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做个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仅仅可以做个大夫。所
以人民是最可宝贵的。而要得到人民的信任,必须关心人民的生活问题,给人民
以应有的生存条件。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所谓贵,是对天子或将要成为天
子的人来说,人民是他最可宝贵的财富。

    依传统制度,每个诸侯国建立的时候,天子要派遣使者,为诸侯建立社稷神
坛。社稷神的责任,是保证风调雨顺,使农业丰收,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
社稷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诸侯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的安宁。假如诸侯不好好
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危及社稷神的安全,那么,就要撤换君
主。孟子在这里是多么清明啊!相对于社稷神,君主只是个别存在。这就是君为
轻。君,这里主要是指诸侯。

    假如人民按时祭祀社稷神,并且祭品也很丰盛,但是洪水、旱灾仍然不断发
生,这就是社稷神没有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时,就要毁掉原来的社稷神坛,
重新设置。因为人民是最宝贵的。

    /* 70 */第二部分如何称王?

    对于孟子来说,非常关心王道,也就是如何才能称王。孟子认为,称王之道
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是孟子重要的社会思想。原话是说,上古残暴的君主之所以丢掉了他们的
天下,是由于他们首先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人民,也就是失去了人民的心,
即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因此,要想取得天下,即得到政权,就必须得到人民;得
到人民,就是得到人民的心,即得到人民的拥护。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
把人民所需要的给予人民,把人民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人民。这样的思想,被后
人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相信,人民喜欢仁德,就像野兽喜欢旷野。因此,那些实行仁德的君主,
也一定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而那些不实行仁德的君主,人民也必然会脱离他们。
因此孟子说,这些不实行仁德的君主,就像水獭把鱼儿赶进深渊、老鹰把鸟儿赶
进树林一样,把人民都赶到实行仁德的君主那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实行仁德
的君主,即使不想做天下的王,也办不到。

    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孟子得出结论说,在当今的世界上,诸侯们都把战争和
侵略当做自己的爱好,假如有喜好仁德的君主,那么,这些喜好战争的君主也将
像过去那些残暴的君主一样,把人民赶到实行仁德的君主那里。因此,实行仁德,
就一定可以做天下的王。

    /* 71 */第二部分取得上帝的信任

    如何取得上帝的信任?孟子认为,只有尽心,才能知性,进而才能知天,取
得上帝的信任。也就是“尽心知性知天”。

    这是孟子主张的天人观。彻底弄清了人的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
的本性,也就懂得了天。孟子认为,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品德,是人心中
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来外部强加的。而这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本性是固有的,也就是天赋的。所以懂得了人的本性,
也就懂得了天。懂得了天,也就是懂得了天赋予人的是什么,天对于人的要求是
什么。懂得了天对人的要求是什么,就能正确地按照天的要求去做。接着这句话,
孟子又说:保存心中固有的善性,并且滋养这个善良的本性,目的是侍奉天,即
侍奉上帝。

    在周朝初年,新的周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取得上帝信任的手段已经不是丰
盛的祭品和频繁的祭祀,而是自己的德行。春秋时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又进
一步发展了这样的思想,孔子则把这一思想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地步。孟子的知天、
事天思想是儒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学说。

    孟子要求,侍奉上天,要始终如一。不论是短命还是长寿,都要努力修养自
身的品德,直到死亡。这样做,就是为了实现天所赋予的使命。

    /* 72 */第二部分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概念,指充实于人体之内的浩大正直之气。至于
如何培养这个浩然之气,孟子也做了具体的论述。

    孟子时代,中国哲学已经认为,气是构成物质的质料,物质之内充满了气。
人也是一个物,人体之内也充满了气。这个气,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怯懦的
;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一个人的气如何,在和人交往时,就会表现
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孟子认为,气的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志向。比如一个
怯懦的人,往往就会因为自己的怯懦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同样,一个人的
志向,也可以影响他的气。比如,一个心地高尚、志向专一的人,会为了自己的
理想和事业而勇气百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修养自己的心和气。

