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析]
《哲学选辑》这部分内容批判托洛茨基主义脱离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把马列主义公式化的错误。托洛茨基在1905年曾提出“不断革命论”。认为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不间断的;认为在无产阶级统治初期,不仅要侵犯封建所有制,而且要最深刻地侵犯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一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这些观点,脱离了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如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去主义革命的实际,脱离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否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否认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他的观点不是把马列主义同俄国和时代的实际内在地结合起来,只是从外面去应用马列主义。20年代中期,托洛茨基主张加速工业化,主张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反对边工业化边集体化或先集体化后工业化的道路,认为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帮助农民在集体主义基础上改造农业的原理,是修正主义。这时他又表现了一种脱离实际,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在中国革命中,王明等人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实际,把马列主义的理论公式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曾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毛泽东“不管事物内部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硬套在事物上,说该事物如何如何。这就是‘全然从外面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批语,实际上也是对中国革命中的教条主义的批评。
62。诡辩论就是折衷主义(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列宁这样写着:“这样的论断是诡辩,因为它把老远的过去的历史的时代,代替现在的形势。”一切这些折衷主义,都用马克思的名字掩护了。装作真理曲解事实,被粉饰了的折衷主义——少数派用这个代替具体的辩证法的世界观。少数派与其他类似者为辩护自己的背叛而树立的防卫祖国的有名的口号,在诡辩中使保护祖国的运动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国际主义与保护祖国运动并不是不能相容的——第二国际阵营中发出了这种话。不但如此,他们又说保护祖国运动,依照自己的志愿去实行,少数派从整个历史形势的联结,割取个个事实,个个方面,提供了直接拥护资产阶级之“理论的”明辨的断片。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诡辩论即是折衷主义。——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17—318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中这段论述,在揭露少数派(孟什维克)利用诡辩手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来为自己拥护帝国主义战争辩护时,指出了诡辩论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折衷主义。毛泽东非常同意原作者的这一分析,写下“诡辩论即折衷主义”的重要批语。
原文中列宁那段话的新译文是:’这种议论的诡辩性就在于:他们耍了一个偷天换日的把戏,把早已过去的历史时代搬到现代来。”(《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卷,第162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世界霸权,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双方的统治阶级都竭力把战争的罪责推给对方,并打着“保卫祖国”的口号,煽动沙文主义。这时,第二国际各社会民主党的领袖,都公开站在本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一边,高喊“保卫祖国”,鼓吹“国内和平”,支持本国政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完全背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巴塞尔大会(1912年)通过的《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一行动宣言》。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们纷纷表示支持德国对俄宣战;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的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领袖们纷纷入阁,以保证战争时期工人与资产阶级的合作。俄国的孟什维克和普列汉诺夫也把沙皇进行战争说成是“自卫的事业”,号召人们投票赞成政府给战争拨款。孟什维克为了给自己的行为辩护,举出马克思在1854—1876年间曾经同情交战国的例子。孟什维克在这里玩弄的诡辩手法是,割断某一事情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联系,把马克思对当时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斗争时代的民族战争的看法,无条件地、任意地移到了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腐朽所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事件上。所以列宁说他们玩了一个偷天换日的把戏,把过去早已过去的时代搬到现在来。这种手段,把事实从整个历史的联系中取了出来,并列在一起或者说是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在分析事物时,撇开事物全面的、内在的联系和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只讲这一方面、那一方面,貌似全面,其实是形而上学,是一种诡辩;由于折衷主义离开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表现。毛泽东在读到这一部分时,抓住要害,批道:“诡辩论即折衷主义”,并且在后面还批有“诡辩论是主观观念论这一种”。他还联系中国革命过程中,“左”倾教条主义者光从马列主义书本上找根据,从一个命题跳到另一个命题,貌似有理论根据,实际上不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情况,在原作者揭露孟什维克错误的段落旁边批道:“现今中国的无数诡辩论”。意在说明中国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许多问题上同孟什维克的错误是同样的。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
一、哲学篇
1。承认相对的均衡(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辩证法唯物论不承认有绝对的静止。但是它当然承认有相对的静止、相对的均衡,这是运动底成素之一,是运动底特殊场合。辩证法唯物论承认“物体之相对的静止底可能、暂时的均衡状态底可能,是辨别物质、因而亦即辨别生命的最重要的条件。”(见恩格斯著《自然底的辩证法》第13页)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承认相对的均衡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30—331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亦即相对均衡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动的事物。但唯物辩证法又认为事物又有其相对静止、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这段论述中引用的恩格斯的话的新译文是:“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为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4页),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入的思索。他在这段语录旁边加了两条竖线,并在这段论述中画了许多杠线。“承认相对的均衡”这一批语,表明毛泽东对相对静止或均衡的肯定。不仅如此,毛泽东后面读到艾思奇写的《研究提纲》那部分内容时,又对“相对的均衡”的思想作了研究和发挥,他在艾思奇论述“同一性或统一”的一段话旁边,写下这样一段批注:“均衡是统一的一种状态,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状态,如凡尔赛条[约]后的暂时相对稳定局面;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对立统一体对于此种暂时地相反而又相等的力量,不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此种状态必然成为暂时过渡之一形态的问题。均衡论是均衡绝对主义。承认暂时过渡的均衡,不是均衡论;否认了它,则必变为诡辩论。”(《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373页)毛泽东的这一段批注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对均衡状态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统一性的一种表现,是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的一种暂时的过渡状态,是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表现。毛泽东枚举了凡尔赛和约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作者认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不是均衡,均衡中没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的观点表示不赞同,认为承认事物的相对均衡,同主张均衡绝对主义(即均衡论)是有原则区别的;均衡绝对主义的实质在于根本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认为,承认相对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否认了它,就会变成诡辩论。毛泽东对相对均衡的认识,表明他对唯物论辩证法有关事物发展原理的辩证理解。这也是对《矛盾论》中有关矛盾同一性思想的丰富。
2。不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为真理的认识就是绝对完全的客观反映,以为真理可以一次把握尽净。辩证法唯物论认为客观的绝对真理不是一次可以把握尽净,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因为客观物质是多样性的,有着无限的多方面的内容,有限的认识能力不能一次汲尽。——摘自艾恩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方能逐渐地把握绝对真理。不承认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5—366页)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