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
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
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 118 */ 第二部分阴阳家邹衍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阴阳家的主要代表。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
平之战以后。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可惜都已亡失。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
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也就是说,从小处出发,推知更为宽广的事情。他的兴
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
邹衍的学说,现在所留传的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邹衍以前的学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
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相传这大陆曾经被夏禹
划分为九州。邹衍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
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
九,……(各)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
外,天地之际也”。这便是“大九州之说”。
邹衍以前又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五行说的出发点是认为万物皆
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构成,叫做五行。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
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着不够五项的事物便割裂足数,例
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凑够五时。各组中的任何一项和五行中与它相当的某项之间,
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例如五时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
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
当时的儒者又以为一年之中五行的势力轮流当盛。在某行当盛时,帝王除了
需穿颜色与它相配的衣服外还有许多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例如仲春应当行庆施
惠,禁止伐木覆巢,不应当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时中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曾被
列成时间表,叫做“月令”。邹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广,以为自从“天地剖
判”以来的历史也是给五行的势力,即所谓“五德”轮流地支配着。在某德轮值
的时代须有某种特殊的服色,某种特殊的制度(关于正朔、数度和礼乐的制度)
和某种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属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继兴
的一德,必定是与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继火德。两德交替的时间,照
例有些和新德相应的符瑞出现,符瑞所在,便是新时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
王时,有赤乌衔着丹书,落在周社。
到邹衍时代,社会的分割动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百姓都盼望统一。邹衍
的五德说正好给即将兴起的新朝制造符命。这就是邹衍的历史哲学。
/* 119 */ 第二部分一代名相管仲
管仲,生活在春秋中叶,齐国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名夷吾,字仲,
谥号敬,也称敬仲。他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名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哲学家。
管仲青年时曾与好友鲍叔牙一同经商。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
纠,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而归齐。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公元前685 年被齐桓公任为相,执行四十年,使齐桓公完成霸业。“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他却把“天”看成是“自然
之天”。“天”只是日夜的更替,没有什么“神”在支配。他认为“水旱”、
“饥馑”、“祸乱”等,并不是什么“天”对人们的一种惩罚,而是由于自然气
候不好,由于“人道不顺”的结果。
管仲主张选举贤能,赏罚分明。他在齐国的举贤制度中规定每年实行“三选”
(即乡长所选,官长所选,公所訾相)。乡长所属中如果有贤德之人不报告,就
是犯了“蔽贤”之罪。管仲自己带头执行尚贤政策,亲自推荐放牛出身的宁戚为
大司田,成为齐桓公富国强兵的得力助手。
管仲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农战”。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先从经
济入手,只有仓库里装满了粮食,才能谈得上道德。他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同时他还主张发展官营煮盐冶铁,制造农具,铸
造钱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通过商人的经商活动,扩大交流,通货积财。
管仲为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还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在国都的十五个士乡中,
实行军政合一的编制,寓兵于民;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统一起来,五家为轨,
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五乡为军,国有三军。齐桓公亲率一军,高子、
国子二上卿各率一军,编制好之后,不准自由迁徙。这样,居民们平时一起劳动,
彼此熟悉,打仗时可以互相帮助,紧密配合,同时,还对国都以外无权当兵的奴
隶居住区的居民进行了类似的编制,从而改革了西周以来的旧军制,使齐国有了
一支平时能生产,战时能打仗的强大军队。
齐国经过管仲五年的内部整理,于公元前618 年时,已兵精粮足,成为中原
各诸侯中的一个强国。于是他们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之命以令
诸侯”,开始了兼并诸侯、统一中国的霸业。他们尊周室,救邢部,南伐楚,北
斩孤竹、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赐胙,为春秋五霸之首。
/* 120 */ 第二部分歧路失羊可寻思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隐士、无神论者。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天下之
言,不归杨(朱),则归墨(翟)”。但没有什么著作流传下来。
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已经率领他的全家老小四处追寻,又请杨朱派他
的家僮门人去帮助。杨朱奇怪地问:“嘻,这年头失一只羊,何须动用这么多人
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
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
居答道:“丢了。”杨朱又问:“为什么会丢了呢?”邻居回答:“这条大路有
岔路,只好回来。”杨朱听了这番话,一下子变得忧戚起来,多时不说话,整天
见不到笑容。他的学生感到奇怪,问:“羊是一种不值钱的东西,又不是老师的,
你为了它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杨朱却默然不答。他的学生得不到答复,
也摸不着头绪。
学生中有一个叫孟孙阳的,从老师那里出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隔了
几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见杨朱,问道:“从前有弟兄三人,在山东游学,
一同跟一位老师学习,学会了儒家仁义的道理,便回家了。父亲问他们:”仁义
的道理是怎么回事?‘老大说:“仁义使我懂得了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必去追求
名誉。’老二说:”仁义使我懂得了为自己的名誉不惜舍弃生命。‘老三说:
“仁义使我懂得了生命和名誉可以同时保全。’他们三人一同跟老师学习,对仁
义的理解却不同。究竟是哪个说得对,哪个说得不对呢?”杨朱说:“有一个住
在河边的人,熟悉水性,勇于游水,他摆渡撑船,赚来的钱能够养活一百口人。
因此,人们便成群结队带着干粮来向他学习,可是结果被淹死的差不多有一半。
他们是想来学习游泳技术的,而不是来学淹死的呀,可是结果利害相反竟是这样。
你以为谁对,谁不对呢?”心都子明白了,没有作声便出来了,孟孙阳责备他说
:“你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拐弯抹角呢?老师的回答又为什么这样稀奇古怪呢?
我简直愈发糊涂了。”心都子解释说:“大路上岔道太多而丢了羊,学习的人因
学说太不一致可丧失了生命。学问的本源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两样,可是
它的末流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把分歧的末流回归到本源上来,才不会有得失
利害的差别,你成长在老师门下,学习老师的学问,但老师的比喻你都不能理解,
真是可叹啊!”
/* 121 */ 第二部分御风而行的列子
列子是战国时代的道家。与老子一样,他主张虚无,一切听其自然。古往今
来,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列子到齐国,中途就回来。伯昏瞀人为此感到奇怪,便问:“因什么事情回
来?”列子说:“我感到惊骇。”又问:“为什么?”列子说:“我曾在十家卖
浆店饮食,而有五家先送给我。”伯昏瞀人问:“这样,那你为何惊骇?”列子
答道:“心中情欲不疏解,形貌举动便有光仪,以这种外貌镇服人心,使人对我
比老者还要尊重,而招来祸患。卖浆人只是做些饮食买卖,没有多余的赢利,所
得的也很少,权势也轻微,他们尚且这样对待我,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身体劳
瘁于国事而智能耗尽于政事,他要我担任职事而求我达到成功之效,所以我感到
惊骇。”伯昏瞀人说:“你真会观察,你等着罢,人们会归向你了!”
不多时伯昏瞀人去看,见列子门前鞋子都摆满了。伯昏瞀人面北站着,竖着
杖抵着下巴,站了一会儿,没说话就走了。接待宾客的人告诉列子,列子提起鞋,
赤脚走出来,到了门口,说:“先生既然来了,还不启导我吗?”伯昏瞀人说:
“算了,我已经告诉你说,人们会归向你,果然没错。不是你能使人们归向你,
而是你不能使人不归向你,你为何这样招人欢心而与众不同?必定有什么动摇了
你的本性,这是无谓的事,和你在一起的又不告诉你,他们那小巧的言语,尽毒
害人,不