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员等工作。他对水手和码头搬运夫的生活十分感兴趣,这对他日后创作《毛猿》有重大影响。
1912年,奥尼尔又开始任《新伦敦电讯报》的记者与专栏作家,同年12月发现自己患了肺结核,在一个农场疗养院疗养治病。次年出院,住在长岛海滨的一位英国人列宾家里。这里的幽美的环境和安定优闲的生活使他有时间回顾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他决定用戏剧的形式来表现他的生活体验。
奥尼尔是在颠沛流离中开始他的生命历程和艺术生涯的。从出生起直到他开始艺术创作,他一直在颠沛流离的流浪中生活,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尤其是海员和水手的生活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大海绮丽的风光、上舱贵族生活与底舱工人生活的强烈对比,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婚的痛苦、饥饿的折磨,终日流浪,在下等酒吧间度过漫漫长夜,这一切培养了他的忧郁,他曾企图自杀。
从1913年到1920年是奥尼尔创作的早期,1913年创作的《网》是他的处女作。此后一年内他创作了12个独幕剧和3个多幕剧,可是大半都弃毁了,只有一小部分于1914年以《〈渴〉及其它独幕剧》为名出版。此年秋天,他身体康复,并为了提高文学修养而进了哈佛大学学习,在贝克教授的戏剧写作班——“四十七号实验室”学习写作技巧。但因经济拮据,于1915年辍学。1916年,他加入了著名的普罗文斯敦剧团,担任编剧。1918年,奥尼尔创作了著名的三幕剧《天边外》,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此剧于1920年在纽约演出后大获成功,并获普利策奖,从而确定了他的地位。1918年,奥尼尔与阿格妮斯·波尔顿结婚,这是一位女作家,从此开始的10年婚姻生活是他创作的繁荣期。
从1920年开始,奥尼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社会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化,艺术上也更成熟,采用了悲剧的形式,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表现主义的特征。这可以说是奥尼尔创作的中期,时间跨度大,包括了差不多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琼斯王》(920)、《安娜·克里斯蒂》 (1921)、《毛猿》(1921)、《榆树下的欲望》(1924)、《大神布朗》(1925)、《奇异的插曲》(1926—1927)、《拉撤路笑了》(1928)、《悲悼》(1929—1931)、《发电机》(1929)等。《毛猿》与《琼斯王》我们在下边还要专门介绍,这里只简单讲讲《榆树下的爱情》。
这部剧本写的是19世纪中叶的美国。庄园主爱弗莱姆·凯伯特的两个妻子都死了,留下3个异母兄弟:西米恩、彼得、伊本。他们3人对监工一样的老父亲心怀不满。后来老凯伯特又娶了一位比他小40多岁的女人,叫爱蓓。此时,西米恩与彼得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就到加利福尼亚去淘金。他俩走后,家里只剩下凯伯特、伊本与爱蓓。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欲望的斗争。爱蓓不满意凯伯特,想引诱伊本。她对凯说可以给他生个孩子,凯则答应如果真能给他生个孩子,他乐于让这孩子作将来的田庄主人。爱蓓于是以此去引诱伊本,结果果然生下了一个孩子。老凯伯特还以为这真是自己的种,乐得合不拢嘴。伊本说出真相后,凯伯特以牙还牙,揭穿爱蓓生子的目的在于继承田庄。伊本愤怒之下要杀死爱蓓。而爱蓓则声明:为田产而生子是她与伊本相爱以前的事,并请求伊本原谅,为此她还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伊本怕连累自己,到法院报了案,并准备出走。爱蓓作为报复,把弄死孩子以及与伊本的关系如实告诉凯伯特,凯伯特也要去叫警官。这时,伊本冲进屋子,老凯伯特扬言要杀死他,伊本为爱蓓的爱所感动,当面承认自己也一直由衷地爱爱蓓,愿意与她分担杀婴的罪责。他对法警承认了自己是杀婴事件的同谋,与爱蓓一起接受法律的惩治。
《榆树下的欲望》表现的是财产占有欲与情欲这两大欲望的斗争,他把这种冲突看成是人们追求生活的欲望与教权禁欲主义之间的冲突,从而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中叶教权势力还很强大的社会背景中人性的扭曲和畸态,表现了人的欲望在冲破家权清规之后的畸形发展以及它自身的毁灭命运。
在这一时期,奥尼尔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28年,他突然与卡洛塔·蒙塔里私奔去了法国,并于次年与阿格尼斯离婚,与蒙塔里结合。这对新婚夫妻情投意合,郎才女貌,双双漫游了欧洲各国,还到过中国。此后两人在海滨的居处深居简出。1936年,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即使在成了大名并获得文学艺术的最高荣誉以后,奥尼尔的生活仍是充满了苦难,长子自杀,自己患上了震颤性麻痹症,失去了握笔的能力而不得不停止写作。
奥尼尔晚期的重要作品主要是30年代来创作的《送冰人来了》(1939)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0)。
挖掘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奥尼尔的艺术主张与艺术追求
