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一误
二误
——毛泽东读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2页)[解析]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体例,“世家”本是记侯国封建的创始人及其世代相承的事迹。陈涉的功业虽不及项羽,但他是首先起义的人。司马迁在该篇里说:“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又在“自序”里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夫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可见司马迁因为陈涉是首先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特别尊重他,把他和当时所谓圣人的汤王、武王、孔子并列,所以破例地把他列入世家,并列在汉初诸世家的前面,表示褒扬的意思。
毛泽东在《史记·陈涉世家》中,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迹,作过不少圈画,说明这篇传记是他多次读过的。传记中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陈涉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等处,毛泽东都在句旁画有着重线,说明他对陈胜、吴广团结士卒顽强战斗的作风,蔑视封建统治的反叛精神和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
陈胜的失败是令人痛惜的。司马迁总结其教训,一是功成忘本。陈胜在耕田时,对另一衣民说:“苟富责,无相忘!”就是假如富贵了,你我不要相忘。这说明他并不嫌弃跟他同样穷困的人。后来他称了王,富贵了,那个农民特地赶去找他。那个农民住在陈胜的王宫里,跟人谈陈胜穷困时的情况,陈胜认为那是丢了他的脸,就把那个农民杀了。其次,他所信任的,既不是有才能的人,又不是正直的人。他用朱房做中正,就是管人事的;用胡武做司过,就是管监察的。文武官员的考绩升迁和黜退刑杀都掌握在这两个人手里。这两个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任意加以罪名,不送法官处审理,擅自审判处置。这样,君王所以维系统治的用人和刑赏大权都乱了,陈胜派出去的将官就不敢再亲附他,自己有了地盘和实力就各自独立,陈胜的势力孤弱,
这是失败的又一个原因。在这两段原文中,毛泽东都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上着重线,并分别在天头上批道:“一误”、“二误”,表明他是很注重司马迁的叙述的。事实正是这样,这两个失误使陈胜本来在军事上占有很大优势、望风披靡的情况转为失败,其政权仅仅维持了6个月便夭折了。
毛泽东是少有的能够居元首之位仍自觉且顽固地保存农民本色的伟人。真是: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8。老粗出人物(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等)
[原文]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摘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人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纵横事。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
——摘自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1页)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软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摘自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0—821页)
[解析]
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开创几百年的王朝基业,这在中国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上,算是第一个人。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也多次强调他“起微细”,还对他早年在沛县乡里颇有些无赖气的行径作了铺叙。如“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另一方面,又“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些,大抵是刘邦出身“细微”而又有不凡的意气抱负的“老粗”本色。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起于草泽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所以,说刘邦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是因为他“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观,或有关。
在古代社会,出身与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平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谈到中国的历史,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毛泽东曾说过“老粗出人物”的话,也正是循着这个思路读史的感慨。他不完全否定知识分子的作用,但对干出大事的老粗们胜过知识分子的地方,却特别的感兴趣。《史记》所载刘邦的情况正是这样。刘邦似乎并无一技专长,但他却有过人的胆魄和组织才能。《高祖本纪》说到刘邦等刚起事时,老百姓杀了沛县县令,想请刘邦做县令,他说:“天下方扰,诸候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力)薄,不能完父兄子弟。”这自然是谦虚之辞。司马迁接着叙述,一起起事的“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也就是说,萧何、曹参这些当时比刘邦地位高的知识分子,看重身家性命,恐怕万一大事不成,以后要被秦朝绝种灭族,故总是推举刘邦。这里可看出刘邦这位老粗同一般知识分子的差别,相信毛泽东读《高祖本纪》对这段描述是感兴趣的。这样,知识分子们如萧何、曹参、张良、陈平以及郦食其等,只能归附于刘邦这位老粗,为其所用。后来他当了皇帝,也曾自我总结道:“运筹策惟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说的“用”,就是肯于纳谏,善于选择。这也是毛泽东特别称赞的地方,他说刘胜项败,“不是偶然的”,即指此。于是,毛泽东读《史记》很注意刘邦从谏如流的一些事例。一是见郦食其,采纳他攻取陈留之计,此事载《郧生陆贾列传》,前面已经引述。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举了其他有关刘邦纳谏的几件事情。一是听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此事详载《留候世家》。一是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此事详载《项羽本纪》。一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此事详载《刘敬列传》。有这么一大帮人为其出主意,且又善于采纳,刘邦这位老粗自然胜过刚愎自用的项羽了。于是,毛泽东认为:老粗出人物。但是,没有几个知识分子也不行。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接着,毛泽东又引申说,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并不是毛泽东读史偶然思考的一个观点,这个话,他讲过多次,特别是晚年读史,越来越强调这个观点。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