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蕖:罄矗吹男硐δ啄钚远粤际呛艹錾摹!
85。供消遣之用(读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1972年9月,周世钊旅居北京,时间久了,不免思乡。谁料毛泽东于1972年9月4日赠书一套。书名《两般秋雨庵随笔》。书共八册,线装本。毛泽东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供惇元兄消遣。并署上“毛泽东”三个字。
——摘自周彦瑜、吴美潮《毛泽东与周世钊》第23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解析]
《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作《秋雨庵随笔》,为清代梁晋竹(绍王)所撰的一部笔记,凡八卷。梁是浙江杭州人,生于1792年,曾北游北京,南至闽广,见闻广博。他在书中主要记述文学故事、诗文评述、风土名物,以及一些论学考证。毛泽东爱读明清笔记,此书即为其中一部。他曾在一部成都昌福公司印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上作有批语,该书卷四《昆明池对联》一文引了大观楼那副长联,毛泽东批注说,“此阮元改文,非尽原文”,毛泽东送给周世钊读的,尚不知是哪种版本。周彦瑜、吴美潮是周世刽的女儿、女婿,他们在《毛泽东与周世钊》一书中还说,毛泽东赠书给周世钊时,同时还附了一封信,“此信的内容是关于赠书方面的,笔者未见其真迹。周世钊的友人彭靖确几其真迹,并于1984年4月对笔者回忆此信为:
惇元兄:
旅夜无聊,奉此书,供你消遣之用。此书写得不太好,但读来也还有味。
毛泽东
1972年9月4日”
看来,毛泽东是把这部书作为“闲书”来读的。
书法里充满辩证法,看了使人舒服
(读古代书帖)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摘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见《缅怀毛泽东》下册第62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田家英同志:
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锋?)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毛泽东
十月十六日
——毛泽东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7页)
[解析]
毛泽东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他在延安时,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解放后,他有机会阅读法帖。“二王”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草书帖他时常披阅,置诸榻前,爱不释手。对唐代怀素的草书法帖《自叙帖》、《论书帖》等更是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一片苦心。于兹可见。1956年前后,毛泽东请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代名人字帖、墨迹都买来,揣摩研究。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是一举两得。据统计,他书房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600多种,经他看过的即达400多种。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的《自叙帖》,并要田家英和逄先知把他所有的字帖都集中起来放在他身边。从此,秘书们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很多字帖,包括一批套帖如《三希堂法帖》、《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其中《三希堂法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发法帖》,共32卷,清高宗得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墨迹三种,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历朝法书,由梁诗正等编次,聚集大批良工,模勒于石碑。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该书是法帖中的巨制。这些书帖放在他的卧室外间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在毛泽东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以便随时观赏。1964年12月10日,毛泽东要看各家书写的各种字体的《千字文》字帖,田家英和逢先知很快为他收集了30余种,行书草篆,无所不有,而以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如王羡之、智永、怀素、欧阳询、张旭、米芾、宋徽宗、宋高宗、赵孟睢⒖滴醯龋钡浇擞谟胰巍
除了买字帖供毛泽东观赏,田家英和逢先知还到故宫借一些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上面引述的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即是一例。1959年10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20件字帖,其中8件是明代大书法家写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董其昌、文征明、傅山等。毛泽东真可谓“博览群帖”了。
博览群帖,也要有方法,怎样看,怎样摹,都是有讲究的。这方面,毛泽东也有特殊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徐涛曾当面向毛泽东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对此,徐涛撰文回忆了他们当时的对话。徐涛问: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记字的结构、造型、行笔、章法。”“哟,还这么复杂呀?”我表现有点畏难的样子。“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胖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他喷出一口烟在微笑。“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啊!”“是啊,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我还想多问问可是又怕影响他休息,我说“好,那我就练习练
习吧!”这次谈话就暂时结束了。
隔了些日子,徐涛又问毛泽东:
“主席,你把字都给说活了!”我向他笑,他也笑了,显得那
么轻松。“临帖是要照原样写吗?”我又问。“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主席,字的精神应该怎么理解?我只看到字形不同,看不懂
精神。”
“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学的字可不要让人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呀!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我要学草书从那儿下手呢?”“不要好高骛远,欲速不达,可先学楷书,小楷是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那我看什么帖好呀?”“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常识,比如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你能背出来,看的也就差不多了。”“那得看多久呀?”“不念个十遍八遍,你背不出来,一步步来不要急。也可学‘标准草书’。”“还有什么‘标准草书’?”“就是于右任编的那一本。”“将来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他又补充了一句。“什么?自己的风格?”我又觉得奇怪。“就是你的个性呀!你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对字帖要学它,又不全学它。学得又像又不像,要发挥你自己的特点。”
我没有讲话,他看我没听懂又说:“如果每个人写的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世界上的东西如果全都一样,那叫什么世界呀?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缅怀毛泽东》下册)
从收集到的最早的1905年(12岁)写的借书条手迹至最后的1975年(82岁)写的读书手迹看,毛泽东的书休大致有一个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变化过程。1959年以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进入黄金时代,他研读、临写了大量书帖,对前人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再创造,取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拔,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浑厚极尽变化,不失法度,雄强俊快,飘逸宏肆,生意盎然,活力无穷,达到一生书法的最高艺术境界。
86。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这里我记起了龚自珍写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们党内,我想这样讲:“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
——摘自毛译东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224页)
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大字报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一切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已经普遍使用起来了,应当永远使用下去。清人羹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大字报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冲破了。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
——摘自毛泽东1958年4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