在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方面,奥尼尔都始终坚持:戏剧必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危机。他说:“今天的剧作家一定要深挖他所感到的今天社会的病根——旧的上帝的灭亡以及科学和物质主义的失败……以便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并用以安慰处于恐惧和灭亡之中的人类。在我看来,今天凡是想干大事业的,一定要把这个大题目摆在他的剧本或小说中许许多多的小题目背后。” (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691页)。奥尼尔剧本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大致说来,奥尔尼这方面的探索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探索人与上帝的关系
奥尼尔对宗教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他曾表白:“大多数现代戏剧都是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对这一点毫无兴趣,我只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人与上帝的关系涉及到人的终极价值的确立问题,人类造出一个上帝本来就是为了回答生活的意义问题。但现代以来,旧的上帝已经死去,科学技术与物质主义也不能解决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问题。由此,奥尼尔认为现代人遭遇到了人生价值的空前危机。奥尼尔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揭示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片面发展对人的精神价值所造成的威胁,使人类
日益感到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到自身的渺少,这即是人的悲剧。人的悲剧是艺术的悲剧的根源,对人的悲剧的体验决定了奥尼尔采用悲剧的形式。是什么造成了人的悲剧,这是奥尼尔探索的根本主题。他的早期作品如 《东航卡迪夫》和《天边外》等探索了造成主人公死亡的原因。《东航卡迪夫》写一个叫扬克的水手值班时摔成重伤,躺在从纽约驶往卡迪夫的货轮里,临死时,他诅咒大海,幻想在陆地上有自己幸福的生活。那么,是大海造成了扬克的悲剧么?《天边外》似乎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主人公罗伯特放弃出海,困守农庄,结果被农庄上的无情生活折磨而死,他是在对大海的向往与对陆地的诅咒中死去的。这一点正好与扬克相反。可见罪既不在大海,也不在陆地。那么,罪在谁呢?是谁在操纵着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在《安娜·克里斯蒂》中,作者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剧中的运煤船船长克里斯塔夫·克里期是长期生活在海上的老船员。他的父亲与3个兄长都丧身大海,因而他对海充满了仇视。妻子死后,他为不使女儿再受大海的拨弄,送女儿安娜到陆地——一个庄园的亲戚家。谁知安娜在陆地仍遭不幸,被他的表兄奸污。她跑到城里当护士,后沦为妓女。在患了一场大病后,安娜要父亲把她带走,但父亲为了不让女儿生活在海上而对她讲了她祖父他们的遭遇,然而安娜仍坚信她的幸福在海上。此后,她与一位叫布克的海员发生了爱情,安娜喜欢他但又受以前被表兄奸污并沦为妓女的自卑情结的作用,不想与之结婚。但在布克的催逼之下她不得已而说出了自己的历史,这给老克里斯与布克以沉重的打击。布克终于原谅了安娜,他们决定结婚。但布克马上要出航,两人难舍难分,“海”最终能为安娜带来幸福么?不得而知。
到《榆树上的欲望》,奥尼尔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人的财产占有欲与情欲,是这种欲望把人的一步步地推向毁灭。
《毛猿》标志着奥尼尔对人类悲剧根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剧中的扬克即是人类的象征。他的悲剧是:一方面由于工业化使他失去了原先——即工业社会之前——与自然的和谐,他们生活在大轮船的底层,成了机器的一部分。但工业文明也不属于扬克,而属于轮船的主人、白人小姐等不劳动的阶级。扬克原先很自信地以为他就是工业文明的代表,认为自己是钢、是内燃机,是他推动世界转动。但白人小姐米尔德里德有一次骂他为“毛猿”、“畜生”,终于打破了他的这种乐观与自信,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不是工业文明的主人,于是准备回到自然,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即是扬克到动物园与大猩猩认同、与它握手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但这种后退的企图也破灭了,大猩猩勒死了他。扬克代表了人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空状态,他们失去了归宿,只能走向死亡。
这就是奥尼尔早期作品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探索。他感到失去归宿是人类的普遍命运,人类不管是选择大地还是选择大海,不管是向工业文明靠拢还是退回原始状态,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归宿。
2。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奥尼尔剧作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这尤其明显地表现于他中期的作品中。在这样做的时侯,他广泛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