月 2、 3 日;《中国动态》, 1970 年1 月2 日;《中 国大陆报刊概览》第 4574 期 (1970 年 1 月 12 日),第43 页;《真理报》,1970 年 1 月 3 日;《北京 周报》第2 期 (1970 年1 月9 日),第31 页。 ② 《纽约时报》,1970 年1 月14 日;《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