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的呢?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贪图物质利益,喜欢美丽的女人和悦耳的音乐,并且为
了得到这些而憎恨别人,因而人的本性是恶的,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子
说,所谓本性,就是不用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东西;假如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那就不是本性,而是人为的结果。仁义礼智都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
们不是本性,而是人为。这就像弯曲的木材经过矫正才能变直,不能说直是木材
的本性;泥土经过陶者的加工成为器皿,不能说器皿的性质是泥土的本性。仁义
或者礼义都是圣人规定的,他们规定这些,就是为了矫正人的恶劣的本性,就像
发明了矫正木材的技术是由于木材弯曲一样。所以不能把人为的东西说成是本性。

    荀子的性恶论区分了本性和人为,在理论上比孟子深入了,对儒学曾经造成
过重要的影响。汉代儒者,把孟子和荀子的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了人性有善也有
恶的“性三品说”。到了宋代,孟子的性善说成为儒学的理论基础,荀子的人性
论就遭到了激烈的抨击,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急剧下降了。宋代,荀子还在孔
庙中享受儒者们的祭祀;明朝嘉靖年间,整顿国家祀典,荀子因为主张性恶论被
逐出孔庙。

    荀子将人的生理需要和感官快乐划归于人的本性,实际上就承认了这些属性
的合理和必然的地位。但在同时,荀子又给它们以否定的恶的评价,因为“从人
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荀子判
定善恶的标准是社会国家的礼义法度。礼义法度虽然是“反性悖情”,违背人的
感性欲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但它却是维系社会国家的统治秩序的必需的手
段,故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这里,个人追求感官快乐的必然性已经转化为社
会国家抑制这种追求的必然性。国家制定礼法,通过人为的教化作用促使人性转
化为善,即所谓“化性起伪”。

    /* 85 */第二部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既然人性本来都是恶的,那么好人从哪里来呢?荀子因此进一步提出了人人
都可以成为圣人的观点。可以说,这是荀子主张的“化性起伪”观点的自然逻辑
延伸。

    大概意思是说,为改变人的本性而进行努力。伪,就是人的作为、努力,但
是为改变人的本性所作的努力,不是所有人的努力,而仅仅是圣人的努力。因为
一般人的本性是恶的,他们的努力无法变化别人的本性。只有圣人的努力,才能
使一般人的本性由恶变善。圣人的本性和一般人相同,也是恶的。圣人和一般人
不同的是,圣人可以通过“伪”,即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本性;一般人做到
这一点也不是没有可能。

    “化性起伪”的基点是承认人性是可变的,人在实际上是善是恶,取决于他
所处的后天环境和主观的努力。不论是圣人还是凡愚,先天本性并无差别,差别
只在于后天,“注措(主观努力)习俗(环境)之所积耳”(《荣辱》)。人只
要积极从事于伦理道德的实践,就能由恶转化为善,使先天本性与后天人为统一
起来。因此,荀子与孟子虽然在先天人性善恶的判定上互相对立,但从其价值导
向都是为善来说,二者并无差别。

    荀子认为,就可能性而言,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用荀子的原话就是:“途
之人可以为禹。”也就是说,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因为
大禹之所以为大禹,因为他实行仁义,处事公正。所谓公正,就是合乎礼仪。假
如一个普通人能够虔诚地信仰仁义之道,专心致志,认真地思索,细心地辨别,
天长日久,不断地积累善行,就可以和神灵相通,和天地并立,参与天地的功能。
所以说,圣人是可以通过善行的积累而达到的。但就其现实性而言,则没有一个
人成为大禹,因为人们不“伪”,即不去进行这种努力。但是不去进行这种努力,
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至于同样是恶劣的本性,为什么圣人能伪而普通人不能伪?
荀子没有作出说明。

    /* 86 */第二部分君舟民水

    这是一句传统格言,《荀子。王制》篇引用它,以说明爱护人民的重要。格
言把君主比作舟,把人民比作水,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使舟倾覆。荀子引用这
句格言,还把人民比作马,把君主比作坐车的人。说马儿如果害怕拉车,坐车的
人就不安宁;如果人民不安宁,甚至害怕你的政策,那么,君主的地位也不会巩
固。要让马儿不害怕车子,首先要让它安静下来;要让人民不害怕你的政策,首
先要给人民一定的利益。因此,君主必须爱护人民,使人民安宁,自己才能安宁。

