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寄予同情。作品中写道,一对农民夫妇发出这样的悲叹:“年头不好,粮食贵得骇人……债主人贪婪狠毒,叫人胆战心惊。”一个老人在大街哭诉:“我是再也不能养活我女儿和儿子了。”一个女仆打碎了主人的油瓮,坐在路边哀泣:“我这个月完了,谁来养活我可怜的孩子呢?”而那些统治者却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倚仗权势,无恶不作。在作品中,狄德借人物之口这样指出:“人民都是暴君压迫下的奴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民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故事,对贵族和教会人士的道德败坏进行了揭露,如阿西侯爵的故事和于特生神父的故事。作者通过贵族和僧侣的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士的荒淫、无耻。

  在小说中,作者着意渲染了分别来自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两个人物形象有鲜明对比。雅克出身于农民,他精为充沛,诙谐乐观,他的主人则整天死气沉沉,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是一个十足的寄生虫。雅克不断向他的主人争取平等的地位,一次,雅克对他的主人证明:主人离不开雅克,雅克可以没有主人,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雅克应该领导主人。狄德罗通过这段寓意十足情节,表明了贵族阶级日益腐朽没落,最终将被生机勃勃的平民阶级所取代。

  狄德罗的哲理小说,通常采用书信体和对话体的形式。作者经常在小说中出现,时而抒发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时而评述人物的精神状态。狄德罗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毫无拘束地探讨各种问题,宣传启蒙思想。在狄德罗的小说中,理智、思想和推论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他的作品都富于哲理性。狄德罗主张文学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注重细节的真实。他在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幅真实可信的现实生活的图景,推动了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

  卢梭和启蒙主义文学

  在启蒙思想家中,似乎没有谁比卢梭更有影响。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义义者,他的一生都在同特权阶级进行勇往直前的斗争。卢梭的思想中蕴含着革命的火种,他成为了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的精神导师。

  卢梭的生平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的祖先是法国血统,信奉加尔文新教,为了逃避宗教迫害,移居日内瓦。

  当时的日内瓦,是一个民主政体的共和国,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中心,同欧洲大陆其它国家相比,具有较多的民主和自由的气息。卢梭对它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都骄傲地称自己为“日内瓦公民”。

  卢梭来到人世不久,他的母亲便死于产病。卢梭的父亲非常富于民主精神,很少对卢梭实行严厉的管教。卢梭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一边工作,一边教他阅读文学和历史作品。父子二人在一块读书,经常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听到燕子呢喃的时候”。在卢梭接触到的大量的作品中,他最喜欢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卢梭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历史人物,使他“形成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以及不愿忍受奴役和束缚的骄傲性格”。

  卢梭十岁的时候,父亲同一个法国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被迫离家出走,直到客死异乡。卢梭小小的年纪,就失去了父亲的照管,开始了受侮辱、受损害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卢梭在舅父家寄居了一段时间,舅父把他和表兄一起送到乡下一位牧师的家中学习拉丁文,这一段经历,培养了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十二岁那年,舅父把卢梭送到当地法院的一名书记官那里,学习“承揽诉讼”,卢梭不愿意“用卑鄙的手段去发财”,书记官认定卢梭不会有什么出息,将他赶了出来。

  接着,卢梭又来到一家店铺当学徒。在那里,他受尽了师傅的虐待。卢梭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因此而入迷,师傅发现后,不分青红皂白,对卢梭大打出手。在师傅家中,卢梭形同奴隶,但这并没有能够改变卢梭自由不羁的性格,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反抗。一天,卢梭到郊外游玩,乐而忘返,回家时才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为了逃避师傅的毒打,卢梭索性不辞而别,离开日内瓦,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卢梭浪迹天涯,到过许多地方,从事过许多卑贱的工作。流浪生活使卢梭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体察专制制度的罪恶。由于衣食无着,卢梭被送进意大利都灵的宗教收容所。天主教会软硬兼施,使卢梭改变了对新教的信仰,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尽管如此,卢梭对天主教的黑暗,从内心深处感到厌恶。

  卢梭在店铺当了一段时间的伙计,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主人赶走。后来,卢梭到了一名贵族家中当随从,由于熟悉古法文,贵族对卢梭备加青睐。卢梭并不愿意攀附权贵,以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他宁愿选择到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流浪。卢梭进过宗教学校,由于无法忍受那种“监牢式的生活”,终于决定远走高飞。

