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力。北京拥有充足的核报复能力,足以威慑苏联先发制人的进攻,并可威胁到苏联欧洲部分的重要城市 (包括莫斯科在内),因此,中国原来微弱的威慑因素已经发展为以分布在各处的地下掩体的导弹 (弹头瞄准苏联国土)为基础的威慑战略了。
中苏两国军队构成和部署变化情况,详见表1和表2。①表1显示了两国地面部队的总数和构成。1969—1975年间,中国陆军的 ① 这些资料出自1968—1975 年间的《军事平衡》(年刊)和1969—1975 年间的《战略研究》(年刊)。 这两份刊物都是由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约增加了30万人。地面部队从118个师增至142个师, 净增24个师。1975年以前增加的人绝大多数是从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行政 管理事务中脱出身来返回部队的官兵。这批官兵有将近20万人。仅此一点就 可看出解放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卷入国内非军事性事务的程度有多深。此 外,官兵返回部队的时机与外国旅游者观察到的解放军在工厂、事业单位和 行政机关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
苏联军队部署和构成情况的变化也可从表中看出来。1969—1975年间, 中苏两国军队数量的变化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与中国相比,苏军总数净 增27。5万人,而陆军又净增32万人,摩托化步兵师从90个增至110个,净 增20个。这些新增的部队都用于抵御来自中国的威胁。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 的数目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与中国的情况十分相似(当然,不同之处是苏 联的这两种部队原来就比中国多得多。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基础更雄苏中两国军队的部署 (1969—1976年)表2 (以师为单位)苏 联苏 联 苏 联 苏 联 苏联远东地区 (包年 份 东 欧欧洲地区 中部地区 南部地区 括大贝加尔地区)1968—1969 221969—197032 60 8 19 28(蒙古2)1970—197131 60 8 21 37(蒙古2)1971—197231 60 8 21 40(蒙古3)1972-197331 60 8 21 44(蒙古2)1973—197431 60 5 23 45(蒙古2)1974—197531 63 5 23 45(蒙古2)1975—197631 63 6 23 43(蒙古2)变 化 …1 +3 …2 +4 +21中 国中苏边界 整个广州 西南 北京年份 福建 海南 西藏 中苏武汉 地区 东北 兰州 新疆边界内蒙古1969—197028 25 3 12 3 32 11 4 471970—197128 25 3 12 3 32 11 4 471971—197228 25 3 12 3 33 11 5a 491972—197325 17 3 12 8a 40 15 10a 651973—197420 17 3 12 8a 45 15 10a 701974—197525 17 3 12 6a 50 15 8a 731975—197625 18 3 12 6 55 15 8 78变 化 …3 …7 +0 +0 +5 +23 +4 +4 +31a: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这几个年份的《军事平衡》把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的部队数量合并列出。此表假定比率和前几年的一样,即西藏3个师,新疆4个师。 厚)。苏联边防部队增加了大约6万人,这些人可能都被用于巡逻中苏边界。不过,苏联边防部队的总数约有30万,与中国边防部队的总数相等。总之,中苏两国军队新增加的人数是大体相等的。考虑到双方都把对方的威胁看得十分严重,而双方军队新增人数都不很多就显得有些奇怪了。这也许表明,双方战略的实质都是防御。两国军队增加的人数大体相等表明,莫斯科和北京都意识到,一方大规模扩军会使另一方急起直追,从而促成一场双方都得付出极大代价的军备竞赛。
双方军队在边界地区的部署情况,可作为这些结论 (有少数例外)的佐证。表2显示的是1969—1976年间,每年驻守在有关地区的中苏两国军队数目的变化情况(以师为单位)。原来,中国在北京、东北、内蒙古、兰州和新疆等边界地区部署的军队比苏联在远东部分和南部有关地区 (如土耳其斯坦地区)拥有的军队要多。到1968年,中国在这些地区有47个地面师,苏联在上述地区可能有22个师(远东部分15个,南部有关地区可能是7个)。