    中国历史上,贯彻这一思想的英明君主之中,以唐太宗最为突出。他做皇帝
不久,和大臣魏征谈论古代国家的兴盛和衰亡时说道,做君主的,按照仁义的原
则办事,大家就拥护他;不按仁义的原则办事,大家就抛弃他,实在是很可怕的
事。魏征说,皇上懂得这一点,就一定能够使国家平安,统治长久。古人有句话
说,君主是航船,人民就是水,水能承载航船,也能使航船颠覆,确实是非常令
人害怕。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唐太宗虚心听从臣子们的建议和批评,有时批评非常
尖锐,他实在难以接受,甚至也想杀掉那些尖锐批评他的臣子,但是想到这些批
评是为了国家平安,也就压制自己的怒气,接受这些批评。为了使人民有个较好
的生存环境,他取消了许多大型的国家项目,让人民安心生产。所以在他的统治
下,形成了一个长期安定、富足的时期。他所采取的政策,也得到后代人的称赞。

    /* 87 */第二部分人定胜天

    天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许多哲学家的理
论基础。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关系理论,也就是“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的意思是掌握天的运行法则且利用之。说这句话之前,荀子在
论述国家和个人命运是由什么决定时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也就是
说,国家的命运,决定于能否贯彻礼仪制度;人的命运,则决定于天。在这里,
荀子和一切儒者一样,也是一个天命论者。同时,他也把仁、义、礼、智作为治
国的根本。

    那么,人应该如何对待天赋予自己的命运呢?

    这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崇拜天并且盼望给自己降下幸福,顺从天赋予自己
的命运并且赞美天。在荀子看来,这种态度说明还不明白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能,
是放弃人治,而盼望不能实现的东西。所以他主张把天当做自己家里保有的器物
一样地去掌握它。掌握天,也就是掌握天命。掌握天命,然后去利用天命,或者
说,根据天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的职能,不放弃人的职能而去盼望天给
自己降福。

    墨子曾经批评儒家的天命论,认为主张天命将会使人懒惰,因为天既然赋予
了自己这样的命运,自己的努力也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墨子主张天志,认为没有
天赋予的命运,天只是根据人的行为善恶决定给人幸福还是灾祸。荀子作为儒者,
他不否认天命,但是主张人应该掌握天命,并且加以利用,尽到自己的努力。

    /* 88 */第二部分天灾与人祸

    “天行有常”是荀子天人理论的中心。

    荀子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坚持天道运行有着客观必然性和规
律性的基本立场。“天”在他是指“无形”而又能成就万物的客观自然界,它是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不论是圣君尧、禹还是暴君桀、纣在位,它都始终
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荀子据此批判了社会的治乱缘于天、时的错误观点。道理
很简单,天时历象在禹与在桀时都相同,而社会却有一治一乱,所以天并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他强调,天并不因为人们害怕寒冷就停止了冬天,也并不因为人
们害怕辽阔就取消了广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一切都是自
然而必须的过程。

    荀子肯定天道运行有自己的“常道”、“常数”,并对当时流行有神论和迷
信观念进行了批判。他对时人感到惊恐的“星坠木鸣”等非常现象,力图从阴阳
变化的角度去作出解释。认为人们限于自然知识的匮乏,奇怪是可以的,但害怕
却大可不必。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其实是人祸而不是天灾。荀子在这里提出了“无
何(神)”的重要主张,对社会上盛行的祭祀等宗教活动,也做出了无神论的解
释,强调礼帛的健全与否才是决定人事祸福的根本所在。

    /* 89 */第二部分人生在世,难得休息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子贡对他的老师孔子说:“读书学习使我感到厌倦了,我想到国君那里
做些事情,以便得到休息”。

    孔子说:“在国君那里工作要朝夕陪伴,小心翼翼,哪里可以得到休息呢?”

    “我到父母身边去当孝子,可以得到休息吧?”

    “不行,当孝子要做许多事,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那么,我回到妻子身边去休息好了。”

    “也不行,夫君在妻子面前要以身作则,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到朋友那里该可以得到休息了吧?”

    “朋友之道在于互相帮助,也是要做许多事情的,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干脆,我去田野上耕种,也许能得到休息吧?”

    “想错了,白天割茅草,夜里打草绳,自己盖房,自己耕播,能得到休息吗?”

    子贡最后问道:“这样说来,我就找不到一个休息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