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都没有说话就告别了。这令当时在场的人们非常失望,在他们看来,孔子与温
伯雪子都是有道之士,他们俩人相见,一定会谈论关于道的高深见解。孔子的弟
子子路忍不住向孔子询问:“先生早就想见温伯雪子了,可是,您和他相见的时
候,为什么一言不发呢?”孔子回答说:“像温伯雪子这样的人,我只要看一眼,
就知道他是有道之士,哪里还用得着说话呢!”

    禅宗在自述其传道渊源时,则编造出了一个拈花微笑、教外别传的故事:在
一次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一枝金色的波罗花,请佛祖说法,
开导众生。佛祖登上讲坛,却一言不发,只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满座弟子都不
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了一下。佛祖
看到了迦叶的微笑,知道他已经体悟到了自己的心意,就向大家宣布说:“我有
关于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等的最微妙的法门、最深刻的道理,不能靠
语言文字来表达,是和其他教派所传的不一样的特别的法门,现在我把它传给了
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第一)

    /* 61 */第二部分身体并非私有

    人总是要死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为悲伤之事。当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渊去
世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以为这简直是老天爷要自己的命啊!所以,珍视生命
而善待死亡就成为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死者留给生者的伤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面临死亡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死亡的事实。孝在
这里便担当起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以孝著称的曾子在临终之时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自己的生命本来无有,它
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尽管他已无力支配自己的身体,却仍要弟子帮助“启手
足”,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足,在看到它们都完整无损之后,才觉得可以
问心无愧地离去。曾子一生恭行孝道,力求德行完美,其行为举止正如他所引用
的《诗经》的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确信自己能以全身
奉还给父母天地之后,他终于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此可以免除任
何毁伤祸害了。

    曾子迎接死亡的如释重负的心态,源于他对孔子孝道教育的深刻领悟。全身
而归本身就是孝的要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之始也。”凡为人父母,莫不以子女身体受损伤残为最为痛心疾首之事,故作为
孝子,他应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父母为此而伤心。身体的保全与否,
实际上已成为是否能尽孝的一块试金石,这或许可以说是儒家版的全身保真说。
曾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时扭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
色,门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孔子的教导,那就是:父
母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我,我必须把这完整的身体返还给父母。不能伤身损形,
这才能叫做孝。可作为君子,我没走几步就忘了孝道,所以感到忧愁。”(《礼
记。祭义》)从这段话得出的教益,就是我身并非我私有,它是父母之“遗传”
也。

    国家富强三部曲

    /* 62 */第二部分国家富强三部曲

    人总是要死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为悲伤之事。当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渊去
世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以为这简直是老天爷要自己的命啊!所以,珍视生命
而善待死亡就成为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死者留给生者的伤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面临死亡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死亡的事实。孝在
这里便担当起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以孝著称的曾子在临终之时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自己的生命本来无有,它
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尽管他已无力支配自己的身体,却仍要弟子帮助“启手
足”,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足,在看到它们都完整无损之后,才觉得可以
问心无愧地离去。曾子一生恭行孝道,力求德行完美,其行为举止正如他所引用
的《诗经》的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确信自己能以全身
奉还给父母天地之后,他终于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此可以免除任
何毁伤祸害了。

    曾子迎接死亡的如释重负的心态,源于他对孔子孝道教育的深刻领悟。全身
而归本身就是孝的要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
之始也。”凡为人父母,莫不以子女身体受损伤残为最为痛心疾首之事,故作为
孝子,他应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父母为此而伤心。身体的保全与否,
实际上已成为是否能尽孝的一块试金石,这或许可以说是儒家版的全身保真说。
曾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时扭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
色,门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孔子的教导,那就是:父
母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我,我必须把这完整的身体返还给父母。不能伤身损形,
这才能叫做孝。可作为君子,我没走几步就忘了孝道,所以感到忧愁。”(《礼
记。祭义》)从这段话得出的教益,就是我身并非我私有,它是父母之“遗传”
也。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他们一路上看到卫地人口稠密,孔子满心高
兴,感慨地说:“卫国的人口好多啊!”孔子见卫国人口众多,兴奋不已,冉有
问道:“这么多的人口,然后怎么样才好?”冉有给马加了一鞭子。

    孔子脸上的兴奋气仍在飞动,他随口答道:“人口众多,还要让百姓富足。”
孔子瞻望远方。田野里,农夫正在耕地,百灵鸟在蓝天里飞翔着鸣唱着,远处山
影绰约,河影跳动,几片白云悠悠地飘动着。

    冉有也有些被老师高兴的情绪感染了,便又问了一声:“老百姓人口众多,
又挺富庶,富庶了又该如何?”冉有是打破沙锅了。孔子凝思片刻回答:“还要
教化他们。”冉有三问有知,心中豁然开朗,他释然地奋力加了一鞭子,车子飞
快地奔驰着,车辙清晰地延长着,伸向远方,消失在天边。

    仁的教化以富庶的生活为基础,并且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也是仁的基本内容。
“众”、“富”、“教”是孔子为政仁学的三部曲,一条主线是个人利益和社会
国家需要的有机统一。孔子的仁学教化是富于实际的,是生活化的哲学和生命的
智慧。

    /* 63 */第二部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既以某诸侯国作为自己的“父母之邦”,同时
又自认为是以周天子为共主(虽然当时已有名无实)的中国(古称“诸夏”或
“华夏”)的一分子。孔子一生的言行表明,他不仅爱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还
热切希望保卫华夏族免受侵犯并统一已趋于分裂的中国。

    孔子爱鲁国,他在夹谷之会上挫败了齐国侵鲁的阴谋。更值得提到的,是他
对于有功于整个中国和华夏族的管仲,给予极高的评价,一再用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来称颂管仲。

    春秋初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辅助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共同维护周天子
的共主地位,还救援燕、邢、卫等国,抗击北方的戎、狄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犯。
这些后来被概括为“尊王攘夷”的业绩,依照孔子的说法,起了匡正天下的作用,
使人民一直感受到好处;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将受戎狄奴役,大家会被迫像戎狄
那样披着头发,穿起衣襟向左开的衣服来了。他的话是这样说的:“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没有)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又
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指不用武力来会合诸侯),管仲之力也。如其
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如其仁!”后世的学者指出,作为孔子重要教材的《
春秋》,也贯穿了尊王攘夷的思想。

    孔子向往天下大一统,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现国家统一,是符合
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所谓“攘夷”,当然也有歧视非华夏族的因素,
但主要内容则在于抵御外侮、保卫华夏。这种热切希望统一全国、保卫华夏的爱
国主义精神,是完全值得表彰的。

    /* 64 */第二部分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孟母三迁”,说的是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
近。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孟子觉得很有意
思,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小锹挖坑玩。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
的人,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集市上人
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炫耀着他们的商品。孟子天天在集市
上闲逛,对商人们的叫卖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这环境对
孩子更没有什么好影响了。于是,孟母又搬到学宫附近居住。学宫是国家兴办的
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在学宫气氛的熏陶下,孟子
也整天在家读书演礼。孟母选择了这个适宜教育孩子的环境,非常高兴,就定居
下来了。

    “杀豚不欺子”,说的是孟母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有一次,邻
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
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
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