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宋元明清,匪盗未肃清。
国民党当道,特务大横行。
有了共产党,镇压反革命。
社会大安定,人民享太平。
毛泽东抑扬顿挫地把这首刚听来的民谣念得特别有韵味。陈毅显得几分潇洒地说:“这是群众的心声嘛。南京是六朝古都,老百姓的体会也许更深刻一些。”
69。要教人改过(读冯梦龙《智囊》)
'原文'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冀州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旦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缓,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缓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不意博应事变乃至于此。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
博为左冯翊,有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析,创著其颊。府功曹受赂,白除禁,调守尉。博闻知以他事召见,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禁:“是何等创也?”禁自知情得,叩头伏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博因敕禁禁晨夜发起部中盗贼,及他伏奸,有功效,博擢禁连守县令。
——摘自冯梦龙《智囊》卷三《上智部·通简·朱博》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吏亦可不杀,教以改过,调改他职可也。
使人改过自效。
——毛译东读冯梦龙《智囊》卷三《上智部·通简·朱博》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53—54页)
[解析]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子犹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气,博学多识,行为不羁。屡试不第,以教书为生。在文学创作和编纂上成果丰富。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颇称名于世。他在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改编、整理的同时,还纂集了几部颇有价值的笔记小品,《智囊》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该书编集明代以往的经史子传、野史丛谈、演义传说中的有关智慧的故事近两千则,部类分别,按以评语。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旁及妇女儿童的高见卓识,无不在他的搜罗选取之中。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且寓意丰富,发人深思。毛泽东很喜欢这本书,在上面的批注较其他文学作品都多。据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回忆,1963年元月初,章士钊托她带一本线装《智囊》给毛泽东。
《智囊》里“朱博”一条,叙述了汉代武官出身的朱博做冀州刺史时的两件事。一件是说,朱博在巡视部属时,数百个官吏和老百姓聚众拦道,说要告状。一个从事将情况告诉朱博,请他滞留该县处理。朱博心中明白他是要试探自己的本事,便让从事明文告知:想告县级官吏的人,各自到自己郡里去告,刺史不直接监察这一级官吏;想告郡守、邑宰一级官吏的人,等本刺史巡视回到治所再来告;其他那些属于打官司举盗贼的事情,则到各个管辖部门找从事处理。这些安排,使四五百人顷刻散去,都没有想到来博应变能力这样强。后来朱博慢慢打听,果然是这位老从事教唆百姓聚众拦道,于是“博杀此吏”。
再一件事是说,长陵大姓中有个叫尚方禁的,年轻时盗人妻被砍伤面颊。官府的功曹受了贿赂,没革除尚方禁,反调他作守尉。朱博听到此事,找借口召见尚方禁,避开左右,故意问他脸上的伤疤怎样来的,尚方禁自知朱博已知实情,连忙叩头据实禀报。朱博笑着说:“我想为你洗耻辱,你能自己效力吗?”尚惊喜道:“万死不辞。”朱博让他有机会便记录别人言论,将他视为亲信耳目。这样,尚方禁经常破获盗贼等犯罪活动,很见成效,后升至县令。很久以后,朱博又召见那位功曹,一一列举尚方禁等人的事,痛加斥责,令他将自己受贿的事情全部写下来。功曹惶恐万状,详记所有为好为贪为贼之事。朱博也要他改过自新,然后拔刀将他所写罪状裁成纸屑。这功曹后来战战兢兢,尽心尽意,办事没有差错,朱博也就重用他了。
这两件事,都属于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部下的问题。毛泽东不同意朱博杀掉那个有意为难他的老从事,认为把他“调改他职”就可以了;对朱博起用尚方禁和那位功曹,则表示肯定,认为这是“使人改过”的成效。两个批语,表明毛泽东很重视“教人改过”的处理方法。
《智囊》里“朱博”一条后面,有一条“韩裒”,说北朝周文帝时,北雍州刺史韩裒为平息境内盗贼,通过暗访,具列盗贼姓于簿,然后张榜告示:“凡盗可急来首,尽今月不首者,显戮之,籍其妻子以赏前首者。”于是,“旬月间盗悉出首。裒取簿质对,不爽,并原其罪,许自新。由是群盗屏息。”毛泽东读至此,又批道:“使人改过。”
