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了一个在儿子身上雪上加霜的角色。她一直和年轻的万历皇帝同住在乾清宫,并对这位亲生儿子能否尽心尽职和勤奋学习表现出了特殊的热情和关怀。她利用被称为小皇帝“大伴”的冯保,不断地向自己报告宫内外、包括皇帝本人的各种情况。由于这个太监兼特务的精明能干,使得她耳目灵通。也由于这个神秘莫测的特务,在不分白天黑夜地监视着她儿子的言行,使得万历皇帝渐生畏惧和厌恶。因为一旦母亲听到对皇帝不利的密报,这位年轻的太后盛怒之下,万历就会受到长跪的处罚,有时一跪就是几个时辰。这不仅使万历承受了肉体的折磨,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位至高无上的天子感到了极端的难堪和精神的创痛。而这时的皇太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相反却认为自己做了既合乎祖训又不悖常理的极赋责任感的事。因为她的经历和思维方式无不在告诉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不这样才是不可思议的。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怕自己百年之后子孙不肖,从而出现类似汉、唐那样外戚或母后专权的现象,所以明确规定后妃由良家挑选。李太后原出身贫寒之家,被选入宫后,在裕王府侍候那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她之所以没有像绝大多数宫女那样,在紫禁城中空虚寂寞了此一生,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她与朱载垕在夜深人静时发生了一段情意缠绵、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就在她与他“私通”后的第二年,生下了儿子朱翊钧,并以“母以子贵”的缘故一跃成为皇贵妃。这位30多岁便守寡的女人,深知到达现在的地位是多么不易。她极爱儿子,是他给予了自己今天的荣耀和权势。但这并不妨碍她对儿子进行相当严格的管教。她年复一年地在每逢上朝的那天五更时分,推醒酣睡的儿子,带他去临朝听政。她这样不辞劳苦地培养儿子,当然是希望他成为一代贤君,自己也名垂青史。
1578年,年已16岁的万历皇帝已经到了大婚的年龄。为了广延子嗣,必须先册立皇后,然后再立妃嫔。对万历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当然,他暗自庆幸的不是大婚,而是严慈的母亲将不再陪他住在乾清宫而搬回慈宁宫,他将有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自由的君主,一个独立的人。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大婚后的万历从表面上看似乎和这位年轻貌美的皇后是天生的一对,但万历皇帝的内心却极不喜欢这位总讨母后欢心的女人,并不时地给她冷淡的脸色,这种做法万历保持了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母仪天下的王皇后愤懑之极,只得拿宫女发泄怨气。史料载,毙在她杖下的宫女就有数十人。王皇后为什么一生从未得宠,史料尚无确切记载,世人也无处捉摸。或许,爱与不爱本身就无明确的因果,它只是存于人类本体的一种飘渺的感觉。但无论如何解释,有一点是明确的,大婚后的万历皇帝认为他已经从母亲严格束缚下摆脱出来,这件事给予他无聊的同时,也给了他打破这单调和空虚的绝好机会。他完全可以获得一种比较有趣的生活。但是,他想错了。
就在万历皇帝在这种新生活的海洋里尽情荡漾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有一个名叫孙海的宦官,引导皇帝在皇城别墅“西内”举行了一次极尽欢乐的夜宴。这里湖波荡漾,宝塔高耸,风景秀丽,喇嘛寺旁所蓄养的上千只白鹤点缀其间,使得在礼教之中和太后的严格管教之下长大的皇帝恍如置身蓬莱仙境。新的生活天地已经打开,万历皇帝越发厌倦紫禁城的岁月,向往这旖旎的自然风光。从此,在“西内”的夜游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身穿紧袖衫,腰悬宝刀,在群宦的簇拥下,经常带着酒意在园中横冲直撞。一次宴会上,他醉眼朦胧地叫身边一个小宫女唱他喜爱的新曲,不料这个宫女奏称不会,万历立即龙颜大怒,抽出身上宝刀欲砍。孙海等人急忙上前劝说,万历欲杀不能,便灵机一动说:“不效当年曹孟德割发代首,何显朕无戏言?”其结果是截去了宫女的长发象征斩首。当时一个随从上前劝谏,被万历下令拖出去责打一顿。
对万历的行为冯保大为不满,便将此事悄悄地告诉了太后。太后知晓大为吃惊,并表示了极大的悲痛和悔恨。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对皇帝的督导教育之责,盛怒之下,她除去簪环,准备祭告祖庙,废掉这个失德之君而代之以皇弟潞王。多少年后,有史学家认为,假如她真的这样去做,这个帝国的历史或许会重新改写。但历史的长河在掀起了一个波澜之后,瞬间便平静了。万历皇帝跪下恳请母后开恩息怒。他虽然曾因读书被罚长跪,但领略的只是母后那严厉目光的逼视。今天,他第一次看到母亲那悲愤的目光中,含有一种万念俱灰的哀怨神色。或许,惊慌失措的皇帝这时尚不能理解太后深为辜负祖宗愿望和夫君遗托而自责的心情。
对万历来说,他从未领教过慈圣太后如此绝情的训斥:
“先帝弥留之际,尝内嘱你两母教育,外托张先生等辅导,可谓用心良苦。孰知你如此不肖,到处游荡,将来必玷辱祖宗功名。我顾社稷要紧,难道非要你做皇帝不成?”
