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深
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似乎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
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思想发展的最高
阶段。

    /* 50 */第一部分应该如何学习?

    孔子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教育。他从事教育近半个世纪,先后有弟子三千。不
少弟子学习以后,从事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成为有政绩、有名望的人。孔子的
教育事业,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贵族世袭官职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他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而且认
为“上智”和“下愚”是不能够改变的,但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以“生而
知之者”为出发点的,而是把它作为不必讨论的问题悬置起来。他从来没有具体
指出过哪个人是“生而知之者”,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相反,他明
确地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他把注意力放在后天孜孜不倦的学习上。

    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他说,
学诗能使人振奋,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学乐能使人的学问得以完成。
《论语》中又说“子以四教:文、行、忠、新”,即以四项科目教育学生:历代
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的“忠”、与人交往的“信”。可以看出,孔子教学
内容主要限于政治和伦理,也就是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
语上也”的“上”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孔子提倡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他自称“好古敏学”,曾经说自
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的学生冉求以“力不
足”为理由,不愿学习,他批评说,所谓“力不足”,是走路到半路走不动了,
你现在还没有起步就喊“力不足”,这是画地自限,不愿努力。相反,他反复称
赞箪食瓢饮,坚持学习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孔子不仅提倡向书本学习,也提倡向
周围的人包括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提倡不耻下问。一些浅薄的人看到他这样,以为
素称知礼的孔子原来什么也不懂,孔子却认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本身就是知
礼。

    孔子还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说的“学而
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成为学习的格言。而
最有意义的是他提倡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是他的名
言。另外,还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还用譬喻法来阐述学与思的
结合。

    /* 51 */第一部分大同与小康

    孔子在末年鲁国祭祀祖宗和百神时做助祭者,祭祀完毕,登上庙门前的望楼,
突然发出长叹。弟子们问他为什么叹息,孔子说,他没有能够赶上上古那非常美
好的时代,但心里对那个时代向往极了。

    孔子描述那个时代说,那是一个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依照那个原
则,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讲究信誉,和他人友好。所以人们不仅爱自己
的父母和孩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和孩子。老年人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能发挥自
己的才能,年幼者能够很好地成长,失去父母的孤儿,死了配偶的寡妇,丧失儿
女的老人和残疾者,都能得到大家的关怀。男子都有自己的职责,女子都有自己
的归宿。财物虽然不可以随便浪费,却不一定要属于自己;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
力量会感到遗憾,但不必是为了自己。这样的时代,用不着智慧和谋略,也没人
偷盗和抢劫,家家都不用关锁门窗。这就是大同时代。

    孔子继续说,但是现在,这伟大而美好的原则不见了。人人都为着自己的家,
都仅仅爱自己的孩子,把财富据为己有,努力为了自己。君主们都把职位传给自
己的儿子和兄弟,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壕沟来保护自己。以礼仪作为法则,来规
定君臣的职责,来巩固父子的关系,来使兄弟友好,来使夫妻和睦。建立了各种
制度,以区分贫贱,以奖励勇敢者和智慧者,以求他们为自己建立功勋。这样,
谋略产生了,战争兴起了。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等人,
就是这一时期的领袖。他们六人,没有不重视礼仪的。他们以礼仪为标准,考察
人们的行为,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实行仁义,给人民以行为的规则;不这样做,
就被认为是有罪,遭到大家的抛弃。这样的时代,叫做“小康”。

    后来的儒者以此为标准,把上古的大同时代作为他们理想的时代,但认为那
样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们只能努力实行仁政,达到小康。实际上,
他们又往往认为,孔子以后的时代,连小康也很难达到。

    /* 52 */第一部分和同之辨

    和同之辨,这是儒学关于和谐问题的主张。

    追求和谐,其中包括追求国家政治中君臣关系的和谐、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谐,
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般说来,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共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古
代在孔子以前,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讨论过和谐问题。他们认为,和,是保
持不同因素的相互协调,比如各种调味品调和起来做成美味佳肴;同,就像不断
添加同样的调味品,这样做不出好吃的食物。

    用于君臣关系,所谓“和”,也就是在君主说是的时候,臣子就应该指出其
中的非;当君主说非的时候,臣子就应该指出其中的是,以补充君主的不足。儒
学继承了这样的主张,孔子认为君子采取的态度是和,小人采取的态度是同。

    孔子否定“同”,后来的儒者就把如何才能做到“和”作为自己讨论的主题,
其中周敦颐认为,和的前提是秩序,有了秩序才有和谐。秩序的前提是人人安于
本分,即君主要安于君主的地位;臣子要安于臣子的地位,不可想做君主;百姓
要安于百姓的地位,按时如数地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担负劳役,而不该有非分之想。
只有这样,才有和谐。

    /* 53 */第二部分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五项永恒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条纲领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鱼网上的大绳,与纲
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
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的绝对服从的关
系。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
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为常。

    三纲的思想渊源是孔子讲的一句话,即“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个臣
子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君、臣、父、子
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董仲舒在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
的主张之上,又加上了夫妻关系,并且淡化了君主、父亲、丈夫的职责和义务,
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从的地位,还将这三条纲领确定为实行王道仁政的三条
纲领。董仲舒认为这三条纲领是根据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的
总称,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们总称为五常,并且认为,王者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
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天的保佑、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
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

    /* 54 */第二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
守执行的。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
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
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学生们都
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
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
替别人着想的意思。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
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55 */第二部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
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
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舍生取义的原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义,也是我
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时保全的情况下,那么,我就舍弃生命保全正义。因为
生命虽然宝贵,是我所愿意保存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不顾及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