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
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了这种认识,孔
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子
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养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
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
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
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
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
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
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
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
坐。”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
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
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
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

    /* 46 */第一部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名丘,字仲尼。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定居鲁国(今山东曲阜)。宋国是商朝
(又称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称“殷人”。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由于周公对周朝的特殊功勋,周天子特别允许鲁国用
天子的礼乐祭祀神祗。因此,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鲁国保存得比较
丰富和完备。这样的文化背景为孔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孔子幼年家境贫困,但聪明博学,十几岁时就以通晓礼乐制度闻名。为了养
家,他做过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低贱的管理粮库和放牧的工作,后来做了鲁国某地
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于是先被提拔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
吏,并且代理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间,曾随同鲁国国君和齐景公会盟,以自己的
学问和才智,折服了齐国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迫使齐国归还了以前
侵占鲁国的土地。然而由于鲁国的政局动乱和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使他不
能平稳地履行自己的职务,不得不一再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谋求发展。他带着
自己的弟子到过当时的很多国家,这样的旅程被称为“周游列国”。

    孔子到过当时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向当时主管国家图书的老子请教过有关礼
仪的问题。他到过齐国,齐景公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此后又到过卫国、陈国、
蔡国等国家。

    晚年,孔子看到亲自使天下归于秩序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于是放弃做官,专
心于教授学生和整理古代典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作,把古代英明帝王的统治
经验流传下来,使后世有所遵循。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诗经》,根据鲁
国史料写成的《春秋》等。

    孔子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史书上记载,他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
72位。72位之中,又有十几位是最优秀的。这些学生,多数都成为国家的官吏,
其中不少人还是国家的大将、宰相或者顾问,在当时和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孔子热心教授学生,只要拿很少一点礼物,他就收作弟子。有很多
人,是父子两代都跟他学习。

    孔子去世后,依照礼制,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其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
贡,在孔子墓旁修建了一个草棚,为孔子守墓六年,然后才离开。后来,他的弟
子和鲁国群众有许多就在孔子的墓旁安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区。儒者们也经
常在孔子墓旁演习礼仪。

    /* 47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一直名声很大,但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
不相同的评价。按照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
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
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的接受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基,但
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到比王还
高。据许多人说,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
元前206 年至公元前220 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
备得足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
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
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
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又短
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
以下。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他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不
是惟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孔子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
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人也这样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主,这使得
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文化。虽然从历史上来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
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或许也是不无道理的。

    /* 48 */第一部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
不断地发生。例如,公元前607 年,晋赵穿杀了晋灵公。公元前548 年,齐崔抒
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
来就是犯上作乱的表现。孔子曾经说: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的权威掌
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可以不顾周礼的规定,
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也议论纷纷,简直不成体统了。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
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
“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
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
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
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
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
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就君臣关系
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当强调臣应该尽的义
务。例如,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本来违反周礼,孔子也明知这一点。但当别人
问他时,他说鲁昭公“知礼”,故意替鲁昭公掩饰。季氏有些僭越行为,这在当
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现象了,孔子却特别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他还对周礼进行了一定的发挥和
补充,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方面。他认为,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
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的事情,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
人心自然就归服了。

    /* 49 */第一部分而立、不惑、知天命

    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
于道。”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
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

    孔子还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
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知者。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
认识了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个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
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
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有个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说:“天
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深
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