万历知道自己这次惹祸非同小可,便急求张居正和冯保讲情。经过张居正和冯保的极力劝说,万历皇帝再痛哭流涕地表示悔改,并写了“罪己诏”即今天的“检讨书”之后,太后才答应给他一个自新的机会。
这次事件,在使万历胆战心惊的同时,也明显地给张居正敲了一个警钟,他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为避免再出麻烦,张居正大批斥退皇帝的近侍,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活跃分子。他还自告奋勇承担起对皇帝私生活的照料,每天派遣四名翰林,在皇帝燕居时以经史文墨娱悦圣情。
也正是由于这件事的发生,万历才明白自己仍是一个既不独立,更不自由的人,他冥冥中感到有一条无形的锁链套在自己身上,使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去生活。他能够做的,只有在这条锁链的捆绑下,沿着一条古老得生锈的轨道走下去,尽管前方是一片迷茫的征途。
这种严密的监视和精神上的捆绑,并未立即使万历屈服,他在设法予以反抗。以后的岁月,万历要干每一件“出轨”的事,总编造出几条理由以备盘问。与此同时,他的心灵深处已恨上了两个人:告密的冯保和为自己代草“罪己诏”的张居正。因为“罪己诏”中的言辞竟鄙夷到使皇上无地自容的程度。可惜当时的张居正和冯保都没有意识到万历心灵这个变化日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可怕的恶果。
一天,万历听课完毕,一时兴起,便开始书大字赐予辅臣,冯保立在一旁,边逢迎边喝采。这时万历心中蓦然涌起一种厌恶的情绪。他怀着极大的仇恨把饱醮浓墨的大笔掷在冯保穿的大红袍上,淋漓尽染。冯保惊恐异常,即使在旁的张居正也手足失措。但万历的报复此刻也仅能到此为止。既然锁链还捆在身上,就势必付出行动上的代价。
皇权与相权的结合
无疑,张居正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者,是明朝最著名的首辅。他以不计毁誉、勇于献身的精神,锐意变革,厘剔宿弊,终于使危机四伏的大明帝国在万历初年又焕发了生机,取得了“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库寺积金四百余万”的辉煌业绩。而这业绩的取得,自然是与李太后的支持和万历皇帝的敬畏分不开的。
早在隆庆二年,当内阁辅臣徐阶和高拱不和,徐阶告老退位,回到松江华亭之时,年轻气盛的张居正,曾不失时机地给皇帝上了《陈六事疏》,提出了需要变革的六件大事:
一、省议论。凡事不要无用的虚词,而讲求实际的功效。做一件事,开初要慎审,既行之后便要决断,用一个人,用前要慎察,既用之后便要信任。
二、振纲纪。近年来纲纪不肃,错误地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求全谓之“善处”。应该公道地进行刑赏予夺,而不曲循私情。
三、重诏令。近来朝廷诏旨,多格废不行,有的竟十余年犹未完成。文件积压,年月既久,失去时效,致使漏网的终于逃脱,而国法不得申张,这样是非怎能明断?赏罚如何得当?因此应敕下各司,办事应严立限期,违者查参。
四、较名实。器械必须试用之后才知道利钝,马匹必须乘驾之后才知道驽良。现在用人却不然,官不久住,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因此希望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令吏部认真考课官员,使其名实相符。
五、固邦本。眼下风俗侈靡,豪强兼并,赋役不均,官吏们耍弄诡奇花招,吃亏的还是百姓。因此要敕令有司,尽心清理。
六、饰武备。精选将领边吏,加强军队训练,举行大阅之礼,严申军纪,注重武备,整饬戎事,国防自会巩固。
我们不惜篇幅,列举《陈六事疏》的大意,意在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张居正其人。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面对飘摇欲坠的大明帝国,是以怎样的胆识和策略,谋划他的变革事业的。
如果说那时的张居正由于朝中的复杂多变,而无力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那么,今天这个时机已经来临了。身处首辅兼皇帝老师双重地位的他,借助李太后和万历的声明,顺利地贯彻了当年他给已故的穆宗皇帝提出的(陈六事疏》,并一步步地实行着他的变革。
张居正首先要做的就是整顿吏治。他认为当时朝廷奢贿成风,民不聊生,主要原因就是“吏治不清”。于是他规定了严格的考察制度,裁汰贪官污吏,采取“立贤无方,唯才是用”的原则。这一点,从他推举重用戚继光等名将,使多年扰攘不宁的北部边疆和海域得以安定来看,当是很好的例证。
万历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