70。史家之严细(读冯梦龙《智囊》)
[原文]
王右军幼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逆节事,都忘右军在帐中。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半,方悟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由是得全。
——冯梦龙《智囊》卷十三《捷智部·灵变·王羲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事似误,待查。
——毛泽东读冯梦龙《智囊》卷十三《捷智部·灵变·王羲之》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1页)
[解析]
《智囊》多叙历史人物的一些趣闻轶事,有的材料难免采自稗官野史。毛泽东在阅读时,常常信手批注,以正史对照。
《智囊》卷十三《捷智部·灵变》描写“书圣”王羲之小时候的一段故事。说他很受大将军王敦喜爱,常与他同床共眠。一日王敦先起,钱凤进屋,王敦屏去左右,两人商量逆节谋反之事,都忘了还有个小孩在床上睡觉。此时王羲之已醒,知道若被他们发现他听到了这一机密,必无活理。于是把唾沫抹在脸上和被褥上,假装熟睡。二人议事至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未起床,便大惊曰:“不得不除之。”乃撩开床帐,见王吐唾纵横,才相信他确实熟睡,王的性命寸由此保全。毛读至此,批注道:“此事似误,待查。”
冯梦龙所叙此事,源自《世说新语·假谲》,刘孝标注云:“按诸书皆云王允之事,而此言羲之,疑谬。”而《晋书·王允之传》记载着这件事。看来,毛批“似误”,也是本此。
《智囊》卷四《上智部·迎刃》里有一条“朱胜非”,说:“苗、刘之乱,勤王兵向阙。朱忠靖(胜非)从中调护。六龙反正。有诏以二凶为淮南两路制置使,令将部曲之任。时朝廷幸其速去。”前后文未说明此人此事出于何朝何代。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此南宋事”。足见其对史事记得多么熟。
《智囊》卷十六《术智部·委蛇》有一条“杨一清张永”,说:“杨文襄(一清)与内臣张永同提乓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谨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一言内变事。”前后文也是未交待朝代。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武宗时事”。
《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有一条“周亚夫”,说汉景帝时,吴、楚谋反,景帝拜周亚夫为太尉,前往击之。“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毛泽东读至此批道:“非荥阳,乃定陶。”
71。小知识分子有用(读冯梦龙《智囊》)
[原文]
张恺,鄞县人。宣德三年,以监生为江陵令。时征交趾大军过。
后周文襄荐为工部主事,督运大得其力。嗟乎!此监生也,用人可以资格限乎?
——摘自《智囊》卷十四《捷智部·应卒·张恺》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小知识分子有用。
——毛泽东读《智囊》卷十四《捷智部·应卒·张恺》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吏古籍批语集》第62页)
[解析]
“张恺”一条叙述鄞县人张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监生身分作了江陵县令。有大军从江陵经过,军队总督要张恺当天下午送几百个人炉和炉架到军中。张恺马上让木匠把方桌的腿锯掉一半,桌面中央凿个洞。安上铁锅送了去。不久,军队又来领取1000多个马槽,他就叫来各家妇女,用棉布缝成马槽形,槽口缀上绳子,再用木桩把布马糟填撑开,等马喂过后,又可收卷起来,不管军队前进到哪里,马槽都够用了。大家都效此法。后来,周文襄荐了张恺为工部主事,督运大得其力。毛泽东读后的体会是:“小知识分子有用。”毛泽东读史的批语中,这样肯定“小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不多见的。这确实是有感于张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完成了紧迫的军事任务。
《智囊》卷十五《捷智部·敏悟》有一条“尹见心”,说:“尹见心为知县。县近河,河中有一树,从水中生有年矣,屡屡坏人舟。见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见心遣能入水者一人,往量其长短若干。为一杉木大桶,较木稍长,空其两头,从树抄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尽涸其水,使人入而锯之,木遂断。”毛泽东读后批道:“此即造桥柱新法。”毛泽东是很注意这类显示聪明才智的技术创造的。
72。儒术伪耳(读冯梦龙《智囊》)
[原文]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直是纵横之祖,全不似圣贤门风。
——摘自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