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说明了旧的形式逻辑及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区别。前者认为,否定的原因不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而在于外部;否定的特征是绝对的否定,是一刀两断,新事物同旧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和继承性。唯物辩证法则认为,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否定,是由自身内部的矛盾所引起;事物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向前发展;现存的事物中已经孕育了新事物的萌芽,新事物出现即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继承和发展,即否定一种扬弃。毛泽东在读到这两段文字时,在其中重要的句子下面划了不少浪线和杠线,并写下了这段寓意深刻的评语。在评语中,毛泽东概括了该教程原文对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的阐释。毛泽东对否定不是破坏一切这个思想尤为重视。他在读后面的有关段落时,还写有一些重要评语。他在作者引证的列宁有关否定的东西中有肯定的东西的话语旁,两处批下“至理名言”,“完全否定,乾坤或几乎息”。在作者阐释列宁思想的段落旁批下’否定是过程更向上的发展”;“一刀两断,斩尽杀绝,不是辩证法的否定”;“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辩证法否定是过程发展之动因,这种否定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扬弃,即克服旧物事(事物)之主要的不适于保存的东西;一方面表现为肯定,即把旧事物中某些还暂时适于生存的东西给以合法的地位而保存起来。正规红军阶段,否定老是游击主义,保存者是作战的游击性、组织的轻快等。”通过毛泽东的这些评语,我们可以看到,他理解和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精神实质,他又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这是毛泽东的思想特色《周易·易传(系辞上》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冲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南宫词纪》[锁南枝]中说:“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得来一似治托;捏的来同床歇卧。将泥人儿摔破,着水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毛泽东很恰当地借用了《周易》和《南宫词纪》中的话来说明辩证否定的含义,耐人寻味。
  重视新事物对旧事物否定是一种扬弃,既是否定,又有继承,是毛泽东思想方法的重要特点。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提出要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吸收乓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这种思想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去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4。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现在要问,为什么只有实践能证明我人认识底现实性,为什么实践以外就没有认识底真理底标度(Criterion或作标准——译者)呢?这是因为人底意识只是社会生活底一方面,它在实践以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底生产一经停止,人底意识活动也就立刻停止。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底基础是物质的生产,照马克思底说法,是人底感官实践的有目标的活动。
  所以,只有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首先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维中所预想的结果的时候,人们底认识才会发生力量。假如人底认识不照外界过程底状况来反映这些过程的话,那末人们在实践的活动中也就不能达到意识中所预想的这一活动底各种结果。而且没有实践的活动,甚至连人类社会底生存都不可能;假若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虚妄的时候,这种实践的活动就能改变这一虚妄的概念。因此,在社会人底实践中,在他底有目标的活动中,包含着我人关于外界的概念底真理性标度。
  ——摘自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摘自毛泽东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42页)
  [解析]
  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在延安读了一本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这就是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尔克·鲍里索维奇·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米丁(1901—)1919年加入俄共(布),曾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主编,苏联科学院院士,联共(布)中央马列研究院院长,前苏联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曾获斯大林奖金、两枚列宁勋章、一枚十月革命勋章等;著有多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为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编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书出版于1933年。该书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该书上册的中译本1936年12月由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沈志远(1902—1965)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经济学家。他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介绍说:“这部著作在目前苏联是一部流行最广的大学校的哲学课本。”毛泽东在读这部书时,重点放在认识论和辩证法特别是矛盾问题的章节,留下了许多批注。这同当时党所面临的在思想理论上清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任务是相联系的。
  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第3章第5节,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标准或真理标准的基本看法。认为,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是证明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首先是在物质生产中,达到了思维所预想的结果,就证明人的认识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证明了认识的真理性;如果认识没有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那么,实践就会失败,就收不到认识所预想的结果。人们正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着认识,检验着认识,改适着自然和社会。毛泽东在读这段论述时,写下“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这一重要批注。关于真理标准,毛泽东是非常重视的。他在阅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的有关章节时,就批有“实践证明是否真理”等话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作了阐发。他在《实践论》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毛泽东实践标准的阐发,较之米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阐发,为准确和深刻。
  在以后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继续坚持了这一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写道:“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63页)1963年5月,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0页) 
55。有用非即真理,真理必是有用(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视实践对于理论认识之决定的意义,可是它跟实用主义(Pragmatism)——特别盛行于美国的现代布尔乔亚哲学底唯心论思潮——完全相反。詹姆土(WiIliamJames)所首创的实用主义,以主观唯心论的真理观为根据。照实用主义底见解来说,真理并不是反映客观现实之真实状况的东西,而是对于我们底实际活动有益的、适合目的的东西。裨益于实践的,就是真理的。有益性(或有用性[Usefulness])是真理性底标度。根据这一点,实用主义就得出来一个真理多数性底相对主义的学说。几种不同的见解可以同样地成为真理,只要它们是适合某一时代、某一民族、某一社会集团、某一个人底利益的。根据这种理论,真理不是客观而是主观的,而且它可以随各种主观利益底殊异而同时存在着许许多多个真理。这样,真理就不是单一的了。
  马克思主义底立场跟实用主义极端相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客观真理为出发点,它驳斥了相对论,它认为有益的并非即是真理的,而真理的即是有益的。在物质的革命批判的实践中,产生和锻炼出世界之客观的认识来,而这种认识又促进世界之继续的改变。
  ——摘自米丁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有用性是真理性的标准——实利主义有用非即真理,真理必是有用。——摘自毛泽东读米丁等《辩证唯物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