    弟子问孟子:“您擅长做什么样的修养?”孟子回答说:“我擅长的是修养
自己的浩然之气。”弟子问:“浩然之气是什么样子?”孟子解释说,难以描述。
然后又说道,这个气,最浩大,也最刚强,你不间断地养护它而不损害,它就会
充满于天地之间。这个气,和仁义是互相伴随的。没有仁义,这个气就会衰竭。
因为,它是仁义的积累,不是做了一件仁义的事就可以得到的。

    所以孟子要求,修养浩然之气,要逐渐积累,不要拔苗助长。如果不能逐渐
积累。企图一下子就得到它,就会像那个拔苗的人一样,以为是帮助了禾苗的生
长,结果反而害了禾苗。

    /* 73 */第二部分为什么会有好人坏人之分?

    孟子说,齐国东南有一座山名叫牛山,牛山上的树木本来长得非常茂盛,可
是匠人拿着斧头日复一日地伐之,牛羊日复一日地食之,翠绿的山林最终变得满
目疮痍。同样,人虽有善良的本心,可是,如果他不懂得时时刻刻珍惜爱护,而
是被外在的物欲所引诱,陷溺于物欲,本心不断地受到伤害,那最终将会使自己
失去那颗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

    对于孟子的说法,弟子公都子就存在疑问: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好人与坏
人之分?孟子回答说,人有“大体”,有“小体”。人心为大体,耳、目、四肢
为小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为何
有人从其大体,有人从其小体?孟子解释说,耳、目、四肢是人的感觉器官,与
外物接触,容易被外物引去。“心之官则思”,它的功能在于思考。人用心思考,
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就不会被外物所蔽。人心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良知、良能、良
贵,并非是由外在的事物强加于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树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
我们的善良本心就不会被物欲所蒙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否每个人都能够找回放失的本心呢?换句话说,是
否每个人都存在着成贤成圣,在道德上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以至于达到至善的
可能性呢?对此,孟子的回答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认为,人在追求道德
至善的进路上先天地存在着等级差别。有生而知之者,如孔子,此为圣人;有学
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有困而不学者。然而,孟子虽然尊敬孔子,声称自己
“乃所愿,则学孔子”,但他并不完全因袭前辈学人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本心
如同“赤子之心”,是先天具有的善良本心,是人道德完善的先天根据。人心的
不善是后天习染的。上天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人同样的善心,这颗善心毫无欠缺,
也毫无分别。人后天所具有的官位,是人所授予的,孟子称之为“人爵”,而善
良的本心则是上天给予的,孟子称之为“天爵”,人爵是由人授予的,也可由人
夺去;天爵是上天授予的,是他人不可夺去的。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
舜”,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的可能性。

    /* 74 */第二部分谁是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景春讨论大丈夫的对话。

    景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不得而知,人们猜想他或许是孟子的弟子,或许
是纵横家的代表。景春认为,说到大丈夫,只有张仪、公孙衍这样的人才可以当
之无愧。张仪和公孙衍都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致力于合纵与
连横的外交家和战略家。纵横家分为合纵与连横两派。张仪是连横派的代表,为
秦国服务,从外交上分化瓦解六国的联合,为强秦将六国各个击破服务;公孙衍
曾为秦国的连横服务,后来又到魏国为六国的合纵服务。研究者认为,关于著名
纵横家苏秦的许多事迹,都采自于公孙衍。张仪和公孙衍两人,一连横,一合纵,
左右着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由衷地佩
服这两个人,称之为大丈夫。

    就张仪而言,他本出身贫寒,学纵横之术后,曾到楚国相府做食客,相府中
发生了一起丢失珍贵玉璧的盗窃案,众人一致认定是张仪这个平日不讲道德的穷
小子所为。结果张仪被痛打之后,逐出相府。张仪回到家中,妻子生气地数落说
:“你要是不读书游说,何至于如此下场!”张仪却毫不气馁地说:“你看我的
舌头还在吗?”这么一问,把妻子也逗笑了,说:“舌头倒还在!”张仪信心十
足地说:“这就足够了!”纵横家苏秦也有一个相似的遭遇。苏秦曾游说秦王,
但未能成功。回家之后,家里人对他很失望,态度也很不好。苏秦感叹说:“妻
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怪我自己啊!”于是刻苦读
书,以“哪有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