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饮过数杯。戴宗问道:“壮士高姓大名?贵乡何处?”那汉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氏。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唤小弟作拼命三郎。”
  ——摘自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
  ——摘自毛泽东1957年3月《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笑801页)
  [解析]
  《水浒传》写了不少胆大敢为的英雄好汉,石秀就是其中的一个。石秀在书中的出场,是第44回,即我们上面引的那段。其绰号为“拼命三郎”,其实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杰义气,这在他出场时帮助杨雄的行为中即可知道;一是拼着性命做事的勇敢果断,这一点,在第62回“劫法场石秀跳搂”中描写得更为淋漓尽致。石秀只身进入北京,打探卢俊义被捕后的情况,不料正遇梁中书下令当天在十字路口斩杀卢俊义,书中接着写道:“石秀在楼窗外看时,十字路口,周回围注法场,十数对刀棒刽子,前排后拥,把卢俊义押到楼前跪下。人丛里一声叫道:‘午时三刻到了!”说话就要开刀问斩。这时石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救卢俊义的性命,“就那一声和里,掣着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从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铜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杀死七八十人。石秀终国寡不敌众,复同卢俊义一起被捕。
  毛泽东的《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是1957年3月在济南和南京讲话的一部分内容。两次讲话都紧扣一个主题,革命胜利后,党员干部仍要保持过去战争时代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列举了一些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消退的现象,如争名夺利,讲吃讲穿等等。于是引了石秀的例子,意在用石秀把个人性命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革命精神”),来对照现实中革命意志消退的人,让人警策。 
52。武松打虎和人民民主专政(读施耐庵《水浒传》)
  '原文'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身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摘自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招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摘自毛泽东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3页)
  [解析]
  武松打虎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水浒传》里的精彩段落。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借这个故事来回答一些人材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你们太刺激了”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专政”手段确实是“刺激”的,但它是用来“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不是讲对付任何别的人。对于这些人,并不发生刺激与否的问题”。接着,便写了我们上面引用的那段话。本来,在人们对武松打虎的一般体会中,主要是赞叹武松不畏强敌的勇气和胆量。毛泽东的引用,则更多地发挥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方面的意义,即人民民主专政之与敌对阶级,就像武松与老虎的关系一样,是你死我活的,在这样的冲突关系中,老虎要吃人,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这种本性不会因为武松的退让、怯懦或仁慈,而有所改变,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武松凭力打死老虎,就像人民政权对敌对阶级实行不留情的专政一样,是无所谓是不是在“刺激”对方的。 
53。梁山好汉的政策(读施耐庵《水浒传》)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城市工作要捉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到城市去做秘密工作,不要像《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不改名,坐不更姓,而是要改名换姓。梁山泊也做城市工作,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祝家庄没有秘密工作就打不开
  ——摘自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38页)
  [解析]
  毛泽东从《水浒传》里获得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军事家,毛泽东是名副其实的秀才造反,自学成才,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确实是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上井冈山前后,他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他早年读过的一些书,不论是经典古籍,还是传奇小说,如《左传》、《曾胡治兵语录》、《三国演义》、《水浒》等等,都曾经给他的战争生涯以最初的启发。例如他的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在论述“战略退却”的时候,就引用了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讲的这个故事。
  在江西,毛泽东针对红军的指挥员中有《水浒传》里李逵式的人物.进行教育说:“那些李适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吗?”(《反对本本主义》)后来,1959年2月2日在郑州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讲话中,毛泽东又谈到李逵的缺点,说他不注意政策,在打破扈家庄时,杀了扈三娘家里不少人。
  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毛泽东说,《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108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一个酒店,专门打听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拿了回来。
  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作结论时,讲到对待犯错误的人,“要准许他继续革命”,不要心地偏狭,不能客人,搞孤家寡人,他说:“也不要当《水浒传》上的白衣秀士王伦,他也是不准人家革命。凡是不准人家革命,那是很危险的。白衣秀士王伦不准人家革命,结果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毛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真可以说烂熟于胸,信手拈来即成妙喻了。由此也可看到,他读书不为书本所拘系,相反,倒是把书中的故事、词语都巧妙地为他所用。不过,《水浒传》对毛泽东,从少年时起最重要的影响,主要还是在思想方面。他的引用与评论,总是与他要谈论的问题直接相关的,诸如军事战略(林冲)、侦察保卫(朱责)、城市工作(戴宗),以及敢于斗争(武松)、拼命精神(石秀)等等,反面的教训则是要团结干部(王伦)、讲究政策(李逵)等等,这就使他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的个性和梁山义军的组织、政策的评论,常常是富于个性的。 
54。解决矛盾的方法论事例(读施耐庵《水浒传》)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人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摘自毛泽东1937年8月《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13页)
  [解析]
  《水浒传》第47回到50回,围绕梁山义军同祝家庄豪强势力间的矛盾斗争,展开了绘声绘色的叙述。“三打祝家庄”成为这部小说最著名的故事情节之一。毛泽东很喜欢这段故事,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