表2清楚地表明,70年代初苏联军队的集结速度非常之快,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军队只略有增加。到1973年底,苏军的集结已大体完成。此后增加的主要是后勤供应部队和武器装备,此外还提高了现有战斗部队战备状态的级别。中国军队到1973年才开始大举增兵,在18个月中从47个师增至70个师,1975年中达到了78个师。中国军队动作迟缓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直到1971年底林彪的问题解决之后,毛及其①追随者才得以调集部队,更换将领; 直到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后,北京才感到南方的安全有了保障,可以把驻守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前线的主力部队调到北方了。1972—1974年间调兵活动比较频繁,在这之后的两年中,中国只向边界地区调遣了8个师的地面部队。这期间,中国还通过扩建生产建设兵团、训练更多的民兵和加强民防来弥补不足。
虽然通过这些统计数字和部队的部署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到1975年中苏两国在边界地区的军队数量大体相等,但我们不能就表3 苏联和中国的核武器运载工具 (1969—1976年) ① 如要了解详情,可参阅托马斯·W。鲁宾逊:“1972 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在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中的发展”,《亚洲概览》1973 年1 月;鲁宾逊:“1973 年的中国”,《亚洲概览》 1974 年1 月。苏 联潜艇发 图…20洲际 中、短 射的弹 图…95 地对地 b年 份 图…16图…22 合计弹道导弹 程导弹 道导弹 米亚…4 导弹a1969—19701050 700 159 150 600 150900 37091970—19711300 700 280 140 550 150900 40201971—19721510 700 440 140 500200900 43901972—19731530 600 560 140 500200900 44301973—19741527 600 628 140 500200900 44951974—19751575 600 720 140 500200900 46351975—19761618 600 784 135 475 17010004782变 化 +568 …100 +625…15…125+20+100+1073中 国洲际 潜艇发地对地年 份 弹道 中程导弹 短程导弹 射的弹 伊尔…28图…16 合 计导弹导弹 道导弹1969—1970… … … … 150 … … =1501970—1971… … … … 15010…20… 120…1601971—1972… 约20 … … 150约30 … 2001972—1973… 20…3015…20… 200约100… 335…3501973—1974… 约50 20…30… 200约100… 365…3701974—1975… 约50 20…30… 200约100… 370…3801975—19762 约50 20…30… 300约60 … 432…442变 化 +2 +50 +30 … +150+60 … +282…292注:以1975年为例,如果苏联把核武器总数的20%用于对付中国,可得出下列数字:
洲际导弹329枚;中短程导弹125枚;潜艇发射弹道导弹175枚;米亚…4型飞机27架;图…16型飞机95架;图…22型飞机34架;地对地导弹200枚;合计总数985枚(架)。
a:地对地导弹数采用的是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统计数字。这些导弹掌握在地面部队手中。
除了地对地导弹之外,还有战术核弹头,但因没有准确的估计数字(国际战略研究所估计1970—1971年有3500枚,其中可能包括900枚地对地导弹),所以没有列入表内。
b:合计总数不包括苏联的任何战斗轰炸机(如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米格—23等等)。这些飞机都有运载核武器的能力。据估计,这些飞机和中国的同类飞机一样,其职责是空中拦截或给予非核性的空中支援。 此得出结论,认定两国军队的构成和火力强弱也是相等的。表3罗列了中苏 两国军队拥有战略和战术核武器的数目。苏联的核武器运载工具远远多于中 国,核弹头也比中国的多。虽然苏联得保留很大一部分核武器用于遏制美国, 或者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战争,但所剩的用于对付中国的 核武器仍然非常之多。这意味着 (假定每个运载工具运载的核弹头平均超过 一个)苏联拥有非常可怕的破坏力量。到1975年,中国拥有大约430件核武 器运载工具 (不包括米格…19、米格…21和F…9型战斗机,它们是用于拦截、 侦察和战术支援的),而苏联则拥有4735件(不包括数量很大的喷气式战斗 机,其中很多是可以携带核武器的)。只要把其中的20%用于中国战场,也 有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