  在流浪的过程中,卢梭亲眼目睹了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他曾经这样说:“无论哪个穷人,只要他不幸而有一颗好心、一个美丽的女儿和一个强横的邻居,他就倒霉透顶了。”卢梭“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苦”,促使他去深入思考贫富对立问题。在卢梭看来,统治者仗势欺人,“强权即公理”,一个个都虚伪到了极点,而在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不断遭受凌辱的劳动人民当中,纯朴的情感处处可见。这一切促使卢梭在自己的心灵深处萌生了一种蔑视权贵、自强不息的平民精神。

  在那些漂泊不定的日子里,卢梭经人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此后,每当卢梭遇到困难,华伦夫人总是向他伸出热情的双手。1732年,卢梭在度过了一段漂泊生活以后,再次回到了华伦夫的身边。两人以母子相称,共同生活在一起,华伦夫人管卢梭叫“孩子”,卢梭则叫她“妈妈”。

  卢梭和华伦夫人在安纳西住了一段时间,后来迁居尚贝里。华伦夫人把卢梭送进神学院学习了几个月拉丁文,回到家里以后,又让他学习了半年音乐。接着,卢梭又到了萨瓦、瑞士、法国等地,给别人当音乐教师。

  1732年,卢梭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尚贝里。随着卢梭和华伦夫人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两人开始了诚挚的爱情生活。由于卢梭重病缠身,为了有利于他的康复,1736年,两人移居到阿尔卑斯山麓一个名叫夏默特的小村庄。

  自从有了这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卢梭开始广泛学习各门科学知识,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曾经这样说:“死亡的逼近不但没有削弱我研究学问的兴趣,反而似乎更使我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学问来。”卢梭对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生物、哲学、文学和音乐等各门学科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卢梭系统地钻研了笛卡尔、洛克等人的著作,问世不久的伏尔泰的 《哲学通信》更使卢梭爱不释手,他说:“这部作品引起了我对学术的极大热情”。自学之余,卢梭还参加田园劳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劳动的愉悦。

  1741年,卢梭带着他新发明的“简易记谱法”,来到了巴黎。卢梭试图在音乐界引起一场革命,谁知他把“新式记谱法”呈给法兰西学院后,学院的那班老朽并不承认他这项发明创造。

  卢梭大失所望,于是去法国驻意大利使馆当了一名秘书。他在那里干了十八个月,因与大使关系不和,不得不回到巴黎。

  在巴黎,卢梭一边替人抄写乐谱,一边进行歌剧的创作。他创作和改编的歌剧《风流诗神》和《拉米尔的庆祝会》都是当之无愧的成功之作,但是由于贵妇的压制,它们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反响。

  1744年,卢梭结识了一位名叫戴莱丝·勒瓦瑟的女仆,不久两人同居。戴莱丝没有文化,但是善良、纯洁。两人相依为命,在同居25年之后,正式结婚。卢梭同戴莱丝一共生了五个孩子,卢梭以经济拮据为由,把他们全部送进了育婴堂。此后,卢梭的对手经常利用这件事来攻击卢梭,指责他“不够做一个起码的父亲”,卢梭本人也为此抱憾终生。

  在巴黎的日子里,卢梭出入上流社会的沙龙,结识不少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如丰特涅尔、孔狄亚克、霍尔巴赫等人。卢梭同狄德罗过从甚密,后者对卢梭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邀请,卢梭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音乐方面的条目。

  1749年夏天,狄德罗发表了《给明眼人读的论盲人书简》,政府以“违反出版法”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卢梭非常气愤,上书当局,表示强烈抗议,还声称愿意同狄德罗一起坐牢。一天,卢梭从巴黎步行去范赛纳监狱探望狄德罗,从随身携带的 《法国信使报》上面看到一则第戎科学院公开征文的消息,征文的题目是“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突然产生了巨大的灵感,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以至于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在狄德罗的热情鼓励下,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这篇论文前去应征。这是卢梭的第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卢梭认为,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自然是美好的,科学与艺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造成了道德的沦丧。卢梭虽然是在谈论科学与艺术,矛头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文章论点独特,文笔优美,并且顺理成章地获奖了。

  《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以后,卢梭声誉鹊起。与此同时,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卢梭不得不同反动势力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