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
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织劝学”,说的是孟母鼓励孟子刻苦读书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
始很不用功,孟母很焦急。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恰好孟子从学堂回来。孟母
问道:“你近来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有些洋洋自得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
不好也不坏。”听了这话,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刚织好
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
的原因,连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
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不时时用功,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从此以后,孟子就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攻读。

    /* 65 */第二部分严师出高徒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
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

    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
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
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
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
“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
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
望他,于是赶紧解释,昨天没有及时到老师那里,是因为住所尚未落实好。孟子
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
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
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
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

    孟子在对待不同观点时,常常火药味很浓,其论战的态度往往妨碍了彼此的
理解与沟通;好辩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很容易变成强词夺理。在燕国是否可伐这
一问题上,孟子之辩,便有这种意味。齐国大臣沈同曾私下问孟子:“燕国内乱,
是否可以讨伐?”孟子回答:“可以。”原因是燕国之君子哙不该随便把君位让
给燕国之相子之。后来齐国果真讨伐燕国。当时有人问孟子:“先生曾劝齐国伐
燕国,是否有这回事?”孟子答道:“并无此事,当初沈同问我:”燕国可以征
讨齐国吗?‘我回答:“可以。’如果他再问我:”谁可以伐燕国?‘我就将回
答:“只有代表天意的人才可以伐燕国。’既如此,怎么能说我劝齐伐燕?”这
种辩解在逻辑上固然无懈可击,但却很难使人心悦诚服,它使孟子的哲学家形象
同时又带上了某种辩士的风格。

    /* 66 */第二部分天人可以合一?

    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贤人志士追
求的最高境界。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他的天人合
一思想主要包含两层基本的含义:

    首先,天的基本规定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如此的天命对人事居于主宰的地位,它虽不具有直接的
人格神的意味,“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但它的运作却往往是与人的
主观愿望、意志和行为相违的,这对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当然,其最终
的目的仍是为了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而在人一方,只有最终屏除其主观的好恶情感而顺从于天,才能有资格担当起上
天的大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

    其次,则是陵园子天人合一观的更为根本的含义,即从心性角度发明天人,
把人对外在必然的关系转换为主观意识(心)向内体验仁义道德本性(性、天)
的关系,天人合一演变为人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体验。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他的本心或良心,
因内含仁、义、礼、智的道德本性,又称“仁义之心”;如此在心、性又被称之
为“天爵”或“天之所与我”的“大体”,故心、性、天实质上是同一的概念。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命题。因为万物的本性
同样由天所赋,而天性即在我心,只要向内体验到本性,也就与天、与万物之性
相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对人而言,再没
有比这更为快乐之事了,所以说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同上)。孟子的心、
性、天合一观影响深远,后来儒家的心性哲学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思路。

    孟子认为,人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了解天。修养自己的心性,
就是侍奉天。这是儒学天人合一说的基础。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可以互相感应。比如,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天每年有360 天,人的骨骼有360 节;天是圆的,人的头也是圆的;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等等。因此,天是人的曾祖父。并且说道:按照类别来考察,
天与人是一类。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叫“天人相
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

    宋代,张载提出,天就是那广大的虚空,而虚空就是气,人是由气聚合而成
的,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中固有的存在,所以“天人一物”,即天和人是一样的
存在物,并且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二程则认为,人是由气聚合而
成,气中有理,理是气的主宰,这个理,就是天理,人的本性和心灵就是天理,
所以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并没有分而为二,所以不必说什么“合”。这是更加
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主要从形体的外部结构上论述天和人的一致,宋代儒
者则主要从人的精神内容上论述天人合一或天人为一,天人一体。他们的共同点
是,人是天降生的,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所以,王夫之说周敦颐《太极图说》
所说的太极分化成阴阳,阴阳分化成五行,阴阳五行的精华聚合成为人,五行的
性质构成人的本性,是彻底弄清了天人合一的本源。

    /* 67 */第二部分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这个是儒学关于正义和利益关系的理论。

    孟子首先集中论述了这个问题,他劝告梁惠王不要追求怎样对自己有利,而
要追求仁义。因为作为君主而去追求利益,臣子和百姓就会照此办理,全国上下
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必然发生争夺,那样君主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了。如果追求仁
义,大家就会按照仁义的原则,安于自己的地位,臣子们不会想做君主,百姓们
也不会发动叛乱,君主的地位就稳固了。因此,追求仁义,才有君主真正的利益。
所以此后的儒者都主张应该把追求仁义作为目标,而不应该追求利益。遵循天理
去做,不追求利益,利益自然就会到来;听从人欲的指导,追求的利益未必得到,
危害就已经到来。

    因此,这里说的义,就是仁义,而仁义则是当时国家和君主的长远利益;利,
指暂时的、局部的利益。

    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反对者批评他,说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是追
求利益,因而违背了圣人的教导。他们主张应该致力于道德修养,去保存心中固
有的天理,去掉人欲,即抛弃对利益的追求。也就是主张按仁义的要求去做,使
人人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以保持国家秩序的稳定。

    /* 68 */第二部分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真正的大丈夫是做大官、发大财也不会使自己行为放纵,贫困和地位低下也
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暴力威胁之下也不屈服。

    战国时代,有两个著名的人物,都是魏国人,一个叫公孙衍,一个叫张仪,
他们到处挑动战争,诸侯都非常害怕他们。魏国人却以他们为骄傲,问孟子说:
像这两个人,可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吧?孟子说,他们算什么男子汉!你们难道没
有学过礼仪吧?男子在成年礼上,要接受父亲的教导;女子到了出嫁的时候,要
接受母亲的教导。母亲把她送出门,还一再叮嘱说,到了婆家,一定要处处谨慎,
要听丈夫的话。顺从是女子和仆人的行为原则。真正的男子汉不是这样,他们把
仁德作为最舒服的住所,把礼制作为最正确的位置,把正义作为天下最宽敞的道
路。自己的志向如果得到实现,就把这些原则推广到民众之中;志向得不到实现,
就独自坚持这正确的原则。做大官、发大财也不会使自己行为放纵,贫困和地位
低下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暴力威胁之下也不屈服。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男
子汉。

    孟子对如何做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回答,激励了世世代代的有志者,坚持自己
的志向,不向恶势力低头,也不被权势腐蚀,成为中国人民高尚的处世格言。

    /* 69 */第二部分人民是最宝贵的

    原话出于《孟子。尽心》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
人类社会诸多因素之中,最宝贵的是人民。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表明了这个观点。他说,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做天
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做个诸侯;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